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2022-05-11景丽丽
景丽丽
(柳州市跃进路小学,广西 柳州 545002)
0 引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博士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语文情境中来;能够引发学生回忆、联想、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较多的不良现象,如主题不明确、过于随意、过于呆板、不生动、只是为了问而问,甚至有些是针对性惩罚式提问。这些不良的提问造成语文教学整体上的“少、慢、差、费”现象的发生,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降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综合起来有五大策略[1]。
1 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主要核心问题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核心问题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要避免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核心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5 个特性。
1.1 目的性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目的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旧知识的回顾。通过这些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漫无目的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恐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2]。
1.2 启发性
设计问题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矛盾和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例如:作者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教材《曼谷的小象》一课时,由于阿玲总是用动作来指挥小象,学生产生一个想法,“阿玲是不是哑巴?”。灵机一动,作者当堂就根据学生的疑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阿玲会说话吗?”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语言,作为辩论的理由。结果,学生在辩论中学习了课文,了解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和阿玲的聪明机智,“没有说一句话的阿玲却让在场的人们大为赞叹。”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扎下根。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1.3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思考与积极参与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更不愿意参与思考回答问题。
提问要幽默,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大海睡了》一课中,理解“那是大海妈妈轻柔的声”,教师随着课文情境设问:“你听到过谁的打斯声?”“大海妈妈会像人一样的打鼾吗?”。学生在课文情境中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问题,思维得到启迪。不仅明白了大海的“潮声就象鼾声”,更感受到了描写“大海就象妈妈一样的温柔和包容”,对大海的美好情感得到激发。
1.4 预见性
每个核心问题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并根据学生回答中发现问题或不足给予纠正,让他们更进一步地思考和提升。
1.5 难易适度
教师的提问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情况出发,所提的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现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判断之后,能够回答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能达到提升学生能力目的;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因此,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使学生通过努力,在每一次回答中都能摘到“桃子”,享受参与回答的果实。
2 实施课堂观察,创造提问时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在学生们“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掌控“火候”,传道的同时更要及时进行“解惑”。
2.1 抓住关键点
关键点指的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以及学生的疑难点。只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他问题方可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点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清除知识盲点、扫除学习障碍。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是本单元的新知识点。作者在引导学生分别理解了“樟树的特点”和“宋庆龄的品质”后,设计问:“你觉得樟树和未庆龄之间有相像的地方吗?”学生通过寻找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明白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就是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进而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具体含义为今后写作运用打下了基础。
2.2 要随机应变
课堂提问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备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理解“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教师设问:“几缕流云”是怎样的?学生顺口就答“几根流云”作者当时心中一愣,这样的回答是对的,但又是不准确的。学生对于“缕”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心中没有真正理解“缕”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于是,作者临时加入几个问题:①谁会画“一朵云”和“一缕云”?②你觉得“一朵云”和“一缕云”有什么区别?③哪种说法更能体现秋天的特点?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准确地明白了秋季的云彩“轻、透、柔、白、飘”的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也成为“神来之笔”,在学生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3 要适时适度
课堂提问如果过早,学生思路被打断而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何时提问,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但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改变计划提出问题。
在教学《大海睡了》时,有一句话“大海妈妈背着明月,抱着星星”,其中“抱、背”两个字是生字,同时,大海怎样“背明月、抱星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①谁会做一个背和抱的动作?(学生演示)②教师范写“抱、背”,并注意提示两个字的偏旁部首。③(根据偏旁部首)大海没有手,没有身体,怎样背明月,抱星星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发现“课文里的大海就像妈妈”一样,非常自然准确地感受到了“拟人”的写法。正是由于这组问题问在了学生“愤、绯”之时,时机恰当,设问准确,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了起来。
3 针对学情,合理安排提问对象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的重点放在问题设置上,提问对象是谁无关紧要。经常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顺利完成问答,提问对象集中在几个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或者为了让学困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选他们回答简单无关紧要的问题。由此,课堂提问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可以参考以下原则。
3.1 面向全体原则
教育科学调查表明: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都想在课堂上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课堂提问的面应尽可能全覆盖,不仅要提问优秀学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但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一节课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回答,教师应该把时间尺度拉宽,例如设计规划在一个星期内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2 循序渐进原则
课堂提问要把握循序渐进原则。课堂提问时,所选择的对象必须是对所提出的问题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够回答的学生,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让学生有提高的空间。假如两者相差太悬殊,可能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或者影响到学生整堂课精神状态;或因问题过易,而学生能力过强,提问就失去预期目的,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可能会产生骄傲的心理。
3.3 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就是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而开展的。例如,为了给全班学生提供阅读方法的范例要选择“示范型学生”;为了展示学生的特长,让他在全班学生面前有表现特长的机会,可选择“表现型学生”;在提出较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选择“关注型学生”——这是学习成绩较差的、需要得到教师特别关注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分享到课堂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 提高效率,积累和善用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经脉。当设计好提问内容,选择好了提问对象,把握好了提问时机,那么,就要考虑到提问技巧。提问的技巧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智慧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4.1 提问形式要多样性
根据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4 种。
直问,就是对某一问题单刀直入直接发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曲问,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绕道迂回,从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反问,针对学生出现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逼进,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换句话说,反问是明知故问,不需要作答,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
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一次回答之后,针对问题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发问,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收获更多。
4.2 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需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如果时间不够去思考,学生会思考不全面,语言措辞没有组织好,回答很容易卡壳,回答不能顺利完成,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因此,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s,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
4.3 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提问时态度要自然,营造一个良好答题的氛围,要从面部表情或语言上给予一定的鼓励,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拷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感受到有压力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就不能畅所欲言。
5 尊重学生,有效处理提问结果
提问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学生回答后,教师不应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分析、总结。许多名师的课之所以讲得精彩而受学生喜欢,就在于他们能有效、风趣、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体现教师精深的能力水平及智慧,这是每一位教师一生不断的追求。有效处理提问结果显然是课堂提问的点睛之笔。可以从以下3 方面加以把握。
5.1 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学生是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有自尊心,喜欢被表扬,害怕被批评。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课堂提问时尊重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民主管理课堂的表现。所以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老师最好能面带微笑,营造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风趣幽默的对话等手段,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或激励学生开口讲话,哪怕学生开口只讲一句话,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高兴地站起来,也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5.2 善待学生的错误
面对学生不完美的回答,教师可适当地帮助他完善、提炼、升华,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会记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每一个错误都是成长的机会,教师不要将自己变成铁面判官,简单粗暴的批评、罚站,而应充当细心诊断的医师,循循善诱的导师,帮助学生成长。
5.3 注意对回答理由的关注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当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生对阅读材料有着不同的体验,有的与作者本身的写作意图非常接近,有的与主题思想不能吻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急于亮出答案,给学生进行是非判断。而要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只要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过于偏离主题思想,教师都应当给与肯定。就算出现了错误,也首先肯定学生正确的行为,再提出改进的建议[3]。
6 结语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每一位教师都会,但要想运用得好,运用得妙,达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水平,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磨一剑,学到老活到老,穷尽一生,磨好“课堂提问”这一把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