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协同策略研究
——以郑韩故城遗址为例

2022-05-10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郑市故城遗址

王 丹

(郑州商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郑州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文物保护单位达113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 处,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其文物数量多、分布广,尤其是古墓葬和古遗址的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新郑作为郑、韩两国的都城,处于多国交通干线的枢纽位置,交通便利,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郑韩故城作为东周时期著名的都城之一,能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轨迹,迄今为止,从东周时期各国都城址发掘报告来看,其规模名列前茅,郑韩故城大遗址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大遗址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1]。

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必然存在着土地分配、居民生活、道路规划和住宅使用等问题,有效建立理论框架体系[2],是处理这些关系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关键。目前,郑韩故城大遗址处在一个不断演替、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背景之中,大遗址和城市共生应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了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4],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保护计划以协调和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一、郑韩故城遗址保护的困境

(一)郑韩故城遗址现状评估

郑韩故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地理坐标:东经113°43’20”、北纬34°26’15”,海拔高度为100-118米,距离郑州市42 公里,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地势较平,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

郑韩故城的兴起与地处洧水和溱水交汇处密不可分,根据《水经注·洧水》记载:“洧水又东经新郑故城中。……今洧水自郑西北入而东南流,经郑城之南城门内。……洧水又东与黄水合。”“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南与洧水合。”另有新郑旧志载:“《豫潭》溱、洧二水合流而东,居人谓之双洎河”。通过长期以来的发掘,证实了历史上的郑韩故城就在新郑市城关镇及其周围的城关乡、 梨河乡一带,遗址遗存的重点分布区应位于郑韩故城西城区,遗存一般分布区应是郑韩故城城墙与双洎河所夹的三角形台地,考虑到郑韩故城城墙外四周均有大型墓葬区的特点,郑韩故城遗存可能分布区向东可达京广铁路线,向南可至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口,向西至南水北调干渠,向北至金须胡庄、李唐庄一线。

郑韩故城属于大型的古代城市遗址,留存有大量的文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出来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郑韩故城内出土了大量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特征的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可移动文物,尤其是被郭沫若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的莲鹤方壶,突破了商周青铜器严肃、静止的格调,在商周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郑韩故城遗址为周代中晚时期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考古依据,考古成果可与先秦史籍、史料记载相印证,起到证史、校史作用。郑韩故城尽管只是展现东周时期两个诸侯国文明演化的进程,但其成果无疑是中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二)周边土地占压和使用现状

根据新郑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15年),以及搜集的相关规划审批情况,新郑市的发展中心在逐渐向北(郑州市)发展。根据搜集到的近年相关用地、建设、人口、经济等数据,龙湖、港区作为新的发展区域已经形成规模并在逐步扩大,发展趋势远大于中心城区。通过分析发现,其用地类型多样,用地性质复杂,除了遗址保护用地以外,还有居住、道路交通、绿地、公共设施、工业仓储等。遗址保护范围跨3 个街道办事处、15 个自然村、24 个居委会、19个住宅小区,共有人口14.7 万人。分析规划区发现,其用地类型繁杂,用地性质复杂。根据实地调查显示,总用地面积为147.07 公顷。其中,居住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48.54%; 绿地与广场用地(49.03公顷)占20.13%,排行第二;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2.78 公顷)占18.00%,排行第三;工业用地(27.60公顷)占9.41%,排行第四;道路交通用地(24.28 公顷)占8.48%,排行第五。大范围地区、复杂用地类型和人口聚集不利于遗址保护和城市规划。

(三)遗址区住房建筑现状

城中村虽然在高度上可以满足保护规划的要求,但是,调查发现城中村的村落环境多数较差,建筑风格杂乱无章,有的村落甚至没有公路,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这主要是外来人口对出租屋的强大需求导致城中村出现违法建筑泛滥,从而导致城市整体环境恶化,社会问题滋生,严重影响了新郑市整个城市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完整性。遗址区的建筑、道路、地下管线的施工对埋深较浅的文化层形成极大破坏,这是目前位于城区中的郑韩故城最主要的人为破坏因素。

