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工笔人物画意象造型观以及教学实践运用
2022-05-10王辉
王辉
摘要:当代语境中的工笔人物画,以其兼收并蓄的姿态逐渐建立了手法多样、表达丰富的当代面貌。工笔画重材料和制作,使它具有良好的兼容其它画种的特质。当代工笔人物画,从表现语言到构图造境方面已经与古代工笔人物画有了较大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守住中国画特有的“意象”,是指导现代工笔人物创作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工笔 人物画 意象 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019-04
工笔人物画注重造型的严谨细腻,同时又追求意境的表达,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当代工笔人物画在传承传统表现技法的基础上,也在探索新的形式语言。现代工笔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意境的表达,分染和罩染这些传统表现技法在今天的人物画创作中又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围绕着造型展开的讨论也一直在进行。线是中国画的灵魂和基本造型语言,中国画的发展在信息化的今天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合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优秀经验,探寻西方素描造型与意象造型的结合点,由写实回归意象,找寻能突出画家个性语言又契合时代特征的表达风格,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重要课题。
一、对工笔人物画写实性的再认识
中国画的“写实”是借用西方素描造型的词汇。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古代也被称作“写照”“写真”“留影”等。都是对写实性肖像画的称呼。传统肖像画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双重标准,是极具观赏性的绘画载体,中国肖像画的历史悠久,素以“助人伦,成教化”为主体功能,所谓“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从庙堂壁画到立轴手卷,丹青妙手们将家族尊长、古圣先贤、帝王名臣、高僧文人的形象绘制其上,演化出独特的中国写实肖像画体系。
明代是中国传统肖像画的高峰时期,自唐代一路传承而来的肖像画艺术,在观察方式和表现技法方面都已臻成熟,“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傅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睐颦笑,咄咄逼真。”这是对明代著名肖像画家曾鲸肖像画艺术的评述。这一时期活跃的肖像画家除曾鲸以外还有禹之鼎、徐璋等,基本形成了肖像画鲜明的技法特色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明清肖像画中体现了中西造型意识互相融合借鉴的特质,东方造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走入不同的文明,发现别人的优点,启发自己的思维。
明清肖像画,从塑造方式看,主要是线条勾勒形象,并借鉴了一些素描造型手段,在人物形体转折面通过多层渲染表达人物结构细微的起伏,还通过点染方法,将面部的褶皱,斑痕的质感都做了精细入微的刻画,一方面兼容西方素描的体积感,同时又保留了中国画线条的特有韵味。当代工笔人物画,思维的广度和表现的丰富度则又别开生面,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教学,有了课堂人物写生的环节,通过写生的结构推敲,精准表达人物的气质特征。西方素描注重在光影下表达人物的体量感和质感,中国画则巧妙的摒弃光影感,用一种浅浮雕的方式,在突出线条韵律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先生的人物画作品,充分发挥毛笔线条的优势,将西方素描严谨的造型语言与线条的表达相结合,将写实性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作品《秋瞑》可以看到人物的用线圆厚劲挺,气息流畅。给人一种浑厚大气充满诗意的享受,他的人物画是将写实和心灵意象完美结合的典范,不但生动的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气质,而且没有琐碎单薄之感,是对工笔人物画写实表达的一次突破。还有青年人物画家李传真的写实人物画《农民工》系列作品,那些衣服上沾满了泥浆的人物形象,每看一次都觉得震撼心灵。作品浑厚扎实,在写实的技巧上融入了西方素描的表现手法,对结构深入刻画,突出了人物形象特征,一改以前人物画容易出现的那种概念、单薄的毛病,实现了艺术深层核心价值,是一种具有当代人文情怀的写实性工笔人物画。
当代工笔人物画,追求写实和客观真实,但是要与西方素描的写实概念有所区分,以中国画的“气韵”和平面造型出发探究适合中国画自身特质的新的表达语言,如果脱离了中国画的本体语言,被西方素描的概念牵着走,那样的人物画创作必然丢失了东方特有的审美特征,重形而轻意,变得不伦不类。写实最终也是画家传达出来的艺术化的真实,是画家的气质、学养、审美的综合体现,“心师造化”就是将客观的人物形象融进画家的情感表达,才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不然绘画将沦为简单的标本再现。
