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当归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2022-05-10陈海生赵剑锋
姚 琴 陈海生 赵剑锋
岷县当归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探究
姚琴陈海生赵剑锋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近年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对种植户增收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岷县当归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岷县当归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大,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发展态势良好,但面临着种植户知识技能欠缺,当归生长周期长、价格波动大,组织化程度不高种植户收益偏低,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等发展困境。文章针对岷县当归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整合市场资源、扩大营销市场、加强种植户知识培训等对策,以期助力岷县当归产业发展。
岷县;当归;产业发展;困境;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岷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南部,盛产各种中药材200多种,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亩左右,中药材产业也已经成为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药材消费需求量的增加,如何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岷县当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当归产业持续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研究,为岷县当归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岷县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岷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近年来,岷县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在中药材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产业化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课题组于2021年9月在甘肃岷县岷阳镇、维新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以及面谈和访问的形式与种植户、村干部、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
1.1 当归标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岷县自古以来便是中药材种植大县,并且随着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加大以及岷归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当归产业的发展成为岷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岷县大力推行中药材种植,当归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如图1,2017年岷县当归种植面积达23万亩,2018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面积下降到16万亩,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25.6万亩,到2020年上升至30万亩,占甘肃全省当归种植面积的75%,占全国当归种植面积的40%,但是当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种植面积在逐年增加。
数据来源:岷县人民政府官网。
1.2 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当归产业作为岷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型特色农业产业,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中逐步发展。岷县结合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当归延伸产业。截至2021年当归加工营销企业140家、制药企业9家,生产中药制剂、中药饮片等相关产品;个体加工大户多达483户,但是相应的加工合作社却只有87家。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岷县的当归产业在逐步发展,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制药企业数量很少。一个地区企业数量的多少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发展,或者培育一批新兴的制药企业,依然是岷县当归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加工合作社数量较少,对种植户的增收影响较大,而个体加工贩运大户数量较多更是说明了产业发展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强大的竞争合力。岷县当归产业的产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1]。
数据来源:图2中数据及文中相关的数据均根据2021年中国农业信息网所得。
1.3 种植户年龄普遍较大且受教育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从事当归种植的种植户大多为年纪较大的老人或者妇女,而且受教育水平都不高。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如表1所示,年龄在30岁~40岁之间的种植户有22人,其中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有15人,大专及以上的仅有4人,且这4人都有主职工作,并不是专门从事当归种植;41岁~50岁的种植户有46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36人;51岁以上的种植户有17人,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并且大多数种植户选择在种植当归之后外出务工,收成期再回来,专门从事当归种植的很少。
表1种植户年龄及文化程度
年龄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总计 30岁~40岁1533122 41岁~50岁36100046 51岁~60岁1300013 60岁以上40004 总计68133185
1.4 当归种植历史悠久,专业化水平高
岷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迄今有1 500多年的历史。2021年,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对岷县当归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在本次的调查样本中,种植户种植当归的时间大都在10年以上,10年以下的只有15户,并且大多数种植户从记事起家里就已经在种植当归。岷县在长达千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中,育苗、种植、采掘、晾晒、堆垛、扎把、梳捋、搭架、切片等一系列种植加工环节形成了严格的操作要领,并通过不断地改进种植技术,改善培育方法,培育新品种,不断地适应种植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当归种植经验和技术,种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表2种植户种植当归时间分布
种植时间种植户数/户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5年及以下33.53.5 5年~10年1214.117.6 10年以上7082.4100.0 总计85100.0
1.5 当归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种植户种植意愿的重要因素。岷县当归的价格受到市场需求、政府政策、自然灾害以及种植户种植意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图3所示,2007年以前自然灾害频发,当归产量减少,供给量存在很大缺口,导致2007年岷县当归价格迅速上涨,达到了65元/kg。但是根据供需原理,价格的急剧上涨必然导致种植户的种植意愿增强,使得当归产量短期内快速增加,最终供大于求,导致2009年当归价格下跌至12元/kg,对种植户的收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0年以后,随着市场需求逐渐趋于稳定,当归价格也逐渐趋于平稳,但是依然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2020年以后,当归需求量上涨,价格出现反弹。如何平稳价格,保障种植户增收,依然是当归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数据来源:图3中数据及文中相关的数据均根据岷县往年中药材新闻整理所得。
1.6 岷归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岷县当归素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的美誉,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区别于其他地区当归的优良品质,受到许多受众的喜爱。同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岷县当归”,在出口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品牌国际知名度也在逐步提高。2020年,“岷县当归”更是甘肃省唯一荣获“2020年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称号的品牌,岷县当归也开始以绿色、生态、健康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作为一个中药材产品,其受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在中药材行业内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在人们追求高质量养生生活以及消费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还需要不断扩大岷县当归的品牌影响力。
