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名师工作室高质量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05-10徐燕萍
摘要:基于高质量建设的要求,幼儿园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方向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以“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为引领,以“始于融合,成于共生”为关键;理论与实践层面须以召唤创生目标和动力,以融合落实内容和路径,以共同体构建组织形式。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高质量建设;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A-0037-06
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是以某区域或学校名师(一般为“特级教师”及以上专业荣誉获得者)为领衔人,以培养骨干教师、优化教育品质为追求,以教研、科研、培训等为活动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2015年10月和2016年4月,由《中国教师报》发起,分别在长春、武汉组织召开了两次“全国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展示了名师工作室这一教师发展的新样态、新平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印发,更推动了各地各校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总的来说,名师工作室高质量建设任重道远,现实运行中存在诸如目标定位不明确、成员发展意识不强[1]、教学风格趋同、过于信赖名师[2]、有牌子无组织、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价值、有价值无方向[3]等实践性问题。本文基于高质量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名师工作室的实际,从建设方向和理论实践要义两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名师工作室高质量建设的方向
探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方向,实际上是在探讨名师工作室的目标指向、发展定位和建设标准。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有关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文件,名师工作室制定的目标和任务书,都有名师工作室建设方向的表述,似乎方向已明,无须深究。然而,存在不等于合理,纸上承诺与实际行动有可能南辕北辙,大政方针依然有明晰、深究的必要。
(一)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
培养骨干教师,展示教育文化,推广教学“产品”,这些都是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也可以说是方向,但如果局限于此,则还远远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这深刻揭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本质。建立名师工作室的目的在于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名师工作室的鲜明政治属性,也是名师工作室高质量建设的根本方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名师工作室成员必须时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二)以“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为引领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发展的新样式、新平台,其建设过程是一段修炼之旅。修炼的领域有哪些,修炼的重点在哪里,需要精准把握。考察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制定建设标准、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显然存在重业务提升、轻师德养成的“痼疾”,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显性指标依然难以破除,这也导致各名师工作室在制订研修目标时缺失重点,在安排研修内容时德技失衡,在组织研修过程时心态浮躁,在接受考核评估时避重就轻,从而与高质量发展无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考察调研南通时,称赞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为“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在人才培养上,张謇认为“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并进而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理念。100多年来,这一教育理念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优美”“纯粹”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无法用显性指标衡量。名师工作室建设是一项真善美的事业,应该成为“教师精神的高地,学术研究的阵地,教育美好的圣地”[4],确保正确的价值引领。在目标确定、内容安排、活动开展过程中,首先要铭记“道德教师是教师的第一身份”,必须德技兼修,德艺双馨,不可重业务提升、轻师德养成;其次要深知“教育是沉静的事业”,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潜心修炼,久久为功,真正达成“道德优美,学术纯粹”。
(三)以“始于融合,成于共生”为关键
名师是某一领域内的方向标,名师工作室是名师主持,骨干教师参与,辐射学校和区域教师的学习、发展共同体。由于成员的专业层次、发展类型等存在诸多差异,行政要求、学术资源和个人志趣需要统筹兼顾,运行目标、制度、文化、氛围等需要高质量谋划和确立,教研、科研、培训需要同步推进,因此,建设之初和整个过程都需要用融合的理念来统领和整合。可以说,一个名师工作室能走多远,能“进化”到什么层次,关键看是否确立了融合的理念,是否做到了深度融合。
专业成长、教学产品、科研成果等工作室建设成果问世后,绝不能“关进小楼成一统”,成为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的“私人定制”“独家专享”,而应让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成长新基地、教学资源辐射场、儿童发展供给站、教育文化展示区,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共建、共享、共生,尤其要铭记教师发展的最后归宿是儿童的成长。
二、召唤:名师工作室目标和动力的创生
