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怎样建 全国政协委员三人谈
2022-05-10耿国彪
耿国彪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高等植物3.7万种,还有西南山地、南岭、秦岭、云南热带和海南等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同时横跨6个气候带、有8个主要植被类型。现有植物园约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000多种,占我国本土植物种类的60%。虽然我国植物园数量众多,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植物种类欠丰富、特色不突出、园区景观吸引力不够、科普活动不足、科研实力较弱,大部分地方植物园都是以普通公园模式管理,没有发挥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的核心功能,迫切需要建设覆盖各类气候带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植物园体系,并从中遴选建设一批在各方面均为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形成我国完整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网络,承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任。
国家植物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和主导管理,从国家层面开展植物迁地保护,兼具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宣传教育、园林园艺展示和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代表国家植物迁地保护最高水平。国家植物园是国家植物资源储备中心,种质资源及物种数量具有较大规模;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平台和植物科学传播交流中心,具备世界先进的科研能力与科普水平;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传承植物园建设发展的科学内涵、园林艺术和文化底蕴。
野生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携带的遗传资源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核心战略资源。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建设以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缺一不可、有机互补,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植物园主要通过系统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实现迁地保护。同时,植物园还具有科学研究、展示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功能,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在全国两会期间,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马全林,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植物园的建设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杨忠岐委员:
建议加快组建国家植物园管理机构
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信息一经披露就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杨忠岐委员认为,设立国家植物園,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此杨忠岐委员建议,应加快组建、成立国家植物园管理机构,并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
杨忠岐委员说,目前,按照国务院的批复要求,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会同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就加快推进建立协调机制,编制规划建设方案等工作进行了初步协调。但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国家植物园由南园、北园两个现有的独立机构组成。其中南园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是中科院直属管理的正局级事业单位;北园为北京植物园,归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所属的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管理,是正处级事业单位。所以国家植物园虽然国务院已批复设立,但并没有实际的主体机构,也没有明确归属,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的情况,制约着国家植物园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
杨忠岐委员认为,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无法体现代表国家植物园的形象;二是无法开展正常的国家间植物园国际交往;三是严重制约国家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
为此,杨忠岐委员建议,由中央编办会同国家林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科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抓紧研究,尽快组建国家植物园实体机构,推动国家植物园高效建设和运行。一是加快组建、成立国家植物园管理机构。成立高规格、体现国家代表性的国家植物园管理主体机构,加快目前两个植物园的实质性融合,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实质性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日常管理运营等工作。二是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国家植物园的成功管理模式,设立高效的内设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创新管理方式,激发事业活力。配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领导班子,组建和招收、引进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才,支撑国家植物园未来建设,尽快把国家植物园建设好、发展好。
马全林委员:建议推进荒漠植物多样性
保护和国家植物园建设
“荒漠植物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维系我国脆弱荒漠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要加强荒漠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利用。”马全林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马全林委员介绍,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生态系统服务质量严重下降,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植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自身繁育障碍等因素,我国有15-20%的植物受到威胁。