2 岷县当归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以甘肃省岷县的130户当归种植户进行访谈后的资料为依据,通过整理发现,岷县当归产业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当归供给弹性小,种植户处于被动地位
当归供给弹性小,意味着无论价格如何变化都不会对供给产生较大影响。这也是由当归本身的产品特质决定的。当归属于低温长日照作物,适宜高寒凉爽的气候,主要种植在阴凉肥湿的生荒地或熟地。一般而言,当归种植的第一年是育苗期,第二年是生长期,第三年是留种期。其生长周期通常为三年两冬,约800 d。其中成药生长期,自农历三月栽种,于立秋后采收,因为在此期间药用成分积累居多,耗时约190 d。较长的生长周期就导致了当归的供给弹性较小,这使得种植户处于被动地位,无论当年的收成和价格如何,为避免积压囤货的风险,只能选择抛售保本。
2.2 贮存时间反作用于售价,种植户议价能力弱
当归除生长周期较长之外,贮存时间也相较于其他农产品更长。一般收成之后,虽然大部分种植户会根据当时价格行情进行销售,但是如果当时价格呈下跌趋势,部分种植户会选择囤货,等待价格回调。但是,贮存时间延长,当归品质也会受到影响,最终极大可能卖不出未贮存时的价格,这常常使得种植户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当归价格走势长时间呈低迷态势,贮存的当归则会面临亏损的局面,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种植户的经济压力。
2.3 当归价格波动大,种植户收益不稳定
2020年,当归价格普遍呈低迷态势,在此背景下,大部分种植户选择抛售,囤货积压的人少,但是前期仍有一部分种植户选择囤货等待价格上调,导致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2020年当归价格较低,也让一些药材商重新看到当归的价值,虽前期价格没有过大涨幅,但后期价格有所回调。当归具有一定的价格周期,其时间一般为3年~4年,价格低迷之际也预示着其即将进入新一轮周期,价格必会有所上调。与其他类型的农产品相比,当归的价格波动较大,这就导致了种植户具有一定的投机性。由于价格波动和信息渠道闭塞,种植户收益不稳定,大大影响了其生产积极性,所以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这对当地当归种植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产业发展组织力弱
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种植户表示农业合作社对他们的帮助聊胜于无,有些甚至都不曾听闻当地有农业合作社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种植户、相关市场、本土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合作的重要桥梁,是种植户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键纽带,可以说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但当地农业合作社的“身影”竟少之又少,这无疑是阻碍当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2]。所以岷县急需出台和进一步完善各种农业合作社建立的相关政策,推动农业合作社更好地发展;大力支持和促进各类农业中介组织建设,采取政府、市场、农业合作社以及种植户等多方联动的组织模式,为种植户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产品流通、加工储运等方面上游、中游、下游行业一条龙服务;提高岷县当归产业的竞争力并防范潜在的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岷县是当归生产大县,但是在产量巨大的背后,农业发展组织力不足,种植户的生产没有外在技术加持,只能维持在传统的小农户模式,无法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在走访过程中,课题组在询问村民对农业合作社的看法时,有很多村民表示他们是很愿意加入农业合作社的,但没有相关信息获得渠道和组织带头人,从这一点即反映出当地农业组织的匮乏,但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设立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
3 解决岷县当归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3.1 利用网络平台多途径拓展销售渠道
当地可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中药材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业态进行网上销售,改变种植户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电商平台能够减少中间商差价,实现买卖双方跨距离实时沟通,既保证消费者所购产品的质量,维护产品信誉,又因差价的减少,让种植户在最大程度上获取产品利润。同时,电商平台还能够有效拓宽当归周边产品的销售渠道,周边产品的盈利能力也同样不容小觑。此外,还可以创新“微营销”模式,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传统中药材交易流通渠道单一和种植户处于被动地位的困境,不用坐等“药贩”上门低价收购,通过电商平台让中药材“走出去”,开拓更宽阔的流通渠道,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岷归”。
3.2 整合上游市场资源,强化市场竞争力
当归价格波动较大有一部分是由其自身产品周期决定的,对此,保持种植户生产积极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岷县当归的种植呈现出区域化特征,部分地区当归种植密集而部分地区呈现分散的态势,这对于整体的生产者也就是种植户自身而言是不利的。当归种植密集地区无论是销量还是净利润都要高于分散地区,所以上游的资源整合措施十分必要。为此,可以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密集产区带动分散产区,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双方地区产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化竞争,以确保种植户生产的积极性。
3.3 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组织力
岷县以中药材产业为支柱进行多元化发展,其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命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是必不可少的。当地合作社可以通过自身的组织力和影响力与各级市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市场就有需求,通过合作社与市场间的合作关系为种植户提供更多生产方面的保障,也能有效缓解收益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归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科技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合作社要扮演好资金供给者的角色,凭借自身的融资优势,有效解决当归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当前,“岷归”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利用好这一品牌上的优势,强化品牌效应,持续打造知名品牌,并带动相关产品联合发展。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户认知水平、促进生产发展、助农增收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一种具有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可以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的方式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以及各级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当地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和适应问题[3]。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入市场并且有效降低交易的费用,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帮助农户实现持续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4]。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岷县当归产业化经营,增强当地种植户和中药材市场的竞争力,逐步稳固其在中药材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用专业化的组织带动当地当归产业进一步发展,才能创造更多效益,实现真正的助农增收,保证当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3.4 加强种植户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
在走访过程中,种植户普遍呈现低学历现象,大多数种植户营销观念薄弱,仅限于基本的“你买我就卖,价高者更优”思维,局限于以个人的主观判断市场导向的低水平营销运作,没有新型的营销观念加持,难以获得更多利润。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岷县当归产业“软实力”建设,从转变种植户自身观念出发,合理依托互联网和当地合作社资源,加强种植户知识技能培训,使种植户树立新型的产品营销观念,并对中药材市场的变化趋势有大致了解,不再随波逐流或主观臆断。积极向高效精炼的销售策略学习,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确保个人经济平稳发展,获得更多收益。
[1]陈富超,杨曼,李鹏,等.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01-102.
[2]资芯,龙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9(34):9-10.
[3]祁秋燕.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4]郭李颖,徐玉妹,方艺达,等.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4):26-27.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3.42
F326.12
A
2095-1205(2022)03-129-04
2021年甘肃农业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733042);2021年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IETP)“岷县当归产业链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202114048)
姚琴(2001- ),女,汉族,甘肃天水人,本科在读。
陈海生(1981-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