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邕剧之传承发展

2022-05-11陆英

大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粤剧戏曲传统

陆英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民族和地方语言,从而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其中最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即存在着多样化的传统地方戏曲。这些民间传统戏曲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占有相当的分量,是遗产中最具中国民间原生态文化特征的部分。许多地方戏曲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曲折的发展脉络,它们在历史上的变迁绝大部分超过了百年。作为古典时代的艺术象征之一,传统戏曲有着严格谨慎、丰富精巧的古典美学意蕴,它将“乐、歌、舞、词、人”这五种个体紧密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塑造着令人赞叹的舞台综合体。其古老的技巧程式和渗透其中的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精英和社会大众,过去几百年来,它们曾经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占据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琐碎之外,难以割舍的精神食粮和内心理想的寄托。

以邕剧为例,它是广西南宁特有的地方民间艺术,目前已名列极为濒危稀有剧种。邕剧旧时称老戏、广戏、五六腔、本班戏、本地班等,活动中心以古邕州为主,使用邕州一带流行的西南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邕剧[1]。

邕剧有着非常鲜明强烈的地域特征,它与祁剧、桂剧、丝弦剧、粤剧等皮黄剧种有着同宗同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邕剧在发展中善于博采众长,努力汲取邕地壮乡土戏、桂东南方言的特色,并在数代艺人的努力下,大胆放开视野,融汇多种民间土俗音乐,并吸纳桂西南风土人情为表演方式,以迎合地方民众审美所需,最终,它撇开其他剧种,独立江湖,奠定了自身的表演地位,真正生根发芽,成为跻身于中国戏曲界的一朵奇葩,将浓郁的古邕州文化艺术的精髓传播至今。

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更须直面困境,审时度势,寻找传统文化的优势,努力在当下的文化大潮中找准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站稳脚跟,然后谋求更好的发展[2]。

1 凸显本位优势,推动邕剧发展

优胜劣汰不仅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强硬的生存法制。一种艺术样式还能在社会中立足,获取它的一方生存空间,即说明它仍有这个社会需要的优势,有可利用的人文价值和社会资源。换个角度来说,要使得一种艺术样式仍被社会接纳,那就得证明它的优势在哪里,而要证明就要拿出证据,传统戏曲的证据摆放出来,即它对自我的表现、表达和表演。

邕剧和粤剧在源流上有着兄弟般的关系,南宁市的邕剧和粤剧演出人员目前为同一班人马。在当下发展中,两者在广西区内已基本形成了互为照应、各有特色的丰富表演局面,虽然粤剧的观众仍占据着较强的市场份额,但邕剧能于一定程度上与粤剧并驾齐驱,证实了它确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说明市场对它有所需求。广西东南部一带为西南官话和粤语共存地区,这种西南方言区的存在,在历史上曾是孕育邕剧文白的土壤,那么,它应该具有着推动邕剧持续存在的可能性。这块方言区,在将来的发展中,应视为邕剧生存的一个区位优势,是邕剧演出市场化的一个最好的中央试验区和实施点。还有,邕剧自产生以来,主要流布于桂西、桂南和云南河口市,辐射区较广,包括桂中、桂东、桂北、广东珠江三角洲和湛江市、黔西南、滇东南以及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这些地区可视为邕剧谋取发展的次位区域,如何在这些地区深入宣传和演出邕剧,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

邕剧的本位优势主要体现在表演程式、音乐唱腔和武功特技上与其他剧种之间的差异,这种区别是十分显著的。邕剧的表演艺术,有文武排场(注:排场即表现某一情节的固定程式化表演方式)约三百多种,现存世仍有约七十余种。邕剧又以武戏为最有看头,舞台调度讲究构图变换,动作幅度大,舞蹈性极强。武打场面十分热闹,而人物动作粗犷洒脱,淳朴雄壮,最喜好打“五色真军器”,以真刀真枪当场对练,因此演员多数有过硬的武功底子。每当锣鼓一敲,观众多呼过瘾。目前,邕剧独有的特技有“大过山”“跳台”“铲椅”“气功变脸”“耍獠牙”“砸烂台”等。