二、“工”与“意”的边界
人物画创作是画家理解人物形象,抒发生活感受的媒介和载体,工笔画的“工”蕴含着严谨、细腻、丰富等含义,但是掌握不好,也有可能呈现琐碎、媚俗、工艺的现象。造型艺术,是一个画家从观察到构思再到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因画家思维方式和艺术语言的不同,呈现出对客观人物形象千差万别的创造。工笔人物画是中国成熟比较早的画种,在唐代就已经完善了表现语言,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作品如《步辇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艺术真迹,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刻画精细入微,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没有摄像装备,全靠目识心记,便能将宏大的社会生活再现于画作中,以《簪花仕女图》为例,作品描绘了几位贵族女子于春夏之交在花园中游园赏花的情景,画面中的女子有的采花,有的赏蝶,有的戏犬,有的漫步,向人们展示了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園中游园的情景,作品描绘了仕女五人,执扇女侍一人,点缀在人物中间有狗,白鹤等,画左描绘以湖石、辛夷花。从盛开的辛夷花暗示了这张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春天的景象。仕女发式都梳作高耸云髻,发髻之间各簪牡丹、芍药、荷花等,眉间贴金花,人物皆着轻纱配石榴红色或团花长裙。作品的故事情节从画幅的右侧逐渐展开,中国的许多经典作品,都采用这种卷轴的形式。卷轴具有“叙事性”的特点,随着卷轴缓缓打开,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像故事情节一般呈现给观众欣赏。
传统工笔画通常设色严谨,表达精细逼真,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严谨深入的形象刻画传达人物的神情气质,《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塑造,衣饰华丽、曲眉丰颊,线条流畅、设色华丽,很好的体现了唐代仕女那种雍容大方的气质。
“工”与“意”是中国画同时存在的两种气象,二者并不对立,而是互为表里的共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线条和墨的把握是“意趣”所在的关键,线条是具有抽象美的语言,中国传统的描法非常丰富。如“十八描”中的“春蚕吐丝”让人联想到线条的细微精到,“行云流水”又让人看到了线条的流动和多变。在现代工笔画作品中,涌现出了一些突破传统线条语言的限制,将水墨的意趣与工笔的严谨结合的新工笔作品。如工笔画家唐勇力在长期深入临摹敦煌壁画的基础上,吸收了壁画的语言,创造性的在绢本作品中用“剥落法”和“虚染法”来刻画人物的面部结构以及服饰,他的作品以充满水墨感的“写意”性手法进行表现,既植根于传统,又打破了工笔画的刻板手法,作品呈现出虚实结合、酣畅淋漓的厚重效果,既滋润又灵动。他善于运用传统的矿物质颜料,色彩与墨色交融于作品中,通过夸张的人物造型与富有张力的色彩语言表达,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了一种与敦煌壁画貌离神合的历史厚重感。
我们通常想到“意”便会想到用生宣和水墨表达的大写意作品,如宋代梁楷的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滑稽可爱的仙人形象,宽大的衣袖,下垂的眼角,蹒跚的步履,仿佛醉酒的意态,带给人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造型语言的凝练单纯,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作品没有一笔是可以被省略的,仙人的五官聚集到一起,似笑非笑,用笔的迅捷和下筆的力度都能依稀可辨,诚如张彦远所说“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工笔和写意在今天的创作实践中,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夫意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全,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说明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对象与画家的心灵和情感须形成某种印证,表达的不仅仅是客观对象的外形逼真而要上升到意的层面。所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圣人立象以尽意”都是在讲“象”与“意”的相互关系。“意”要通过“象”来呈现,“象”要通过“意”来表达。当代写意人物画家王子武先生画了一幅《白石老人像》,这幅作品熟练的运用传统笔墨的手法,酣畅淋漓、浑厚华滋的苍劲线条十分感人,同时,他在塑造形象上,借鉴了西方素描造型的特点,表现出了光的效果却毫无违和感,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令人赞叹,同时我们在分析王子武先生的创作手法时可以明显看到他熟练运用传统意象思维,将主观感受赋予客观对象,既保留了写意画的笔墨特质,又将形体写实的塑造推向了新的高峰。