名师工作室以教师研修为主要形式,而教师研修的世界性难题就是动力不足、目标不明。许多工作室或在热闹了一阵后便归于沉寂,或靠主持人一己之力勉力支撑,成员普遍沦为跟随者、“看客”的“边缘人”角色。破解之道是建立吸引教师主动研修、积极发展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理论带来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家、德国人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这一重要理论。他在1970年发表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明确提出了“召唤结构”这一概念,并提出了以下理论主张:一是认为召唤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根本特征。二是认为召唤结构能够“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5],是召唤、激发读者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进行想象和填充的一切动力因素,能促使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发掘文学作品中潜在的审美价值,使文本在具有了无限可阐释性的同时,文本的意义也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文学作品“诗性主题”的形成。三是认为好的作品就要采用各种手法设置召唤结构,充分利用“未確定点”和空白等陌生化技巧打破受众原有的期待视野,引起欣赏者的观赏欲望,促使他们参与再创造。召唤结构理论的提出大大提升了读者的地位,并将阅读过程视为艺术的再创造过程。这一理论带给名师工作室建设至少几点启示:一是激励性。人不可能做好他不想做的事情,成员和参与教师的目标和动力因素,是工作室高质量建设的决定因素。二是潜在性和不确定性。目标不能太满,不能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很多问题的解决,少即是多,做减法不是减少工作,而是“留白”,给教师研修和发展提供创造、生长空间。三是主体性。工作室的建设依赖于每一个成员和参与教师的主体性的确立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四是交互性。活动过程和质量依赖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和彼此成就。
(二)目标与动力的创生
汇聚一个团队。一个优秀团队的诞生,就意味着目标和动力的创生。我们的工作室先后遴选了两批成员,一梯队8人,二梯队4人,除了考虑基本素质、业务专长、地域分布等因素外,主要遴选标准就是是否有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儿童发展、自身追求的一种深沉、持久、难以割舍的感情,献身教育的家国情怀、视如己出的爱生情感、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勤于合作的团队意识,是工作室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内在支撑。我们通过制订团队目标和个人规划,引领成员精业修德,从功利追求走向精神追求,从个人追求走向团队追求,从教学追求走向教育追求,从而惠及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凝练一个主张。每一个工作室都有其特有的标识,其中,办学理念和教学主张的凝练,是工作室的“旗帜”,能起到聚焦目标、生发动力的作用。我们工作室确立了“童化教育”主张,童化教育是一种尊崇儿童文化、利用儿童文化、发展儿童文化的教育,儿童、童年、教育、发展是其四个要素。工作室秉承“童化教育,师幼灵动”这一愿景,树立“以童眼解读世界,以爱心触摸童心,以童化生长智慧”的教育理念,倡导“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用童心接纳孩子个性,用细心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理论学习、课程游戏、日常教学、观察对话等形式关注、丰富儿童的生活,遵循儿童生活世界的内在逻辑,促进儿童理想人格的培育和成长,有效衔接生活、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让生存、生活、生命融为一体。
培育一批项目。项目的培育能有效克服杂乱无章、茫然失措状态,将工作室导入目标明、动力足的快捷轨道。我们引导成员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结合所在园的实际,确立主攻项目。这些项目有指向五大领域内容探索的,如童化德育、童化美术、童化音乐、童化科学、小足球游戏教学;有指向途径、方法探索的,如童化环境创设、童化一日活动、童化课程与阅读;有指向家园合作探究的。项目之间互为支撑,合作共享。
形成一个机制。团队中好的机制犹如“源头活水”,会促人奋进,产生难以想象的发展动力。名师工作室虽然不是行政组织,没有严格的规章约束,但超越了行政,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成长模式,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其机制可以更灵活,作用可以更多样。我们根据自身实际,重点确立了两项机制:一是“闯关”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成长设置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等发展阶梯,我们要求每个成员在三年周期内至少完成一个阶梯的“闯关”,工作室为其提供名师指导、外出学习、成果共享等资源及公开教学、讲座、支教等平台。二是“回哺”机制。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要求每人帮带青年教师2~3名,具体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半日活动组织、游戏活动研究等,参与送教下乡等活动。
三、融合:名师工作室建设内容和路径的抉择
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现在,各行业、各学科、各领域都在强调融合,产生了各种融合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融合发展思想提到新高度,并据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融合发展思想和政策的完整体系。融合发展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须秉承这一思想,并在工作内容和路径层面创造性地落实。
(一)贯彻融合发展思想何以必须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域来看,需要德知能并进、理实结合。教师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愿景是骨干教师、名特教师,自然更不能满足于单方面的提高,而是要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增强科研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实践、提升管理能力等方面,统筹安排,全面推进。但时间是个常量,每个成员都有繁重的管理职责和带班任务。如果每一领域都要单兵独进、单独布局,时间上难以安排,效果也未必突出,必須用融合的思路,在研修内容上巧妙整合,一点突破,全面开花。
从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形式来看,教研、科研、培训和自主研修需要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在传统的教师研修中,教研、科研、培训由不同的业务部门管理,很容易导致自成一统、彼此割裂的状态。虽然现在各地普遍成立了融教研、科研、培训、电教为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但是实际操作中各管一块、彼此割裂的状态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从个人走向团队,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跨界”[6]的教师成长新范式,完全可以克服行政化、“官僚化”倾向,根据工作需要和教师成长规律,用融合的思路进行研修形式的一体化安排。
从名师工作室对内凝聚、对外辐射的功能发挥来看,研修内容和路径需要与相关学校安排有机结合。工作室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且是学校的领导或业务骨干,都有根据校情安排校本研修的需要。另外,前几年,为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不少省市开展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建设,培育站和工作室的主持人多有叠加。如果工作室、培育站和各辐射学校不加强融合,各占山头,各行其是,教师研修体系就会陷于混乱,对内凝聚、对外辐射的功能就难以发挥。
(二)内容和路径安排的融合策略