根据现场调研情况,遗址范围内村庄占地面积13 万m2左右,村庄面积占整个郑韩故城遗址保护区面积的10%左右,其中有一些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直接占压在遗址本体上,遗址区的居民日常生活对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各村与遗址的关系如表1。

表1 遗址占压村庄统计表

2008年《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中,保护区划分为五个等级,保护范围内严禁新建永久性建筑、地下文物埋藏区新建建筑不应超过10 米、地下文物可能埋藏区新建建筑不应超过24 米、I 类建控地带内新建建筑不应超过3 米、Ⅱ类建控地带内新建建筑不应超过10 米。根据已有资料显示,中心城区从2009年到2012年之间遗址区内共增加24 个住宅小区,总规模166.744 万m2,占整个遗址保护区的3.7%,新建小区基本都是围绕着城墙的两边建造的,建筑高度、风貌未经统一规划设计,形态各异,满足规划要求的只有8 个,其他大部分小区满足不了地下可能埋藏区的要求,对遗址区的风貌影响严重。

(四)道路交通现状

从康熙版新郑县志里对新郑的描述及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新郑的主要道路和城墙关系,与现有最早的卫星图片(1958年)道路对照,可以看出新郑市城市的主要道路基本保留康熙年间的格局。

新郑市主干路与次干路这两类道路之间的平面交叉路口的数量共有108 个,再加上城市内河流、铁路、遗址的影响,造成城区路网结构先天不足,部分道路未能及时延伸,出现断头路、道路衔接不到位、交通循环差等现象,这主要是新郑市目前确定的发展方向是东部和北部,而城市西部地区没有开发所形成的。新郑市城市西部的道路密度较小,相应的交叉口也较少,如:文化北路、陶文西路、繁荣街东段、新烟街南段和故城北环路等路段。调研选取的城中村有阁老坟村、沈庄、河李村,其中沈庄和河李村的村庄道路有80%还是原始的土路,道路交通状况极差。

根据新郑市政府2015年的工作报告得知,新郑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986 公里,位居郑州地区前列,公路密度达2.27 公里/平方公里,同比增长7%。新郑市2009年至2017年之间修建的城市道路有12 条,打通文化北路、新烟街南延、仓城路西延、繁荣街等4 条城区断头路,可以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压力。但是,新郑市城市次干道及支路的严重不足,造成交通不顺畅,影响到遗址的可达性,使得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灵活度较大、较为经济性的交通出行方式,截至2016年7月底,新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5 万余辆,日益增长的机动车量将对交通产生巨大的压力。

三、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现状

文化遗产保护在城乡规划的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虽然长期出现并广受关注,但始终无法在法律、法规层面得到平等对待。自2011年以来,新郑市政府陆续开展对郑韩故城遗址的保护工程,目前,郑韩故城东北角城墙遗址公园已经完工投入使用,郑国车马坑景区六号车马坑的清理和科学加固工程也已经完工,但是,城市规划与保护规划之间的出入还需进一步协调。《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中规划而《郑韩故城遗址保护规划》中未规划的道路有17 条,现行总体规划对城市中的断头路进行有效的疏通,使城市交通配置更加完善,保护规划中相关内容仅针对遗址保护范围进行了局部的道路调整,显然缺少对整个城市交通路网的全面考虑,无法适应遗址整体保护和管理的需要。

四、城市设计和郑韩故城遗址保护协同的控制分析

新郑市郑韩故城遗址周边现状建筑物高低混杂,大多为6 层左右,20 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很少,周边景观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高度控制和城市设计

高度控制规划主要是针对文物与周围景点之间的呼应关系,充分研究遗址本体的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本情况,综合考虑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问题,保护遗址的外部空间环境,分别制定各项高度控制原则,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对各项规划结果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各个地块的建筑限高。

