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及影响研究

2022-05-10何晓瑜王金金周蓉薛芳芸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强国中国文化

何晓瑜 王金金 周蓉 薛芳芸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在对人体生命规律认识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进,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而自信的脚印。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普通人民群众都是不容忽略的重要任务。文章主要从中医药文化自信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对增强中医药实践自信以及中医药文化自信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中医药文化自信与人们精神、生活的密切相关理论,提出在文化强国视域下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是散布在人群中的认知图式或者是一种价值承诺和道德导向,将“文”通过社会实践,在具体事务中发挥效应称之为“化”,所以文化一定是在自然界或社会中产生它的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故中医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自信是内心对中医在自然界和社会产生效应最坚定地认可。文化的力量最终还是体现在对人的引导方面,中医药文化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致和厚德,中医药文化自信对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康人格魅力,控制欲望,处理医患关系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强国;中医药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7--02

1.对于提高人们思想境界方面的影响

中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文化,在自然界或社会产生它的效应,中医的研究对象是患有疾病的人群,定位在人,而不是人的疾病,故中医文化研究的是中医对自然和社会中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中医历经千年,亘古不息,博采众长、高风亮节的医家形象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具有深远影响;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的一大特点,对于凝聚团队的战斗力具有指导作用;中医文化的致和特点对于合理控制欲望,具有能够在充分认识自然地情况下让我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使人和自然合为一体。

1.1塑造人格,学习古著思想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性格、气质,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指个人身心方面重要而相当持久的特征总和,即个人所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身心“个性”。人格对于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甚至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健康的人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增加精神满足感,淡泊宁静,知足常乐,达到中医的“平人”状态。外部因素影响人体健主要通过人体的内部因素发生作用,在相同的外部因素作用于个体时,如果有一个良好的人格特征与体质类型,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就不易发生疾病。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身体和精神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主张四时调摄、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等,学习中医文化古籍精髓,将古人的思想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学习诸位医家高尚的思想品德,指导我们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助于身体状况的改善,有助于幸福指数的提高。

1.2凝聚力量,打造过硬团队

“和”是中国文化追求的至高境界,团结是中华民族最明显的特点,华夏民族最开始是以群居生活出现,迄今为止亦是以家庭出现。整体观念是在中华文明的主流中涌现出来的,是中医的一大特点,其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2],人与社会密不可分,《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曰:“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3]。2003年的非典、2019年的新冠,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仅提供技术上支持,更是提供了思想的指导,中华史上每次遇难无不是在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之下脱险,人心齐,泰山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事物的对立统一,发展变化,平衡自如无不是在整体观而言,新生军训,岗前培训等也是培养集体观念的重要举措,整体观念对于凝聚团队力量,增强集体责任感,打造一流团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3控制欲望,建设健康中国

“欲”的本意就是需求,是人在精神思维和机体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需求心理,又称欲望[4]。《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素问·上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刘完素提出六欲并不单指人的情感与私欲,其属于中医学“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与物质属性相统一,是生命活动的功能表现。欲望是生理、心理、思维和社会自然環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但如果不加控制,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欲望如不加节制,变成贪欲,便可为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俱……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5]。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告诫民众要节欲、控欲、寡欲,对于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何谓平人?和平、平和,平者,和也,就是没有太过与不及。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欲望,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有利于身心健康。

2.对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方面的影响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主导与内核,是达成中医药文化自信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要素。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中医药已经上升为发展战略地位,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中医临床思维上,否则是失去灵魂的中医研究,中医思维根源于传统国学,中医思维提炼于中医经典,中医思维形成于中医师承,中医思维成熟于多临证,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能加深中医学者对中医的理解层次和透彻,有益于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2.1溯其源头,弘扬中华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医药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融道家、佛家、儒家等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学科和哲学思想,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直接映射,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了解其哲学思想,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中发展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具体讲中医药文化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离开中医药文化学中医,学的不够深刻,如果不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就很难真正的学好中医药知识。中医药学经历数千年而不衰,学术长青,自有其内在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犹如土壤,离开文化谈中医药文化犹如离了土壤的根,离开中医药文化谈中医,那么中医就没有了生存的条件,中医药文化建构中医临床思維,是培养真正中医的源头,是打开中医药伟大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认真学习中医药文化,理清中国几千年来中医发展脉络,有助于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学习。

2.2学习经典,传承古人智慧

中医思维提炼于中医经典,中医经典的学习是中医入门进而登高的必由之路。《黄帝内经》构建了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治则治法、病因病机、养身摄生等在内的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伤寒杂病论》用以《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结合仲景多年临床经验,建构、发展和完善了中医临床诊疗思维体系,书中蕴含着病证结合、阴阳二维、病症主次、类证鉴别、方证相应和治法对证等思维模式;《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核心经典之一,代表着明清至近代以来中医理论产生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针对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诊疗思辨体系。中医经典是中医药文化的思想凝集,通过经典课程的学习,中医学习者能够从源到流,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经典中的思维方法,进而培养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的科研能力,增强符合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创新意识,提高把握中医药核心理念的临证水平。

