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
2022-05-10王晋
王晋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16~18岁是他们人生中较为特殊和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审美观,在欣赏作品时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特看法。但是,这个阶段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美术素养、知识储备较弱,在寻求美的过程中对美与丑的事物标准往往是模糊的。因此,作为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以“民间剪纸”一课为例,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美术教学做了一次初探。
要进行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符合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鉴赏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探索美术知识的能力。在深入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发地学会鉴赏,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浸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笔者试着将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引入美术课堂,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民间剪纸艺术》是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材(2019年版)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节课,在这一节鉴赏课中,笔者结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以及“创意实践”,打破传统的讲课思路,通过剪纸图片的比较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剪纸作品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能积极地提升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
一、美术表现:创设情境,感受作品
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介材料、多媒体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新颖有效的视觉形象艺术。即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初步形成空间、造型意识,让学生了解并运用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体技术,自主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并以此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还能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到跨学科的融合,自觉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和创作能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剪纸作品的审美感受,为下面作品的鉴赏做铺垫。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教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主动认识问题,积极探寻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境教学下,引导学生精读作品,理解作品文化内涵,提高审美眼光与审美情趣。
在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中,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纯手工的剪纸作品,更别说过年过节会在家中张贴剪纸作品增添节日氛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剪纸作品的魅力,课前,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剪纸作品,营造剪纸作品带来的喜庆氛围,让学生走进教室时就能对剪纸作品的情绪渲染特性产生直观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让学生直面剪纸作品带来的喜庆感、愉悦感,再通过分析剪纸作品整体的造型的异同,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剪纸作品的造型也是不一样的,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寓意。例如,五福捧寿——祝寿,喜上眉梢——結婚,年年有余——过年等。从中发现一张小小的剪纸饱含着深深的情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设合理优良有效的情境,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图像识读:南北对比,提升兴趣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即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观察,感受不同图像间的造型、色彩等形式特征的异同,还能用网络搜索、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涵义。
笔者尝试用“图像识读”对南北方剪纸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作品感兴趣才能继续往下学习。这里通过“图像识读”运用作品的比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地欣赏作品特点。
剪纸根据地域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北方剪纸,一派是南方剪纸。北方剪纸给人以粗犷、朴拙、坚实的审美感受;南方剪纸给人以精巧、秀丽、细腻的审美感受。那么,这两派剪纸为什么会呈现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比较南北两派剪纸作品。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在剪纸作品中,不管是北方剪纸还是南方剪纸,他们作品中所运用的基本纹样基本一样,如“月牙纹”“水滴纹”“圆点纹”“锯齿纹”等。所谓剪纸的基本纹样,就是许多民间剪纸艺人在长期的剪纸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于表现特定事物、美化事物块面的特定装饰纹样。但是,在作品中当其表现手法发生改变时,例如,基本纹样形态大小变化、排列疏密不同,都可以带给上述所说的不同审美感受:南方剪纸的细腻和北方剪纸的粗旷。
笔者通过大量图片的识读与对比,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作品带来的一种美的体验,让学生能体验到简朴形式中质朴的、醇厚的、绚丽的、奇异的美。从而,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民间剪纸艺术充满好奇,想深入了解它。
三、审美判断:同构异读,感受不同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即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多样性,从而形成扎实有效的正面审美能力,同时能用形式美原理对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和分析;还能运用合适、准备的语言文字和图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笔者主要结合剪纸作品与其表现的现实中的对象特征来体验其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将作品与现实中的物体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发现作品中基本纹样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合理性。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与判断剪纸作品。
学生从“图像识读”这一环节中,发现南北剪纸作品中所运用的基本纹样是一样的,因此,笔者主要从“眼形纹”“锯齿纹”“漩涡纹”三个基本纹样着手,分析图片、比较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片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例如,眼形纹,在课上,笔者让学生欣赏陕北剪纸艺人库淑兰的剪纸人物和南方剪纸艺人的金陵十二钗作品,观察这两类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有什么差别?分别带来怎样的审美感受?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看出,库淑兰剪纸人物的眼睛,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的眼睛,都是又大又圆,给人以一种诙谐的喜感;而南方剪纸金陵十二钗中人物的眼睛,是细细的、弯弯的,给人以一种柔美,一种江南女子的独特神韵。那么,同样都是眼形纹,由于表现不同地域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其表现手法发生变化,改变眼形纹的形态,从而表现北方剪纸人物与南方剪纸人物带来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锯齿纹是剪纸作品中常见的纹样,也是比较复杂的纹样。通过比较表现牛身上毛发的锯齿纹、表现花朵花瓣的锯齿纹以及表现狗身上绒毛的锯齿纹发现,同样都是锯齿纹,有的锯齿尖一点、密一点,有的锯齿粗一点、稀疏一点,都可以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这些纹样的表现手法之所以发生变化,是根据现实中牛的毛发、花的花瓣以及狗的毛发给人的不同感受而发生变化。还有就是漩涡纹,往往特定的位置才会出现这一特定的纹样(如猪屁股上),这可以表达一种幽默的独特审美感受。在对“三个基本纹样”进行审美判断时,可以发现,通过同构异读,学生还是能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多变的美之所在。
四、创意实践:创作作品,审美表达
创意实践指课堂美术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形成创新意识,自主地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创作美术作品的行为。即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养成创新意识,从而自主学习、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与方法;还能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思考,进而创作出符合审美要求的美术作品。
在现今科技发达的时代,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受到国内外艺术潮流的冲击,比较难保持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但是,在民间剪纸作品基本纹样的解读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样能感知传统审美、描述传统审美、分析传统审美和评价传统审美,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自己试一试。
通过学习基本纹样在不同事物中表现不同特征时,将表现手法发生变化就能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学生已经对剪纸有了很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给学生准备人物、动物的剪影,让学生进行剪纸创作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审美感受。(如图所示)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还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基本纹样,如眼形纹、锯齿纹、水滴紋等让学生参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些纹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感受赋予作品,通过作品中对基本纹样的运用和变形,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自主尝试创作有情感的剪纸作品。这一环节正符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创意实践”。
五、文化理解:观察审视,理解传承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即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的习惯,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术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从而坚定学生的本土、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还能让学生理解艺术家及他们创造的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从文化浸润的角度审视美术作品,并且积极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美术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文化内涵。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与民族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地区、地域文化是多样的,学会接受不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民间剪纸是饱含民间艺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世代积累下来的创作经验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剪纸作品中寄寓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吉庆、美满的期盼,在简朴的形式中创造了质朴、醇厚,有时也是繁复、独特的美。民间剪纸艺术凝聚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和创造的智慧,是高中美术课中很重要的内容。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多出现于表示象征、寓意、吉祥等含义的场合,从而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群体愿望。正如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中所言,“剪纸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传承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术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文化内涵,从而坚定了学生中华文化的立场,给予了学生文化自信。
六、结语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是当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教育的重点,它能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图像识读”方法帮助学生在现实中获得美术知识,联系生活进行“美术表现”,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继而发展学生的“创意实践”形成丰富的“文化理解”,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适应复杂的现代生活。本文以“民间剪纸”一课为例,从“美术表现”“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剪纸作品可以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从而能积极地调动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兴趣,并且积极承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注:本文为无锡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及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H2021173)的研究成果。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