我国非常重视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全球植物保护战略》,已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濒危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物种回归以及公众植物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提高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执行进展。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提出要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国家林草局已牵头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稳步构建以代表典型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特征区域国家植物园为主体的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马全林委员表示,我国荒漠面积大,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荒漠植物及其遗传多样性。而且我国荒漠植物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复杂、特有成分和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因长期生存在极端恶劣的荒漠气候和特殊的土壤基质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适应机制和分子进化策略,在生态、医药、保健、育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是人类拥有的最宝贵的遗传资源之一。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及其脆弱荒漠生态系统最易受到不利影响,应该受到重点关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荒漠植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不够,对遗传资源潜在价值认识不高,保护投入明显不足。现有荒漠植物园的建设数量少、保护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短缺。荒漠植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不清,需要保护物种种群规模及其受威胁的程度不清,植物多样性数据缺乏,对麻黄、黑果枸杞、锁阳、肉苁蓉等荒漠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现象突出。” 马全林委员说,《中国植物保护战略(2021-2030)》明确要对至少85%的已知濒危植物物种进行就地保护,建立涵盖所有已知物种的国家植物信息系统。
为加强荒漠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利用,马全林委员建议:
1.开展荒漠植物本底调查,建立荒漠植物资源数据服务平台。摸清本底是植物多样性客观评估和有效监测的基础,也是科学保护与决策的基础。建议对我国沙漠、戈壁、盐碱地、荒漠区湿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全面调查,查清荒漠植物多样性家底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现状,建立全面系统的荒漠植物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编著《中国荒漠植物志》和《中国荒漠植被志》,为荒漠植物保护利用以及北方风沙带生态安全屏障和“一带一路”沿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2.加强荒漠植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建设荒漠植物遗传资源库。开展重要荒漠植物遗传资源调查和保护成效评估,查明遗传资源本底,查清重要遗传资源分布、保护及利用现状,建立荒漠植物遗传资源库;在荒漠植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评价的基础上,挖掘抗旱、耐高温、耐盐碱、耐瘠薄的基因,加强重要基因保护,为良种培育、生物合成等提供基础材料。
3.建设以荒漠植物为保护对象的民勤国家植物园。建议把荒漠植物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以地处我国北方风沙带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交汇区域的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基础,建立民勤国家植物园,收集保存我国乃至全球的荒漠植物,系统开展荒漠植物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种质库建设、良种培育、科普宣传、生态教育和国际交流。
周秉建委员:
建议在温榆河流域建设国家植物园分园
在北京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同和高度评价。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总书记郑重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两地植物园体系建设。周秉建委员认为,北京开始在原植物园基础上规划设计,为了能够切实成为完整体系,需要也很必要在昌平区温榆河流域核心位置北七家一带设立分园。因为,温榆河这个主要流域的地段,最能体现并构成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
周秉建委员说,在温榆河主要流域建设北京植物园分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温榆河流域是首都生物多样性生态自然全貌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海河流域北运河上源,温榆河发源于昌平区军都山麓,上游由东沙河、北沙河、南沙河三条支流汇合而成,是唯一的在北京境内发源的河流。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及内蒙古塞上的植被种籽由于自然季风吹播,散种于温榆河畔,形成了茂密繁壮的植被景观。
“这里至少有300多种野生植物和包括丹顶鹤、金雕在内的200多种鸟类、昆虫类野生动物。蔷薇科桃属双子叶植物,银杏、榆梅、小桃红、榆鸾枝、丁香、国槐、栾树、金叶复叶槭、元宝枫、山桃、碧桃、二月兰、玉簪、麦冬、华山松、白皮松、法桐等都郁郁葱葱,青翠如海,花色雅秀,花序繁整,被联合国世界生态联盟誉为东北亚的‘绿宝石’。”周秉建委员说。
周秉建委员认为,在温榆河主要流域建设北京植物园分园,具备雄厚的人文历史条件,不仅能从文化上体现元大都的风韵,更能彰显中轴线延长线北至十三陵、南至天安门、天坛的历史沧桑巨变和新时代的伟业辉煌。
周秉建委员说,《汉书·地理志》、《水经》记载了古称余水的温榆河流域的自然宝藏,作为首都最大的“绿肺”,3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带,纵联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生态人文效能明显。
自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北京植物园体系以来,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密切合作,及时出台文件,正在开始科学规划蓝图。为了更好更全地建成完整的北京植物园体系,周秉建委员建议设立昌平分园。
“建议一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把温榆河流域昌平区北七家镇等相关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带列入北京植物园总体规划。二是建议中国科学院指导昌平分园科学护养和生物多样性繁殖、扩种。三是建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从政策层面指导昌平分园打造‘双碳’宜绿宜居宜旅模式。”周秉建委员最后说。
记者手记:
国家植物园是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志,连同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并称为标志性国家象征。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大多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之际,设立国家植物园是时代所趨、人民所盼、发展所需。
我国作为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缔约国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明确要求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对于展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巨大成就、讲好植物保护中国故事、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示大国形象,发挥国家植物园国际交往职能具有平台和载体作用。
启动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意义重大。一是各国家植物园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二是实现植物在多地迁地保护,有利于降低因区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植物物种的灭绝的风险,提高植物资源保护的稳定性,为国家保存重要的战略资源;三是有利于引领示范全国植物园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植物园建设水平,缩小各植物园间差距,实现各植物园均衡发展;四是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濒危植物,可使国家植物园成为展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