聊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策略研究
2022-05-12张萌萌路普庆
张萌萌 路普庆
【摘 要】加快推进科技人才集聚发展是立足聊城市需求、增强聊城市实力做出的战略性部署,随着竞争愈发激烈,聊城市亟须加快建立一批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需要科技人才支撑。文章分析了当前聊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涉及环境建设吸引力、科技人才引进观念、平台载体建设等多个方面,并围绕聊城市实际,提出了精准引才、环境留才、平台聚才、灵活育才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科技人才集聚,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
【关键词】聊城市;科技人才;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2)02-0126-03
1 科技人才概述
科技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富有的重要推动力[1]。《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了科技人才的概念和大致分类,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从事创造性科学技术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主要包括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科学技术管理等工作[2]。科技人才是聊城市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聊城市综合高速发展的催化剂,如何进一步加快聊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发展是当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2 聊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2.1 聊城市环境建设吸引力有限
聊城市位于三省交界处,尽管可利用内陆省份的丰厚资源,但是基础环境较差,配套基础设施较为滞后,产业链固化,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弱,在省内处于落后地位,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一线城市[3]。此外,聊城市一些企业地处县城,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商业金融、信息交流等方面与市区和一线、二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对数字化、高端研发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吸引难度大,聊城市硬环境和软环境有待逐步增强。例如,聊城市东阿县某科技型企业在数字营销、药品研发、智能制造方面急缺科技人才,但综合发展环境严重阻碍了科技人才的引进步伐。
2.2 科技人才引进观念有待改变
用人单位引进科技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缺乏长远眼光,更加看重眼前利益,不仅担心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后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担心科技人才流失,带走相关技术,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大部分用人单位也没有完善的引才育才规划,配套设施、企业文化建设不全面,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发展晋升空间不明朗,关心爱护人才不到位,没有形成尊才、重才、爱才、用才的氛围,在选人用人方面,仍然存在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情况,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这不仅会打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还促使科技人才资源流失。此外,相比从事科技活动研究,一些科技人员更倾向去政府单位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科技人员短缺的局面,如在聊城市高新区某科技型生物公司,很多人辞职追求“铁饭碗”,其中多数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引进工作任重而道远。
2.3 科技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不够完善
平台载体为科技人才集聚提供支撑,但聊城市现有平台载体数量少、质量欠优,缺乏对科技人才吸附能力强的“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目前,聊城市共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企业技术中心6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与同等水平城市相比,聊城市各个类型平台载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承载科技人才的能力也有限,不利于实现对科技人才项目的孵化、扶持和提升等服务。比如,聊城市阳谷县中小企业比重较大,平台规模小,研发投入相对有限,吸引科技人才在阳谷县创新创业的难度很大。
2.4 海外科技人才承载能力弱
随着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吸引了不少外资,但聊城市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偏低,对海外科技人才的需求相对较低,吸附、承载能力也有限。聊城市高端外国科技人才主要聚集在聊城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还有短板。2020年,聊城市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件92个,境外8人、境内29人、延期55人,其中按照从事工作岗位区分,工程技术人员有7人、科学研究人员有1人,科技人员占比较低。此外,聊城市外专服务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得当,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长效的沟通联系服务机制,妥善处理外国专家的合理诉求。
2.5 科技人才竞争力不强
聊城市科技人才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一是虽然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但是缺乏在某一行业能够引领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顶尖领军型科技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国院士、“两院”院士等在聊城市科技人才队伍中的占比非常小。二是引进的科技人才与聊城市当前产业发展之间的衔接有效性不高,整体“产业+人才”模式发展不甚理想,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成交额、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科技人才产出指标有待提高。三是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人才项目难,一些科技人员虽掌握领先的技术,但缺乏在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在知名企业就业的经历,不满足科技人才项目申报条件。比如,聊城市某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循环利用将电价控制在0.2元/kW·h左右,在电力领域具极强的竞争力,但科技人员能力有待加强,经验还不够丰富,企业的产值规模、科研实力有待提升,未达到项目申报门槛。
3 聊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发展策略
3.1 精准引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动态监测人才需求,按需统筹科技人才招引,在全市范圍内广泛征集科技人才需求,掌握科技人才引进、外流及需求的实时动态信息,坚持“靶向引才”,提高整体科技人才引进的“精准度”,采用“柔性引才”,将招商与招才、引资与引智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外来科技人员来聊干事创业、本地科技人才回流创业发展。积极学习其他地市引进科技人才的先进经验,如张家港市经验,全面摸排优质项目和本土企业“嫁接”需求,通过举办“企业家圆桌论坛”等活动,完成优质项目与本土企业的对接,积极探索领军人才优质项目与本土企业“嫁接”新模式,以产业链吸引优质项目和科技人才,形成产业链、人才链双循环的良好局面[4]。
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拓展科技人才引进方式。通过品牌效应引才,定期举办国际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洽谈会,实施海外英才汇聚聊城计划,引进紧缺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技术合作项目引才,鼓励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领军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开展因公出国(境)进行国际互访、学术交流、人才交叉培养、项目协作等,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形成科技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链条,如阳谷县众多科技型企业与重庆大学、天津大学、中科院等开展技术合作,引进行业国内外专家,破解行业技术难题。
