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晋商通豫鄂
——侯马驿桥观音堂石碣浅析

2022-05-10崔光辉巨红贤

文史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随州汉口湖北

◇ 崔光辉 巨红贤

驿桥村位于山西省侯马市西南三千米处,村内南部有坐东朝西的观音堂一座,现仅存一座正殿,单间,面积26.72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为清代风格。插廊两侧镶石碣3方,其中镶嵌于北壁东、西两侧的两方石碣,分别记载了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补修经过;镶嵌于南壁的石碣记载了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到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募捐财物维修观音堂的起因、捐资者及数量等内容,为清代晋商通货河南、湖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清嘉庆十九年的这方石碣高50厘米、宽85厘米,碣文为字径1厘米的楷书,现抄录如下:

清嘉庆十七年冬,余往南方,敬持缘簿数本,恳偕二三相好,募化赀财若干,于十九年暮春功成告竣,因将捐财姓名勒诸贞珉永垂不朽。斯亦乐道人善之不吞己者耳。

陈同发仁记捐银拾两

陈必顺花行捐银伍两

陈大房发记捐银陆两

陈大房永记捐银叁两

德全公记捐银壹两

刘德盛捐银壹两

李之锦捐银壹两

晋李裕兴通记捐银拾两

沃世兴号捐银捌两

亿义典捐银陆两

汪和顺捐银陆两

集成号捐银叁两

何合盛捐银叁两

姚亿源捐银贰两

张正兴捐银贰两

三义行捐银贰两

杨隆顺捐银贰两

王天顺捐银贰两

瑞成号捐银贰两

昌义号捐银贰两

德成号捐银贰两

张恒和捐银壹两

王义和捐银壹两

占春堂捐银壹两

振新号捐银壹两

永兴号捐银壹两

陈义顺捐银壹两

汪义信捐银壹两

公盛号捐银伍钱

盖魁源典捐银叁两

福昌典捐银贰两

趙东盛捐银壹两伍钱

李泰和捐银壹两贰钱

贾全盛捐银壹两

闫光华捐银伍钱

裕顺昌记捐银伍钱

义昌德记捐银伍钱

刘玉成捐银伍钱

永泰典捐银贰两

合盛典捐银贰两

杨德盛捐银壹两

来顺号捐银伍钱

程聚泰捐银贰两

高德义捐银壹两伍钱

支三义捐银壹两

盖东茂盛捐银壹两

盖西茂盛捐银壹两

隆盛号捐银壹两

发源花行捐银贰两

统义花行捐银贰两

晋昌花行捐银贰两

宗久合记捐银贰两

同顺馆捐银壹两

玉宝泰号捐银叁两

合隆行捐银贰两

德盛号捐银贰两

泰和号 永兴号

仲兴号 东盛号

正茂行 万祥号

永茂号 复盛号

郭世兴号 各捐银壹两

以上共捐银壹佰叁拾伍两贰钱 所有花费之项另有统记

募化人 李时杰 李惠杰 李炳致 李信杰 郭之琇

梓匠 王良顺

朽匠 吕 坊

石匠 冯建德

书匠 段永辉

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暮春三月吉辰 主李信杰斋沐谨诚 李应兆沐手敬书

《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侯马市卷中收入了这方石碣,但没有抄录碣文,拓片也不太清楚。

这方石碣,除“朽匠”疑为“髹匠”即“漆匠”之外,其余文字都浅显易懂,捐资者全是商号,其中“晋李裕兴通记捐银拾两”“晋昌花行捐银贰两”“沃世兴号捐银捌两”中的“晋”字与“沃”字是标明商号主人所在地,“晋”是山西,“沃”是曲沃,故一目了然都是晋商的店铺,其余没有标明地区的商号很有可能是当地的。捐资地有赊旗镇和汉口镇、长江埠、德安府、随州厉山镇、安居镇、随州、均川镇。考证得知,除赊旗镇在今河南外,其余均在湖北。

捐资地赊旗镇即今河南社旗县治社旗镇,清属南阳县,置赊旗店巡司。民国初置县佐驻此。1965年置社旗县于此,2004 年又复名为“赊店镇”。

捐资地厉山镇、安居镇、均川镇都在湖北随州,见于《同治随州志》卷三“疆域”:同书卷三“形胜附”记载:“随州在京师西南二千七百里,湖北布政司北三百二十里,德安府北一百三十里处”。如此看来,这些地方正处于河南、湖北交界的地带。随州、长江埠、汉口镇都属于湖北。