1.文物古迹保护要求

文物古迹需要进行绝对的保护,但也需要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在对文物古迹进行规划保护的同时,对不同等级的文物古迹施加不同的保护。绝对保护区的文物古迹,其遗址本体及其附属的建筑物的建筑高度控制为原高度;重点保护区的建筑高度控制为1 到3 层,总高度控制在4 到10 米之间;一般保护区的文物根据其保护性质和内容以及周围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为总高度小于10 米的3 层建筑和总高度小于24 米的6 层建筑。

新郑市中心城区的高度控制采取分区规划,高度等级划分为三级,从高度控制的总体情况来看,建筑高度以炎黄广场为中心,向其他四个方向逐渐升高。城墙内环50 米范围内的10 米限高区,较多建筑超出控制高度。地下可能埋藏区的24 米限高也有很多楼盘突破。超过24 米的高层建筑,虽然占地面积小,空间体积却很大,建筑占地面积为152.146 万m2,占0.7%,对城市景观影响力大。

2.视线走廊控制要求

视廊控制的目的是使分布较为散乱的景点之间在景观上统一为一个整体,建立景观点与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并且突出和强化标志性景观点的地位,使文物古迹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互相协调并统一为一体,增强地标识别性。郑韩故城遗址区标志性文物古迹有城墙、卧佛寺塔、凤台寺塔等,它们是新郑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并且具有较独特的外部形象。遗址区主要观景点有古城北入口广场、东入口广场、炎黄广场和一些主要道路的转折点,这些是新郑古城比较重要的人流汇集点。综合上述所选取的各个景观点,结合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和确定各视廊的视线区域,最终确定一条视线走廊和七个视线观赏扇面。

(二)城市色彩控制

新郑市城市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下,形成了多个城市的色彩特色区域。其中包括:以轩辕故里为核心的区域、以新郑市工商银行家属院为核心的区域、双洎河沿岸和以新郑市人民医院为核心的城北片区。通过调查显示,遗址区的建筑色彩基本上以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色彩跨度非常大,在亮灰的整体环境色彩中,显得格外突出和耀眼。遗址区道路的绿化多种植松树和冬青等绿色植物,店铺外立面色彩杂乱,以致整个街道的部分环境色调显得过于跳跃而脱离了整个街区的整体环境氛围。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将整体环境分为主体建筑、植被景观、街道铺装和公共设施四个部分,逐项对区域内的环境色彩进行分析。在建筑方面,除了个别建筑点缀色色相为冷色系外,主色色彩都集中在黄、白、灰的暖色色系。在植被景观方面,由于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区域内大都是颜色较暗的常绿树种,在色彩搭配方面很不合理。

(三)城市特色规划设计

新郑市城区处在洧水和溱水之间,自然地理环境良好,历史文化丰富,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园林旅游城市。新郑市中心城区用地由旧城区发展向城北地区发展过渡,在现状旧城区片区的基础上向北、向东发展,旧城区片区建设拜祖中心、核心商圈和适度拓展居住空间,优先进行新港产业集聚区已批用地建设,同时依托107 国道、郑新大道对新村片区进行建设,依托中兴大道和中华路建设新行政中心,主要承担城市综合中心职能,完善新港产业集聚区,作为独立的工业片区,主要承接二、三类工业和仓储物流,逐步搬迁新村镇区工业,置换成居住、商业用地,远景考虑将城关镇和八千镇纳入中心城区范围。

五、结语

大遗址本体保护应与新时代城市规划协同,确保历史遗迹不会被新时代的发展淹没。如何使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当代文化中转换成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的艺术样式,这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课题。在开展城市规划的同时,宜满足大遗址专项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以使研究得到大遗迹保护规划的核心控制指标体系的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遗址保护是每个人应具备的责任,也是国家文化繁荣的一部分。科学的保护规划能确保大遗址在新时代城市中的可持续发展,望为全国各地大遗址的保护和继承提供一定的思路。

猜你喜欢

新郑市故城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新郑市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航拍图
新郑市
若使梦至故城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