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宫崎骏与霍克尼
2022-05-10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过度依赖机械,妨碍了人们的成长。”在他的吉卜力工作室,没有高科技设备,只有成堆的画笔和纸。但正是从这个“落后”的工作室里诞生的画稿,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
从1979年首次执导动画电影《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开始,宫崎骏就一直坚持手绘。长篇动画《起风了》中的一个4秒左右的镜头,耗费了他1年多的时间来绘制;在另一部长篇动画《悬崖上的金鱼姬》的绘制过程中,为了表现水母浮出水面的场景,宮崎骏画了1613张画稿。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疑问,因为宫崎骏在其2018年的作品《毛毛虫波罗》中首次采用了CG(计算机动画)技术。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年过七旬的他健康状况不佳,画画渐渐力不从心,才迫不得已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著名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近几年举办了一些展览,展出的作品都是他在平板电脑和手机上创作的。霍克尼喜欢这样的创作方式,这解决了他的一大烦恼:他曾经准备画天亮时的房间,但当他把画纸、颜料、画笔都准备好时,想要的那个画面早已飞逝而去。
而这并不是霍克尼第一次将“高科技”作为绘画的媒介。20世纪80年代,他就曾尝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宝丽莱相机等设备作画。70多岁时,他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掌握了用平板电脑绘画的技法。之后,他的创作灵感不断喷涌,有时一天能够完成好几幅作品。霍克尼认为,使用这些设备作画与传统方式没有什么不同,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如何观看并再现这个世界”的问题。
素材解读
宫崎骏拒绝科技,妙笔绘心;霍克尼玩转科技,弄潮时代。他们专注于自己热爱的绘画艺术,忠于自己的创作理念,于他们而言,无论是画笔还是CG技术,都只是他们用来创作的工具。宫崎骏坚持手绘,用这种传统方式创造了一个个商业奇迹;霍克尼在年逾古稀时掌握了用平板电脑绘画的技法,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了新的载体。他们的经历也启示我们:在科技浪潮下,我们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保证方向正确的同时让未来可期,这才是面对生活最好的姿态。
适用话题
守正、创新、创作理念、科技与艺术、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