以上这些特征是邕剧的传统特色和固有个性。个性,乃是其他剧种所不具备的,也就是邕剧的本位优势。在纷繁眼花的各种新艺术形式的冲击下,保持本位优势就是邕剧生存的一个绝佳前提。不要忘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保护的核心部分,也就在于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独有的本位优势。

值得忧虑的是,现在的很多戏曲种类正是在求新、求变、求发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本位优势,在创新剧目的同时,一些传统戏曲在借鉴其他种类艺术特色的同时,有时会不当地挫伤自己的本色,造成风格淡化,个性模糊,背离自我,最后则是丧失市场。时下有一种误区,似乎现代人更喜欢看现代戏,其实这话有失偏颇。记得在南宁承办的第七届戏剧节上,共有22类剧种参演。当时有一出现代蒲剧《土炕上的女人》在广西财经学院演出,观众多为大学教授和学生,笔者曾访谈过其中几位教授,他们表示更想看传统的古装蒲剧,而非现代戏,因为只有传统戏才能够体现出该剧种的个性特征。自然,并非仅仅是南宁观众才传达出这样的声音。关于昆剧、京剧,业界也有过类似的观众调查,凡真正喜爱戏剧的人,无一不想看到最古典最专业的表演,而不是身穿古装服饰来表演的现代情节。

还有不少例子可以表明,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及广州等大都市,一些茶座正是以最经典的名家折子戏来吸引观众,名声较响的有广州龙津东路的荣华酒楼、天津同悦兴茶社、上海湖心亭茶楼等。在北京,最有名气的前门建国梨园饭店打造了京剧中最富代表性的四出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三岔口》《坐宫》,获得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称号。这四部古典剧作,观众反响热烈。虽然票价不菲,但人们认为在此处才寻求到了真正的古典艺术,享受到最为纯正的阳春白雪,这就是戏曲的本位优势获得的市场认可。戏曲的本位优势,是古典美学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传统文化审美观的社会中,公众的文化消费有相当一部分是以传统为重的,这就如同家家户户虽然喜欢看美剧韩剧,但依然要购买古典名著来装点自己的书架。因为传统经典美学依然在文化主流中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有相当一部分的精英阶层,以古典为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古典即意味着历史、意味着底蕴、厚重和份量的存在。因此,这也是传统戏曲从业者的幸运,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这门古典技艺,唯有依赖他们本身的动态演出,观众才能享受得到,而戏曲艺术家应以此为荣耀。

如此,再言及邕剧自身,它所要提供给观众的,就是它最本色的特性。它必须重视自己在版本、在排场、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独有的精神气质,以此为出发点,打造自己的品牌,强化带着邕剧气息的阳春白雪,打造属于邕剧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经典作品,以纯粹的、纯正的面貌,传达给观众最美最本土的东西。令人非常振奋的是,邕剧展演团体已经实施这样的计划和措施,近年来排演的许多大型邕剧,重新让观者了解到这个剧种的存在。如南宁市戏剧院在2017 年、2018 年排演的大型邕剧《玄奘西行》《顶蛳山人》,前者进入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资助项目之列,后者则作为庆祝广西成立60 周年献礼剧目,成为近年来邕剧振兴之路的代表性作品,逐步确立了邕剧的文化自信。

2 多措并举助推邕剧传承与发展

要谋取市场眼球,这不仅是戏曲,几乎是任何一门艺术种类都在争取的目标,是决定生存的关键,是活下去的保障。那么,关注在哪里?关注有几种途径呢?

政府的主动关注是首要的关注,直白地说,地方政府得有主体意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现状和危机。邕剧在八十年代一度濒临消亡,剧团基本不再演出邕剧,老艺人或者改演粤剧,或者干别的活去了。2000 年以后,为了使邕剧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宁市文化局启动了邕剧保护抢救计划,发掘整理了一批邕剧传统剧目,录制了《杀四门》《杀奸妻》《会妻》《斩带》《打闭门》《收状》《大乱金殿》《逼写退婚书》《打三山》《绑子》和《擘网巾》等几十个邕剧传统排场,创编了《龙象塔奇缘》《开泰新声》《县长请客》《枣树搬家》《歪打正着》等一批新剧目[3]。