德知能合一。相对来说,工作室运行过程中理论提升、教学技艺训练的模块较易落实,且从业务管理部门对工作室建设的考核要求来看,课题、讲座、论文等往往有显性要求,容易量化,而对品德提升、实践创新的要求,难以聚焦,这也会导致工作室往往偏重显性指标,重知轻德,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我们多次组织成员开展公益助教活动,把前沿的理论、先进的理念、真挚的爱心、扎实的技艺带进乡村幼儿园,在活动中深化对童化教育的理解,完善教育科研项目,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做到德知能统筹安排,齐头并进。
研训一体。针对研训分离、学用脱节的现象,我们提出“两课(课题、课堂)一训(培训)融合”的整体思路和策略,“围绕课堂凝练课题,围绕课题开展培训”。组织成员开展基于幼儿园课堂、一日活动的“微课题”研究,通过专家下乡、指导到校、“微课堂”“微课题”研讨展示活动、专题研修等方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贯穿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使教研、科研、培训扎根实践,深入人心,融为一体。
室站校统筹。笔者领衔名师工作室,又主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12名成员来自8所幼儿园。我们既注重各自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又根据实际统筹室站校,寻找相融点,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为了更好地帮扶七彩童年幼儿园创建省优质幼儿园,助推乡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先后组织多次“名师送教”“看课诊断”活动,既有效加强了工作室的建设,又密切配合了幼儿园的中心工作。
线上线下结合。仅靠线下研修,时间会捉襟见肘,资源也不够丰富。我们建立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微博和微信群,工作室微博以成员风采、新闻动态、目标计划、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理论前沿等板块推送内容,使之成为工作动态发布、成果辐射推广和资源生成整合的中心,通过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还开发线上课程,开展线上教研活动,相聚“云”端,共研共学。
四、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组织形式的构建
厘清了目标动力、内容路径,组织形式的构建就成了紧迫之需。把名师工作室建设纳入共同体视域下,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的认识。
(一)名师工作室作为共同体的特质
名师工作室究竟是一个什么共同体,理解各有不同。在各类文献中,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教研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表述不一而足。西方社会在19世纪开端便对共同体理论投入大量的关注,从众多角度展开研究。我国学者也在不同学科、领域拓展了研究,共同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衍生。虽然共同体概念的谱系较为繁杂,但学者对其核心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归于三类:基于自然传承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情感共同体,共享种族身份或特定价值而彼此依存的权利共同体,基于特定的任务或目标而聚集并展开共同行动的任务共同体或目标共同体[7]。
说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共同体,这是从应然的角度而言的,事实上,许多工作室自始至终都没能孕育共同体的特征,没能成为共同体。因此,必须把握名师工作室作为共同体的特质,精确认识,精准行动,尤其要把握两点:一是任何共同体都是利益共同体,这是所有共同体的本质,名师工作室自然不能例外。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出资建立名师工作室,有培育区域名师、提升教育品质的诉求,名师领衔名师工作室,有立己达人、实现主体价值的需要。尤其是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除了实现社会价值外,还有获得荣誉、提升职称、改善环境、提高待遇等个人利益期盼。因此,正确引导、合理满足各方面、每个人的利益,是工作室取得成功的关键。二是名师工作室不是带有行政色彩的教研组织,成员都是在满负荷工作的前提下自愿兼职参与的,因此不能用行政命令或者生硬制度作为管理手段。名师工作室只能是、也必须是情感共同体,脱离了情感的纽带,就与真正的共同体无缘,更不可能产生高质量成果。
(二)组织形式及组织文化的构建
培育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工作室发展的共同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又是共同体组织文化创建的基础和前提。“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中结晶浮现出来的”[8],必须去行政化、指令化,充分尊重,充分协商。歌德在一封信里说,诗人是不能学着去做的,人不能学着做一位诗人,你要从自己的心里长出一位诗人来。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先发动成员就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共同达成发展愿景。
丰富研修社群。淡化科层制的“单位”概念,构建各类教师研修归属的组织、展示的平台、研讨的阵地,對教师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工作室内,我们建课题组、建活动系列、建博客、建网站、建微信群;在工作室外,我们积极拓展,与成员所在学校、区内外名师工作室加强沟通联系,合作共建研修社群;同时,我们鼓励每位成员参加各类论坛、专题研修,自主联系、寻找适合自己的研修社群。研修社群犹如星罗棋布的“湖泊”,遍布教师周围,“滋养”教师的研修和成长。
着力互助共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们着力把名师工作室打造成一个温馨家园,增强感情联络,缔结信赖关系。每一个成员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大家出谋划策,合作攻关;在阶梯上“闯关”需要资源、平台,大家互通有无,倾力相助。我们认为,名师工作室必须保证首先是情感共同体,才会成为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惠及实践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胡继飞.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基础教育,2012(2):48.
[2]单慧璐,刘力.反思性实践视域下的名师工作室:研修理念、原则与过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46.
[3]李华平.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9.
[4]郭志明.心有仰望足有定力——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定位与常态优化[J].江苏教育研究,2017(4B):24.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95.
[6]康丽.名师工作室:教师成长的新支点[N].中国教师报,2015-10-28(8).
[7]周进萍.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共同体[J].唯实,2020(3):62.
[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8.
收稿日期:2022-02-10
作者简介:徐燕萍,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幼儿教育集团总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徐燕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