捐资地赊旗镇、德安府、随州、长江埠、汉口镇都是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从侯马出发,过太行八陉中的轵关陉,到达河南的济源、洛阳,往南过伏牛山到达南阳,过赊旗镇进入湖北“随枣走廊”的随州,再往东南延伸就到了长江埠、汉口镇。这样连点成线就构成了山西、河南、湖北地区的一条物资运输通道。石碣的内容体现了一条明清晋商商路:山西侯马—驿桥—河南济源—洛阳—赊旗镇—湖北随州—长江埠—汉口镇。

赊旗镇在南阳盆地,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的分界线是伏牛山,山体为断断续续的丘陵,其间就形成了通道,传说夏代就出现了通道,所以被称为“夏道”。历朝历代通过这些“夏道”,把影响力推进南阳盆地,进而影响江汉地区。明清之际,赊旗镇赖环城而流的潘、赵、沙三河交汇成唐河,接汉水,入长江水运之便,成为连接南北水陆交通之重枢,北接汴洛、南达楚湘、东衢闽越、西连山陕之咽喉,更成为当年叱咤商海的山陕商贾南下东进中原、进军长江流域的重要桥头堡与中转站。全国十六省商贾云集,千余家商号聚居经营,城内外三处码头日夜装卸不停,仅专业转运仓储的过载行就有四十八家之多。仅有1.95平方千米的古城区内,当时聚居人口达13万之众,被英国学者贝思飞称为“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民谚亦有“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白天千帆过、夜晚万盏灯”“拉不完的赊旗店”之盛赞。清光绪《南阳县志》 卷三:“夫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县东北九十里。或曰元分旗屯田军主氏佘而讹也。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尤多秦、晋盐茶。”赊旗镇镇中心有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山陕会馆”,俗称“山陕庙”,是山西和陕西富商为“续乡谊、通乡情、敬关爷、崇忠义”而建的商业会馆,被誉为“中国第一会馆”。

驿桥观音堂嘉庆十九年捐资碑碣拓本

碣文中的德安府、厉山镇、安居镇、随州、均川镇都在“随枣走廊”内,东北面为桐柏山,它是湖北与河南的界山、淮河发源地;与桐柏山并列的是大洪山,隔开了南阳盆地、江汉平原,两山之间就是随枣走廊,之所以被称为“随枣走廊”,是因为随州、枣阳扼守其关键之处。

捐资地长江埠地处湖北省应城、云梦、汉川三县市交汇处,为水陆交通要冲,是一个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商贸活跃、人杰地灵、经济发达的老镇,素有“小汉口”的美称。

捐资地汉口镇是武汉三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末年的万历年间(1572—1620年),汉口开始成为湖广(今湖北、湖南)的漕粮与淮盐两项大宗物资的转运枢纽,大量漕粮需要在此集中,经长江转入京杭大运河北运京城;而且有同样数目可观的粮食在此集中,经长江和运河运抵苏州枫桥米市,弥补江南城镇以及闽粤沿海粮食的不足。除了粮食外,湖广地区的食盐供应来自两淮盐场(今江苏北部),也需要在此集中。清代中前期, 汉口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网络,主要驿路有七条,分别通往郑州、新野、安庆、南昌、长沙、顺林、成都。而清代长距离贸易和国内市场亦有了大的发展,东西贸易尤其是长江一线出现重大突破, 汉口成为发展迅速的转口贸易城市。到了清朝中后期,虽然汉口的行政级别还只是一个镇,但是却有了罕见的城市规模。

捐资修建的观音庙在山西省侯马市驿桥村,驿桥村正南三公里是隘口村,而隘口村村南就是铁岭关(铁铩关)。铁岭关是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的最后一个关隘,因而驿桥村自古就守护着交通要冲,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的《重修后土庙记》,记载捐助人所在村庄中有“亦乔”,应是“驿桥”的别写。根据明嘉靖《曲沃县志》第一卷“志”,“城池”下“境内城堡”有“蒙城城、西庄城、侯马城、亦乔城……”“侯马递运所,县西南三十里,洪武八年建,嘉靖二十四年(1525年),知县石鲸修”;“急运铺”下有“临城铺、秦村铺、侯马铺、驿桥铺……”。说明驿桥是个在驿道边上、古老的村子。

自古以来,驿道即为商道。侯马是山西南北驿道必经之处,出不了侯马就到不了西安、洛阳。山西商人在省外活动,按地区分,大约有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汉口、老河口等处。按行业分,有布行、棉行、粮行、粥行、烟行、纸张行、裘皮行、油酒业、篦梳业、茶业、盐业、典当行、钱庄、票号等等。晋商南来北往的经济活动,有不少是从侯马经过。