政府最大胆的一个措施,即使以新会书院为载体,在这里建立了“邕剧展示中心”,同时,利用新会书院内部的小舞台,推出“邕州神韵”周周演活动,常态性演出邕剧。新会书院的古典范围十分有效地衬托和提升了演出的效果。这里既演出邕剧,也演出粤剧,双轨并进,而今,在邕江之畔,已经有相当多的市民重新听说了邕剧,知道了邕剧的存在,并有一些学校开始组织学子来观赏邕剧,邕剧在本土的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府除了以上帮扶,依然要持续投入关注,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剧场等硬件措施,都急需进行规划和实施落实。近年来,南宁市政府专门划出一块30 多亩的地方来修建了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基地,并在基地内建起了“粤、邕剧传承基地”“邕州剧场”,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了剧团办公和演出场地的问题,让广大观众有了更好的欣赏演出的大型场所,对于邕剧、粤剧的发展都是极好的措施。

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时期,政府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应加大倾斜力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邕剧给予更多的人力及物力上的扶植,并通过政府途径,积极号召社会各界来共同关心文化遗产的命运。这些扶植和关注,才是邕剧生存下去的精神和物质支柱。

从邕剧本身来说,如何赢取关注,如何开拓市场也是它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6 种策略供参考:注重精品剧目的包装、善于打造和推出邕剧明星、积极参加艺术节并加大对外交流展演活动、建设一个较为齐备的邕剧展示馆、将观赏邕剧活动贯穿到当地旅游线路安排之中、推进邕剧研究工作。

3 适应时代潮流,破立以相承

当一种民间技艺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精力去思考传承的问题,也就说明这种艺术确实面临了最困难的境地,它的吸引力在弱化,它的现实利益在流逝,它的价值虽然仍被肯定,但却不属于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所需的资源。唯一如此,它被人们所遗忘,被教育所舍弃。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性,就在于这种遗产往往是依靠人的自觉传承。人一旦不在,或者传承丧失了自觉性,那么这种遗产也随之灰飞烟灭,失去生命力,最后造成民间技艺的消亡。因此,传承工作势在必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被现实生活所需的时候,甚至于不得不强制进行传承的时候,也就是说,培养传承人就成为人类保护这种技艺的唯一剩下的途径,但到了强制的阶段,这种境况将是令人非常痛心的,这时候的传承就成了徒有其表的行为。

值得庆幸的是,邕剧还没到强制性传承的地步。最近十年来,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邕剧的发扬光大做了许多工作。除了利用新会书院平台,配合做好邕剧展示工作之外,最近十年来,在戏曲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如横州市、隆安县、宾阳县,均成立了专门的相关戏曲传承基地,开展戏曲类授课活动。同时,南宁市戏剧院每年均开展戏曲进校园、进高校、进乡村活动。目前,在学校的传承氛围可谓顺利开展,颇有收获,不少学校也在多种的文艺汇演中增加了邕剧和粤剧的表演节目,努力配合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在于活态传承,在传承过程中,维持本位元素和核心符号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善于“逢迎”当代审美需求,翻陈出新,实现破立相承。传承和创新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费孝通说过,“强调传统力量和新的力量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如果没有新思维、新思路的逐渐渗透,旧的艺术种类必将很快地被时代所淘汰。创新乃是艺术的自觉性之一。南宁戏剧院在演出传统邕剧的时候,就十分强调要吸取传统排场中的精华部分,拿为我用,而去除其陈腐、粗俗的情节,最终使得新排演的邕剧既不失原味,而又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破旧的同时,立足新的境地,这才是邕剧得以进一步延续发展的可能。

4 结语

邕剧只是中国千百种传统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它的历史发展和变迁都有着时代的深层烙印,邕剧未来的命运也昭示着许多类似的地方戏曲的发展,保护传承好邕剧,就是给很多传统戏曲艺术的去向竖立起一面好的旗帜。因为,邕剧将要走的路子,恐怕正是很多传统戏曲同样要摸索着前进的。因此,笔者希望对邕剧及其他民间艺术形态发展的这几点思索,如能成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的可资参考的做法,则幸甚。

猜你喜欢

粤剧戏曲传统
SINGING THE CHANG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