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体验实践的价值研究
2022-05-10梅馨高东平
梅馨 高东平
摘要: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赣南苏区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军民在土地革命时期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真实反映了军民的斗争生活,体现了军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实践体验,感悟红色音乐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提升艺术涵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助于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本文以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民族性、革命性、先进性为切入点,对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体验实践的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赣南苏区 红色音乐文化 教育体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07-04
赣南是我国土地革命时期主要苏区之一,孕育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了当时文化的先进性。红色音乐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精神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在苏区革命斗争年代,还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在高校教育体验实践的维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验实践就是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感悟,更加形象的领会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性及蕴含的民族性、革命性、先进性。高校红色音乐教育需要在体验实践中感悟音乐的意蕴,达到音乐意蕴和音乐解读的同一性。因此,红色音乐融于高校音乐教育须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持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适应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红色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思维,更能使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概述
赣南,原中央苏区所在地,也是中国红色革命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本土客家音乐文化。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马克思主义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在文化实践中孕育了红色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独特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了军民的革命热情,描绘了革命军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体现了战争年代贛南人民真实的革命斗争生活和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都发挥着重要的德育作用,其传承和创新了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红色音乐文化的创作内容大多来源于当地军民的斗争生活实践,以赣南客家民歌为基础改编创作而成,深受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贴近生活,服务于斗争,艺术化的展现了那段困难辉煌的岁月。同时,赣南客家民歌作为孕育“红歌”的母体,其艺术特色也在“红歌”中得到体现,既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又具有先进性和鲜明的传统价值取向,因此也广受军民喜爱。
二、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特点
赣南苏区的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土地革命时期广大赣南苏区军民的精神面貌和革命热情,展现了苏区军民追求革命、捍卫信仰的鲜活形象,重现了赣南人民真实的革命斗争生活和追求自由解放的场景。在多元文化并行的当代,红色音乐文化所孕育的民族性、革命性和先进性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和艺术体验实践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民族性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红色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便是对苏区广大军民日常斗争生活的最真实写照,真实反应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意愿,成为那一时期民族觉醒的号角,赣南苏区红色音乐的形成过程就是表达民族价值自我认同的过程,多维度表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民族追求以及民族价值的认同。因此,民族性成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一个鲜明的特点。
红色音乐作品孕育于传统的客家民歌,如客家山歌、兴国山歌等,在原有的曲调上添加一些体现革命斗争和生活场景的歌词,这种歌词很容易唤醒民众的斗争意志,起到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巨大作用,例如,形成于兴国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兴国客家山歌经过革命化改造形成的。《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一首两句体山歌,开头旋律“哎呀嘞”是兴国山歌的标志性唱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亲和力。歌曲短短几句唱词就生动描绘出苏区干部的工作场景。起句“哎呀嘞”,源于生活中的感叹语,在空旷的山野之间,要得到周围劳动者的共鸣,就需要用高亢嘹亮的长音。“因此,‘哎呀嘞’几乎成了兴国山歌的代名词,也几乎成了江西音乐的一种标签。”①同时,吸收了一些国外音乐元素进行革命化创作,如《上前线去》《霹雳拍》《红歌》等。《上前线去》是中国工农红军时代的歌曲,曲调铿锵有力,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催人奋进,抗日战争时期在军中广泛流行。1962年7月由萧华将军再度创作,成为总政向全军推荐的五首历史歌曲之一。“此歌曲调来源于苏联《布琼尼骑兵队》,曲作者是阿列克桑德尔-达维坚科,改成《上前线去》的原填词者不详。”②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不仅充分体现了苏区工农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也把追求自由的革命理想和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赋予红色音乐文化的创作中,表达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红色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精神思想和创作技巧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二)革命性
革命性是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在苏区武装斗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战时音乐文化。赣南红色音乐与苏区革命斗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革命思想高度统一,成为苏区革命时期精神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生态的赣南地区客家音乐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山歌、民歌在表达方面并无不同,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劳动之余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这样社会背景下的赣南人民心中逐渐产生了革命萌芽,急需用先进的、革命的文化唤醒民众的斗争意志。赣南苏区红色音乐便是军民在赣南传统山歌的基础上填词再创造,创作出的红色革命音乐,同时,很多从事红色音乐创作者本身就是革命者,更能体现出红色音乐创作中的革命热情。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无产阶级音乐家主张音乐应该与政治斗争密切配合,强调音乐的思想性,这一思想主张在前苏联音乐界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革命早期借鉴了苏联革命经验,而苏联当时的这种音乐思想主张在中国的苏区也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达到组织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③明确了文艺工作是党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宣传革命思想的赣南红色音乐无疑是苏区军民最容易接受的宣传载体和形式。
这一时期创作的红色歌曲是当时斗争的需要,客观上也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赣南苏区的传播,红色音乐思想的先进性赋予了强烈的革命性,源于苏区广大军民集体智慧所创作,为政治斗争服务、为军事斗争服务、为广大革命者服务,真实反映了广大军民的斗争生活,宣扬了革命思想,鼓舞了人们的士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革命的进程,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三)先进性
赣南苏区土地革命时期的红色音乐创作,大多是采用当地现成的民歌曲调进行填词改编,或是填词新唱,或者是改旧唱新。词曲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描绘当时斗争生活场景;二是借鉴当时苏联歌曲的曲调;三是利用旧有的军歌曲调旋律再度创作。从以上几点来看,当时赣南苏区的音乐创作一方面是利用当地耳熟能详的民歌进行改编创作,如客家山歌、兴国山歌等重新填上具有革命理想信念的新歌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积极采用苏联优秀的曲调进行再度创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苏区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如凌绍生所言:“中央苏区的革命音乐文化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又以苏联的革命文艺为借鉴,通过融化整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革命音乐文化,它既是五四新文化的延续,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飞跃和突变。”④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不仅具有传统和民族特征,还具备了先进文化特征,是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路径实践的结果,充分体现出苏区军民的文化心态和核心价值观。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的代表,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