“工”与“意”是否存在不可逾越之边界,其实主要看创作中是否能将东方审美理念中的“意趣”与客观人物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至于是使用水墨还是工笔的形式,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工具只是“技”,而在这背后支撑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念,画家表达的作品要以情入画,将主观情感赋予客观对象。
三、意象造型的实践运用
许多学中国画的人在初期接触到的都是西方素描和绘画,对中国画的接触比较少理解的也相对片面,尤其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时常会先入为主的用体积光影等概念去塑造形象,语言变得混乱,失了气韵。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本质,笔者认为要从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至少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线的知觉,理解线性语言,加强意笔训练
线的特征是丰富多彩的,粗狂、圆润、纤细、流畅、生涩等都是形容线条呈现的意味,用线去传情达意是中国画独有的特征,工笔人物画的训练首先要培养的是线的思维能力,在深入理解线的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写生教学。“书画同源”不论写意还是工笔,运用书写性的线条去描绘物象都是突显中国画本体特征的手段,比如工笔画常用的“铁线描”就是从篆书流畅均匀的线条中延伸出来的,通过理解书法艺术的线可以很好的认识国画中的线条美。
艺术修养是一个多维度的话题,人物画与花鸟和山水画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增加中国画的赏析品评,让好的作品沁润心灵,比如清代画家任伯年,他不论在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方面都技艺精湛,画家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卓越的书画艺术,他的人物画构图十分大胆,线条善于使用“钉头鼠尾”,他追随父亲学习“写真”之术,虽然初衷是在乱世中谋求糊口的技能,作品也以“遣心寄兴,笔墨游戏”为主旨,但是他立足创新,努力探索中国画的表现深度和广度,抛弃了文人画那种程式化的模式,作品中蕴含的空灵、简逸,充满现实主义的勃勃生机。欣赏他的作品,能充分体会到中国画线条语言的魅力。
提升对线得审美感知,可以在学习造型的同时,多涉猎书法和意笔人物,写意精神是中国画追求的核心要旨,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种“似”是建立在意趣和气韵基础上的,同时,绘画中的“写”与书法的“写”本质上并无不同,将金石气息呈现在绘画中,其气魄自然宏大,其格局自然超逸。
(二)重视线性素描人物写生,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造型是人物画的核心,写生是理解形体、塑造形象最直接的办法,没有造型人物画就无法成立。人物画家唐勇力提出了“线性素描”的概念,创造性的将人物画写生带入了新的领域,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现在大学阶段的国画教育,由于分科太晚,同学们仓促接触国画,课程的连贯性也比较差。人物写生首先应在低年级阶段安排一些半身人物写生,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线性思维的表达,转变以往关注明暗和体积的思维方式,通过结构的精细刻画,略带素描调子的方式来表现。在大二和大三上学期,可以安排全身人物写生训练,这个阶段则更加凸显线条的训练和表达,通过不同的线质来表现人物的手、脸、衣服的质感,让线富于变化,注重线条的起收和节奏变化,线条的疏密、聚散、方圆、转折的安排无不体现了画面的意象之美。同时,要加强速写训练,速写是训练手眼协调,锻炼观察力和快速提高造型能力的方法,将速写穿插在长期素描的前、中、后期进行,同时在二年级下学期可以安排一定量的人体写生,人体写生更为直观,表现也比着衣人物更难,结构和骨点的微妙起伏需要凝练的线条去表现,针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可以加入一些环境的表现,丰富画面的主题性。
科学借鉴西方素描的塑造方法,活学活用,西方素描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在空间关系的营造方面是非常出色的,也是传统中国画所缺乏的,如近代中国画大家林凤眠的意象绘画作品,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他笔下的仕女既是对真实人物的描绘归纳,也是画家情感的表达,他巧妙的结合了西方立体派的构成方法,呈现出来充满装饰性和现代意趣的绘画语言。谈到自己的绘画时他说:“艺术是人类情绪得到调和或舒畅的一种方法。”他画的仕女,线条流畅优美,墨与色的交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和色彩观念同时又充满现代装饰意味的抽象感,是一种典型的中西“融合”。
(三)用创作的心态进行写生,找到写生与创作的结合点
