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学概论》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05-10梅运军

绿色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概论指标体系中心

胡 纯,梅运军,黄 岚

(武汉轻工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1 引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提出,他在对前人各种德育学说批判继承、辨证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主体观,为其后学校德育主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2,3]。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文件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指出要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充分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重大转变,将“讲授模式”转换为“学习模式”[5]。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得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翁。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衔接环境专业其他课程的桥梁[6]。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等课程的基础,能够为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环境学概论》为主要实践对象,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实施特点,探究课程评价具体指标的构建,借助课程评价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对实施过程的分析,探寻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路径。

2 传统课程评价模式的不足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条件、课程实施方法、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判断,对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推广,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出现了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考核方式陈旧落后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先修课程,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启蒙课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与理论性[8]。目前大多数地方院校《环境学概论》考核采用的数十年来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环境学概论》课程长期以来基本采取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和平时成绩为辅的模式计算最后的总评成绩。虽然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也考虑到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但是平时成绩分值占比较低[9],一般只占总成绩的 10%~30%,存在着“一考定成绩”的现象。并且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采取闭卷笔试,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最后几周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把卷面分数作为努力目标。导致学生彻底忽视了学习过程,重在考前突击复习,这种僵化的课程评价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 课程评价体系模糊不清

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大类[10],传统的课程评价指标模糊不清,定性指标相对较多,具体量化指标相对较少。课程评价指标不够严谨科学,带有明显的教师主观性判断,缺乏相对的客观性评价。课程评价指标常常比较笼统简单,不够具体,通常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5个等级表示,不够详尽,严重忽视了作为评价对象中心的学生的自主发展性。

2.3 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以教师为中心,重点关注教师教学实施情况,学生处于课程评价的被动地位。传统的课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案准备、教学效果、教学素养等模块,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11]。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无法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缺乏推动学生热爱学习的推动力,学习目标缺失。大多数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忽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遇到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在教学评教的问卷调查部分,依然围绕教师为主体设计问题,缺乏对学生自主感受的真实性评价。

2.4 缺乏持续性改进的反馈机制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目的是通过观测教学效果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由于评价结果在课程完成后得出,所以评价结果的应用属于事后控制,存在反馈意见不及时、滞后等问题。传统课程评价体系没有充分考虑现代“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及时反馈方式[12],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不到位,难以将课程评价结果落到课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难以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教学问题,积极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受益。

3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制定课程预期成果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是以学论教,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导向,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辅导、教学方法等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学生通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达到教学目标,而教师只是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协助者与组织者。遵循 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3]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14],课程预期学习效果根据毕业标准制定。《环境学概论》课程根据环境类专业制定的毕业标准,确定本门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及实现方法,如表 1 所示。

3.2 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环境学概论》课程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采取多元化[16]、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在总评成绩中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平时成绩占比达到50%,如表2所示。通过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形成性评价”综合采用出勤率、课堂学习状态、课堂互动、预习、作业、线上资源学习、小组讨论、测验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合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科学合理地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该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持续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期末考试实行开卷模式,试题样式丰富: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部分题目为开放性设计,答案不唯一,学生根据知识点掌握情况,开放性回答。

表1 《环境学概论》课程预期目标及实现方法

表2 《环境学概论》课程成绩构成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必须包括科学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知识点较为丰富,全覆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各个方面。学生仅依靠40个学时的课堂学习远远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因此形成性教学过程分为3个重要环节: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学习。如表3所示, 《环境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分3级指标组成。

表3 《环境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课前学习环节,教师在课程网站上推送《环境学概论》的课程实施方案、教案、PPT、微课视频、预习测验等线上课程资源。学生了解章节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网络平台学习活动,同时可以在线留言提出学习疑问。教师通过收集、查阅、整理课程资料,完善与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在线批改学生预习测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堂学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动,进行课堂讨论。教师通过手机APP随机时间统计出勤率,不断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互动参与状态。随堂提问与互动始终贯穿整个讲授过程,教师在课堂情境中,通过教学设计不断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提出问题,保证学生持续性关注课堂。教师课堂教学准备充分,深入浅出地讲授章节重点知识。

课后学习环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课后作业,参与课后讨论,针对课堂未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在微信或者QQ在线向老师提问。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要求,反思自己的课程学习达成情况。教师积极在线回答学生的问题,及时批改课后作业与章节测验,针对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向学生反馈,查漏补缺梳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

笔者将此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2021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3个教学班共计97人参与,理论教学40个学时,其中讨论课8个学时。

准备阶段:由课程教学团队根据《环境学概论》课程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确定本门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及实现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根据环境学的发展现状引入最先的前沿与热点知识,并且在课程网站上向学生在线呈现。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多种多样的形成性评价过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评价的全过程,引导教学团队与学生共同反思,共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实践阶段:课程教学团队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多种素质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期末成绩)两部分,比例上各占 50% 。形成性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3个环节。同时实施3次阶段性测验,开展4次环境问题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以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为主。期末考试打破传统死记硬背的闭卷模式,实行开卷考试,试题内容多样化,开放性题目设计比例占20%。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较之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

反馈阶段:课程完成后,老师使用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邀请同行通过听课、检查学生作业,检查线上教学资源等,检验整个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效果。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多个角度检验课程评价体系实践应用的效果。学生投票结果如表4所示,表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7.94%。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拓展了师生互动的空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认同。

表4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学概论》教学反馈

5 结论

以《环境学概论》课程为对象,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成为课程的中心,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获得大幅度的提升。通过学生信息反馈,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后期课程持续性改进提供了参考。本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概论指标体系中心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熔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