2.3佐以临证,验其可靠疗效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这一认识源于熊继柏教授对于中医药学的深刻体会[6]。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经典理论都是在不计其数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若脱离临床实践进行中医理论的阐发与研究,则失去了实用价值。中医理论的学习不能只留于书本、记诵,也不能只是对文辞义理的通达了然,最终还应是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渗透、互参互证,这才是中医理论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对中医理论的传承。中医药文化是是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既是对古人临证经验的探讨,又可以鼓励广大中医临床学者多临证,在检验中医理论的探索中对中医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发挥文化的效应,使中医文化得到传播,用可靠的临证疗效让人们更加相信中医。通过大量临证,更能明晰感悟中医文化指导下的中医理论,内化经验、树立中医思维的目标与境界。

3.对于增强中医实践自信方面的影响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彰显了中医技术的特色优势,在主流医学中占有一席之位。无论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无论是现在医学能诊断清的疾病还是诊断不清的疾病,都有其自身的一些诊疗思路,诊疗特色,能够让患者取得实效。中医以其独特的诊疗体系和“简、便、廉、验”的临床实用价值,受到世界各国的瞩目。学习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认可更是对中医特色疗法的归纳,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循方守法,不泥于古,有利于增强中医实践自信。

3.1科学理论,历史检验真理

科学性是中医固有的自然属性。中医药理论在形成过程中与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其来源是科学的、可信的,所以衍生出的中医文化也是科学的;中医药用它的生命力证明它理论的科学性,在以唯物辩证法为内核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凸显的独特疗效,证明中医理论是科学的。与西医相比,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文化,是人文科学与医药科学的统一,它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科学价值是客观存在并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持续不断的指导临床实践。故学习中医药文化,剖析中医药理论,有助于增强中医实践自信。

3.2特色疗法,展现中医实效

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发展了多种特色临床技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医理论知识。中医治病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在此原则指导下的特色养生防病思想越来越渗入人们的生活。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是证,侧重于判断机体的整体状态,辨证、辨体,以非线性思维研究病的人,采用非对抗法解决问题。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为最终目标。除了药物养生,中医有特色运动疗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饮食疗法,情志疗法等对于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培补精气、锻炼筋骨,颐养脏腑,调理肌肤,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7]。内服膏方亦是中医的一大治疗特色,对于慢性病,难治性疾病可以起到缓调慢补的功效。庚子之春,疫情肆虐,中医药在疫情中大显身手,无论南方北方,重症、轻症,通过辨证论治,结合地域,气候,性别,年龄,发病病程等特点,对新冠病毒患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救治。学习中医药文化,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继承发展中医药特色技术,展现中医药独特疗效。

4.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方面的影响

中医是礼医,“中”代表的是中庸,中和。“和”是我国文化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己身和,与人和,与天和[8]。作为中医就是协助患者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医患沟通,医护沟通都渗透着中医文化的精髓,按中医文化去做中医临证工作,医疗环境一定是融洽的,患者的就诊体验一定是愉快的,社会生活一定是幸福的。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特别是在医患沟通,营造温馨的医疗环境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财富。

4.1促进沟通,营造温馨环境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患矛盾不断凸显,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伦理精神的衰微。医生往往将精力集中在医疗技术手段的使用,忽视病人的情感需求,病人则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加剧,从而产生了医患伦理危机[9]。我国对于医生职业秉承“大医精诚”的古训,《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认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得其人不传,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10],从中医药文化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医家以人为本的深厚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文化特征。传统医学诠释了“仁爱救人”的中医人文伦理医德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加大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宣传,将其渗入我们的行医准则,增加医疗过程中的关心、关怀和尊重,营造温馨的就诊环境,怀有认真负责的治疗态度,,其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2医疗效应

《黄帝内经》早有关于“医患相得,其病乃治”的论述[11]。战国时期扁鹊提出“六不治”,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能适,三不治;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只有患者遵医嘱,从内心认可医生,往往才能发挥临床疗效,情志对人的伤害比饮食五味更为严重,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12]。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临床工作中,将中医人文精神渗入到诊疗工作中,与患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有助于临床药效的发挥。

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并调的养生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符合当今防治疾病的发展趋势,对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中医实践自信的树立以及促进医患沟通、医护沟通,促进疗效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01):97-104.

[2]王倩,包永欣.五运六气对针灸影响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05):168-174.

[3]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J].辽宁中医杂志,2008(04):515-517.

[4]杨建华.论人性基本需求与社会发展[J].治理研究,2019,35(04):46-60.

[5]魏聪,李红蓉,常丽萍.儒、释、道、医养生思想撷要(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2):227-234.

[6]汪居安,王居义.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谈中医的科学性、困境及未来[J].医学争鸣,2021,12(03):60-63.[7]

[7]文颖娟,潘桂娟.万密斋医学思想渊源管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04):1173-1178.

[8]潘立勇.“人文化成”传统与中华审美人文精神[J].南京師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03):13-18.

[9]赵文丹.医患矛盾的伦理根源及其化解之道[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8(01):36-39.

[10]闫晓天,李雁.从主体间性谈中医师承文化中的道德人格教育[J].中医学报,2015,30(09):1303-1305.

[11]周国庆.中医学医患沟通课程医学人文主题融入情景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9):21-24.

[12]赵吉平.论《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02):77-79.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国中医药办[2020]50号)”“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中医药自信研究专项开放课题: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自信教育路径研究。(2020PY-ZX-17)”;山西省教育厅项目: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2020233);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傅山医学人文思想研究。(201801035)

作者简介:何晓瑜,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021级中医内科学肾病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周蓉,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文化强国中国文化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