写生是创作的开始,以往的课堂训练往往只关注形象的记录分析和客观再现,对于写生,基本上限定在记录外形和探索表现技法的层面。写生确实可以锻炼造型能力和构图的能力,在掌握基础的人物造型技能后,应当引入一些创作练习,将写生与创作进行对接,写生带着立意、情境、意象这些元素去进行,通过模特呈现出的形象和职业特质,去进行一些和创作有关的构图设计。創意的构建是引导写生继续进行的有效方式。带着创作的意图去开启写生将会让写生的外延无限扩大,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
在实践教学中,灵活的穿插创作构图训练课,教学中通常学生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不会进行过多的发散思维,只会单纯的刻画出人物的比例结构、形象特征等浅层的东西,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应该先开拓学生视野,多欣赏一些优秀的人物创作,甚至是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创作不能沦为凭空的臆造,要牢牢依托于写生,提升艺术直觉。大学高年级的同学,可以要求“一人一景”,比如模特是年轻女性,可以将其置身与室内或者室外,室内可以搭配桌椅、沙发、窗帘、宠物等各种物品,室外可以搭配植物、街景、花卉、行人等。如果写生的是老年男性,可以根据其气质,搭配板车、劳动工具、各式旧物件等。大学二三年级的课堂写生,都是为最终毕业创作做的演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紧密沟通。意象造型的教学的难点不是按部就班地画一个模特,而是突显中国画意象特质“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
(四)多元审美的培养和重构
美是造型艺术的终极出发点,也是绘画基本功训练的关键点。同时美感又是多维度、多角度发生的,现代工笔人物突破语言的限制,将没骨法、水墨法以及一些西方油画和日本画的表现方法结合,产生了丰富的语言系统,审美的多元带来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当代青年工笔人物画家王冠军笔下的人物画,正是在当代中西文化融合和碰撞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作品,画家怀着对人生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在深入挖掘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写实而精微的表现语言,同时又完美的保留了中国画线条的意趣,他的作品饱含时代的气息,青春而又充满活力,视觉效果强烈,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多元语境中创新和探索的良好范例。他的系列作品《锦瑟年华》是画家坚持了十余年的系列作品,画家从青涩的学生时代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都直观呈现在了画纸上,作品中形形色色的青春少年,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相聚在一起,眼神中透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神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具有非常多元的审美,关注当下、放眼世界,作品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是当代新工笔的代表。
在美学的发展和变化中,多元和交融是永恒的主题,尤其是现在信息化的时代,对美的认知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了,国画创作也是要经历无数次肯定与否定:意境的传达,构图的经营,形体的塑造,线条和色彩的运用,黑白与虚实的安排,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创作过程就是协调这些关系的过程,不论哪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在前期要多观察、多感受,不能忽略感受力的培养,没有多元美感的建立就无法谈及当代中国画之意象。
四、结语
纵观现今中国的高校国画教育,教学大纲的设定多数是延续西方写实造型的训练。西方写实主义能够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和扎实的空间思维和形体思维,但是对东方意趣的挖掘和探索是严重缺失的,今天的中国画在多元语境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当今人们的审美意识也与古代有了比较大的不同,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语言或者潮流观念,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审美内核,是中国画不可缺失的笔墨精神,学会借鉴和兼收并蓄,而不是一味教条式的学习西方,才是今天工笔人物画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俞剑华.国画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唐勇力.厚德载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孙宜兴.意象素描[M].武昌:华中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