三、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体验实践的价值
教育体验实践的重要性,无疑是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打破原有的固态教学模式,就需要学生进行音乐艺术体验实践。如学习红色歌曲如何演唱、举办大学生红歌赛、红色歌曲大合唱等形式。在实践演唱中使学生体验感悟红色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丰富艺术体验。
(一)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从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传承发展至今,与其所弘扬的正确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
一是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朴素的革命情怀。真实反映了土地革命时期赣南苏区军民的斗争生活,是革命斗争历史的真实写照,是革命乐观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真实的表达,不仅鼓舞了当时军民的士气,也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如《奋斗歌》通过简单的歌词和旋律,鼓舞了军民的革命热情,振奋了军民的革命士气。在歌词“不怕敌人枪和炮,不怕围剿……顽强去奋斗,死也不逃跑”中可以看出军民不畏牺牲、坚持到底的革命信念,体现了苏区广大军民的信仰力量。这些歌词中体现出的优秀意志品质,在当代大学生学习体验实践红色音乐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赣南红色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红色音乐的创作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来源于实践,在创作过程中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利用民歌的曲调创作而成。政治语境和地域不同,使得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不同的风格。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来源于民歌,但又区别于民歌,是与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包容转化的结果,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学习红色音乐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
例如,《十送红军》歌曲最基本的音乐结构、音乐元素和形式以及手法都取材于民歌。歌曲采用了赣南客家民歌采茶曲牌中的《送郎调》,既有客家民歌的韵味,歌词内容等方面又明显区别于赣南客家传统民歌。歌词中添加了客家方言特有的语气词(介支个、里格) 等等,这些语气助词给全曲增添了客家民歌色彩,赋予亲和力。作品中描绘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悲壮的旋律中饱含热切的期盼,这些很容易唤起人们心中所埋藏的爱国情感,在精神层面上与受众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作品中体现出的‘大爱’担当与‘小爱’情怀的朴实情感,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是一种正确的引领。”⑤
三是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糟粕文化的入侵,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这就需要红色音乐文化起正面积极的导向作用,学习红色音乐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责任,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红色音乐文化积极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环节,当代大学生通过对红色音乐的体验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培养奉献精神和时代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红色音乐文化实践的美学体验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弘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艺术审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这种红色音乐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的,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音乐文化,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鲜明的赣南民间艺术特色,表达了赣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首先,赣南红色音乐文化具有简洁、豪迈、质朴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音乐魅力。通过聆听和学习,不仅在情感上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激发内在的豪情壮志,而且可以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熏陶。其次,赣南红色音乐文化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结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基础,敏锐的感知能力更容易激发审美者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赣南红色音乐文化与民歌相结合,生动形象的记录了赣南苏区广大军民的斗争生活和理想信念,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强大感染力不断引领学生体会、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最后,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的艺术特点,更有利于爱国精神和理想信念的弘扬和传承。因此,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美学,不仅弘扬了传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也充分体现出了美育功能。
(三)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
赣南苏区是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大量的红色歌谣在这一地区产生以及传唱,歌曲的创作与赣南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既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赣南苏区广大军民的斗争生活,又具有赣南民歌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是苏区土地革命时期先进文化和地域传统文化共同融合发展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纯真质朴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军民的认同,集中体现了爱国精神和革命理想信念,是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年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赣南苏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继续弘扬和传承。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现代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起,传统红色音乐文化面临激烈的冲击,尤其是随着广大青年所爱好的流行音乐文化的兴起,影响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符合时代潮流,在红色音乐的创作方面,需要文艺工作者在保留红色音乐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创作符合当代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的“新作品”。在红色音乐的传播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VR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具现化和生动化,引领和激发广大高校学生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的热情。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系到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自信,所以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在保留其精神文化内涵的同时,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发展,真正做到红色音乐文化形式与内涵相统一。
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弘扬爱国精神、理想信念和民族自豪感的集中体现和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赣南红色音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在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教育实践中体验感悟其文化内涵,把红色音乐教育转化为从艺术认同、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文化,做“红色基因”坚定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将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升华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
參考文献:
[1]胡建军,邓伟民,傅利民.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熊武一,周家法主编.军事大辞海·上[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3]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集[M].福州:鹭江出版社,1990.
[4]陈雅萍.红军时期江西革命歌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汪淑君.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价值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9年.
[7]凌绍生.中央苏区革命音乐文化的历史回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02).
[8]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9]沈先陈.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J].歌海,2020(03).
[10]赵文慧.红色音乐资源的历史样态与时代传承[J].上海艺术评论,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