碑记中有四家“花行”,长江埠的陈必顺花行与赊旗镇的发源花行、统义花行、晋昌花行。“花行”是明清时期从事棉花交易的中介贸易公司。明清时期随着上海和天津纺织工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产棉区的经济发展。晋南地区是我国著名产棉区之一,因而吸引了上海、天津的棉商。每年秋季棉花收获期,斡旋买卖的花行特别活跃。据褚华《木棉谱》载,花行在市镇上设有店铺。早晨,店员将秤挂在门前,等买主(轧核业者和棉花商人)和卖主(植棉的农民)集聚门外后,充当买卖双方的媒介,鉴别等级,过秤,收取手续费。有的花行经营棉花的中间买卖,经过分类打包发运到上海和天津的棉纱厂,生意十分红火,具有批发商的性质。其实每家花行,都是津、沪棉商的代理人。到了收棉季节,天津、上海等地的棉商纷纷来到侯马,使侯马的市面也活跃了起来。其中,侯马西高村王林森于民国初年在侯马老街北街口开办有“复兴茂”棉行,复兴茂从最初占地不到十亩,120间厂房,五六个技术管理人员,五六十个工人,两条生产线,三辆运棉(成品)马车,到民国25年(1936年)发展到占地近50亩,300多间厂房,3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百十名工人,四条生产线,十四五辆运棉马车。王林森还买了侯马最早的小汽车,开了曲沃、临汾、平遥三家丝绸店和太原铁工厂,成为当时侯马最大的商家,直到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占领侯马,复兴茂棉店关门停业,王林森回西高村老家避难。三年后,日军以其父王祥为人质,并扬言要杀害其全家,强迫棉店开业,并安插了日商小野来监控棉店。日本投降后,在阎锡山的统治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县长侯加凡贪污敛财,各商家不堪重负,纷纷倒闭,复兴茂棉店也关门停业。后来王林森在原棉店厂区建了一所小学校,自任校董,聘任上马驿桥村的郭居为校长,招收当地学生。此校即为侯马路西学校(侯马五中)的前身。

碑记中的随州厉山镇的“晋李裕兴通记”“沃世兴号”和赊旗镇的“晋昌花行”可以肯定是山西人在湖北随州和河南南阳社旗镇开办的商号。例如襄汾南高刘家(晋南临汾商帮中著名的商业家族),其兴盛于十世刘体正(1774—1841)时。据刘体正墓志铭记述,当时刘家在“晋(山西)、豫(河南)、楚(湖北)间市贾(商业铺店)不下数十家”。这些商号中有一部分是其先世遗留的,有一部分是他一手创建的。当时刘家在全国各地的工商字号已有100多家,其中就有南阳的恒昌永银号,赊旗镇的赊恒昌银号。刘家在经营工商业的同时也注重经营土地。从清嘉庆年间开始,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各朝,刘家在河南先后在社旗、叶县文城、范县、南阳等县购买土地万余亩,建庄园七八个,其中永丰树地庄颇为有名。再如襄汾师庄尉家自清雍正、乾隆年间,由尉嘉主持家业起,进一步重视商业,广开财路,在两湖、江浙等省经营丝绸生意,使家业达到鼎盛。尉嘉在扬州看到丝绸业前景广阔,利润巨大,又获悉盛产桑榆的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地办有很多丝绸加工厂,就组织大量人力财力,从山西、陕西收购生铁、食盐、羊毛、皮革、烟叶等货物发运江南,采取以物易物的办法,换取大量的丝绸、茶叶运抵西安、兰州、西宁等地出售。再用获取的利润在大西北收购鹿茸、麝香、红花和木材运往两湖、江淮,直至两广。之后,再将南方的鱼、虾、海带等海产品发运北方。周而复始,经过一次次长途贩运,尉家赚取了巨额利润。从此尉家“日进斗金”,名扬大江南北,充分说明了侯马是明清山西商人南下西行的必经之地。

明洪武八年(1375年),绛州(今新绛)金台驿迁于侯马,使侯马从此成为南北走向与东西走向道路的交汇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人口不断集中,侯马便成了货物运输的集散地,有了“南来北往商埠地,千车百货旱码头”的美誉。

猜你喜欢

随州汉口湖北
《汉口北》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随州市兰花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品营销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1928—1936年汉口人口规模实证研究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