3.2 环境留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畅通渠道,强调服务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在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优质且全方位的服务[5]。例如,上海市给予科技人才丰厚的薪资待遇,当获得重大科研成果时,给予科技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资金支持,推进了上海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6]。在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方面,南京市政府为有关科技人才提供医疗保险、免费康养和健康体检,在指定的医疗机构可享受医疗绿色通道服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成效[7]。
当前,聊城市科技人才综合环境亟待优化。努力提升城市环境,政府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引才留才的吸引力。提供优质生活服务,完善科技人才安居体系,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着实提供政策倾斜和优质资源,真正落实科技人才政策,在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方面给予资助,在配偶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充分提升科技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优化工作环境,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公平科学的管理体制,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培育,营造良好的爱才惜才氛围。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规范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创新环境,增强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3.3 平台聚才,推进各类载体建设
构建以国家级平台为龙头、省市级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完善与优化国家级、省级各类平台,以研发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大对研发平台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的扶持力度及管理、监督力度,确保研发平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领域科技型企业,不断提升科研装备水平,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中小微企业建设自主科研平台,逐渐促进其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例如,阳谷县某科技型企业在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临清市某科技型企业着力推动研发平台建设,先后组建了聊城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轴承热处理新技术试验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鼓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开放技术平台,为科技人才进行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提供场所,满足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基本需求,鼓励多方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培养产业化科技人才。充分利用聊城科技创新联盟,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有机结合,鼓励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助力科技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尽快成立聊城人才发展集团,开展高端科技人才猎聘,完成不同领域科技人才的需求分析、交流对接和招聘活动,运营科技人才投资基金,孵化科技人才项目,集中资金、科技人才政策,全方位建设科技人才资源库、科技人才遴选机制,吸引一批聊城最急需的科技人才到聊城工作。努力实现区域内科技人才政策协调、资源共享、制度衔接、服务互通、流动通畅的目标,有效解决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3.4 灵活育才,建设人才集聚高地
企业是引进科技人才的主体,要引导企业引进、用好科技人才,注重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逐步增强招才引智的力度,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创新科技人才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开展“一条龙”服务、“保姆式”服务、“全方位”服务,开辟为科技人才服务的“绿色通道”,随时帮助科技人才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激励体制,坚持物质和精神激励并重,充分运用政策、绩效、薪酬、晋升等人才激励因素,打通人才成长通道,突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协同创新科技团队的奖励力度,增强其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不断强化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为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提供更加优越的政策保障[8]。
切实做好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稳步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会”核心品牌建设。自2015年以来,已连续6年成功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会”,已累计邀请400余名外国专家来聊参加大会,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现场对接;根据聊城市产业优势,精选优秀海外创业项目,争取其在聊落地,吸引高层次海外科技人才来聊创新创业,不定期地赴海外开展引智活动,建设海外招才引智联络站,健全海外科技人才在聊工作联系机制,使其真正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要全面地加速海外科技人才中介服务方式和手段的网络化,实现科技人才资源共享,重点引进、培养2~3家海外科技人才中介机构,实现良性竞争格局,逐步引导引智需求单位在聘用外国科技人才方面走向市场化。
结合产业发展及实际工作需要,要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以用人单位培训为主、政府培训为辅的方针,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实用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选拔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重点培养、跟踪管理,提高科技人才竞争力。据了解,聊城某科技型企业已联合中科院、山东省药学研究院、聊城大学、国家橡胶助剂研发中心等院校,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提升科技人员综合水平。要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制定科技领军人才“一事一议”政策,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引进一批可以推进聊城市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型科技人才及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并在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人才项目中予以支持。
4 结语
科技人才是实施“人才兴聊”战略的强有力支撑,着力抓好聊城市科技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精准引才,柔性引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环境留才;完善平台载体体系建设,建设自主科研平台,平台聚才;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激励体制,灵活育才。吸引更多“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加快汇聚一批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聊城市科技创新进步注入内生动力,为推动聊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更好地服务聊城市重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构筑聊城市科技人才集聚发展新高地。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44.
[2]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1.
[3]韩永奇.“十四五”时期欠发达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J].新材料产业,2021(4):49-53.
[4]張霞.吴江区深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5]刘春艳,刘雪.关于优化环境助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对策研究[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沈阳: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21:3.
[6]郭金晶.包头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7]黄志巍.南京市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8.
[8]倪渊,张健.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感知、工作价值观与创新投入[J].科学学研究,2021,39(4):63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