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汽车用液冷板冲击散热性能的模拟分析
2022-05-10张永栋郑少鹏
张永栋,郑少鹏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工程机械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随着电动汽车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模块热功率的不断提升,需要更为强大的散热性能,传统风冷散热无法满足要求,故使用液冷的方法来散热,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水冷系统不仅可以将电子组件的工作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噪音也相对较低。在多种冷却方式中,射流冲击冷却具有良好的表现。本文采用冲击散热的方式对电动汽车电子组件散热性能进行改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传统冷却和冲击冷却的散热性能,同时在维持相同冷板体积,相同热源条件下,提升了整体传热性能。
1 概述
冷散热模块的原型如图1所示,为侧进侧出入出口的设计,底部热源为分布式热源,总发热量为350 W,鳍片为交错特征,如图2所示。通过热传计算式可知,增加热传方法有三种:增加 热传系数、散热面积或增加温度差。原始鳍片(Case1)采用交错特征为热传增强结构的一种,能够增强壁面扰流破坏边界层,使壁面附近流体重新发展,交错特征可使热传效果有相对较明显的提升。因优化设计限定在固定体积内,增大散热面积势必会减少流体通过截面,从而增大压损。为控制压降,使用交错特征鳍片之间距须保持一定大小,造成总散热面积大小之限制。同时,而此冷板操作流量多在4~10 L/min,属低流量情形,由于压降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通过提升流速以提高热传系数的方法亦不可行。而冲击冷却(Case2)可以获得较高的热传系数,同时改变散热器入出口位置,来改善压降并强化传热成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之一,如图3所示。
图1 原始散热冷板结构示意图(Case1)
图2 冲击冷却结构示意图(Case2)
图3 交错鳞片结构
研究表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在较低的资源与时间成本下获得较佳的结果。因此,本计划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别研究原始交错特征鳍片和冲击散热的散热性能。
2 分析与模拟过程
2.1 研究假设与控制方程
为了能够很好的模拟射流撞击、分离流、二次流和旋流等中等复杂流动,本研究选用RNG-模型,并做出以下假设。
(1)假设流体流动不可压缩,流动为完全湍流,分子粘性的影响可以忽略;
(2)忽略重力效应和辐射传热对系统的影响;
(3)流体和固体材料热物理性质是恒定的。
基于以上假设,控制方程描述如下。
用50%乙二醇溶液作为冷却液,连续性方程为
针对此类缺陷改进方案为等型壳焙烧后再插入不同于主体的材料,避免裂解材料随壳体在高温中被氧化。其中铸件上蜡模在需要插入不同材料的部位预先设置了蜡块,等制壳及焙烧完后敲去多出的型壳,再将不同材料插入此部位并用耐火泥堵住后浇注。以双金属连杆为例,敲去两端型壳后的壳体如图12所示,被敲位置用来放置另一种材料。
其中,、分别是流体沿着轴、轴、轴的速度分量。
动量方程为
其中,,分别是冷却液的密度和动力粘度;是流体压力。
流体区域的能力方程
其中,,分别是流体比热和导热系数。
固体、流体区域的能力方程为
其中,、是固体、流体的导热系数。定义为出口边界的温度;、分别是固体和工作流体的平均温度。
其中,为总发热量;为散热器基板总面积。
热阻定义为
其中,为热源平均温度,为入出口截面均温,为输入热通量。
泵浦功率定义为
2.2 模拟边界条件设定
因为铝合金良好的可塑性、轻便性以及50%乙二醇溶液具备良好的抗冻性,所以本文采用铝合金制造散热器,冷却液选取50%乙二醇溶液,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固体和液体材料物性参数
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压降损失
压降损失是评估散热器整体性能的主要指针之一,压降损伤的大小对散热器需要的泵功率有着显著影响,压降越大,散热器的稳定性越差。从图4可以看出,与Case1相比,Case2虽流道中流体转弯数目多,但由于中间有部分挖空,鳍片尺寸减少,整体压降反而变小,随着体积流量的增加,减少的趋势也在变大。这也说明了在引起压降方面,鳍片面积和复杂程度占主要部分。
图4 不同体积流量下的压降损失
3.2 底板温度分布
散热器主要目的之一是降低基板热源上的最高温度,图5展示了两种散热器方案底板的温度分布和热梯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入口流量为4 L/min。对于两种散热器情况都显示,沿着流动方向,温度逐渐升高,最高温度显示在出口附近,温度差沿流向更大。两种散热器最高温度分布为308.78 K、308.03 K,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散热器方案Case1虽然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但是还是出现了比较高的温度,Case2温度分布相对更加均匀,最高温度要小,显示了冲击散热的良好性能。
图5 两种散热器底板温度分布
3.3 热阻对比分析
散热性能分析中,热阻是关键的参数之一,与电阻类似,它反映阻止热量传递的能力,热阻越小说明散热器散热性能越好。两种散热器泵浦功率和总热阻之关系如图6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所有情况下,较高的泵浦功率产生较低的热阻,在相同的泵浦功率下,所设计的冲击散热器具有较低的热阻。此外,并且在较高的泵浦功率下,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图6 两种散热器不同泵功率的热阻变化
4 结论
本文对冲击散热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传统散热器进行了比较研究,详细讨论两者之间的压降损失、泵功率、基底的热分布。在上述讨论 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冲击散热流体流动垂直与加热面,使得流程与鰭片上的热分布更加协同,从而改善了散热性能。在相同泵功率下,冲击散热器热阻小于传统散热器。
(2)所有方案的底板最高温度都出现在出口位置,冲击散热器底板最高温度低于传统道散热器,同时冲击散热器温度分布要优于传统散热器,平均温度更底。
(3)通过对比相同泵浦功率下的热阻,冲击散热器整体性能进一步提升,在泵浦功率为0.2 W时比传统散热器热阻降低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