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研究
2022-05-09周永新
周永新
(福州市第一医院肛肠科,福建 福州 350009)
肛裂是最常见的良性肛门疾病之一,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开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 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有便血、周期性疼痛、便秘三大典型症状。肛裂具有“四最”特点:病变最小、痛苦最大、诊断最易、治法最多。内科治疗在早期肛裂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慢性肛裂主要是因早期肛裂未及时治疗,使创口持续反复感染导致引流不畅而发生溃疡,局部炎症刺激不易自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慢性肛裂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但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6 月至2020年12 月于福州市第一医院肛肠科住院的60 例慢性肛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实行肛门内括约肌后位切断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行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每组30 例。治疗组男 16 例 ,女 14 例 ;年 龄 20~58 岁 ,平 均 年 龄(33.14±1.25)岁;病程 1~3 年,平均病程(1.83±0.83)年。对照组男 15 例,女 15 例;年龄 22~60岁,平均年龄(33.21±1.41)岁;病程1~3 年,平均病程(1.80±0.76)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2002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关于Ⅱ~Ⅲ期肛裂的诊断标准[4](Ⅱ期肛裂:有肛裂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部呈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Ⅲ期肛裂:溃疡边缘发硬,基底部紫红色,有脓性分泌物,上端临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术前肛门形态及功能正常者;治疗依从性较好;临床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存在精神病或精神病史者;依从性差者;合并全身性疾病,如严重糖尿病、高血压、低蛋白血症、血液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有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晚期肛管直肠癌者;HIV、梅毒等传染病者;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既往有肛门手术史者;存在明显手术禁忌证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做好血常规、粪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HIV、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乙肝五项、常规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等相关术前检查;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及诊疗计划,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备皮,开塞露灌肠。两组均采用局部麻醉。
治疗组行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常规消毒,麻醉起效后,先于6 点肛裂正中做一纵向切口,从齿线下缘1 cm 处开始至肛缘外3~3.5 cm 处,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肛裂瘢痕组织,显露外括约肌皮下层及内括约肌下缘,切断部分括约肌,厚度0.6~0.8 cm;若有裂痔、肥大的肛乳头等一并切除,肛门松解,使二横指通过,潜行分离切缘皮肤,修剪创缘呈V 形,减压创面,使之引流通畅,在齿线下缘切口至肛缘之间用胶原蛋白缝线,将游离的皮肤残端无张力间断缝合固定于切口基底部,一般5~7 针,以不形成凹陷为宜。彻底止血后,用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及凝血酶纱条覆盖创面,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固定。
对照组行肛门括约肌后位切断术。常规消毒,麻醉起效后,于6 点肛裂正中做一纵向切口,从齿线处开始至达肛缘外3~3.5 cm 处,依次有序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肛裂疤痕组织,显露外括约肌皮下层及内括约肌下缘,同时予以切断;若有裂痔、肥大的肛乳头等一并切除,肛门松解,使二横指通过,潜行分离切缘皮肤,修剪创缘呈V 形,减压创面,使之引流通畅,彻底止血后,用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浙江孚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269 ,规格:10 g)及凝血酶纱条覆盖创面,塔形纱布加压包扎固定。
两组术后均给予1.5 g 头孢呋辛钠(浙江惠迪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91,规格:1.5 g)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每天2 次,术毕次日起每天早上或便后换药1 次。换药前用痔裂洗剂(本院协定方)坐浴15 min,水温控制在37~40℃。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参照《肛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疗效标准〉(ZY/T001.1-94)》[5]中的肛裂疗效评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拟疗效评价标准如下。痊愈:创面上皮完全覆盖,观察1 周后创面未出现破溃情况;显效:肛裂术后创面缩小75%,症状明显缓解,观察肉芽组织新鲜;有效:肛裂术后创面缩小25%,创面肉芽组织比较新鲜,症状改善;无效:创面虽较之前新鲜,但创面缩小<25%,肉芽生长较缓慢,症状无法完全缓解。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自拟评分,0 分为无疼痛;2 分为轻微疼痛或间歇性疼痛,疼痛可耐受,不会影响睡眠;4 分为中度痛,影响睡眠休息,口服一般止痛药后可缓解;6 分为重度痛,无法睡眠休息,疼痛难以忍受,需注射杜冷丁或吗啡等止痛。③炎症指标。术后第3 天采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④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略高于对照组的9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VAS 评分比较 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VA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VAS 评分比较()
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VAS评分(分)2.60±1.07 3.40±1.30 2.601 0.012例数30 30创面愈合时间(d)16.57±2.49 23.30±2.86 9.741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IL-6、IL-8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L-6、IL-8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ng/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ng/L)
注: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后51.60±14.01a 80.21±10.64a 8.911 0.001例数30 30 IL-6治疗前5.88±1.06 5.82±1.09 0.209 0.572治疗后1.33±0.12a 3.11±0.70a 13.725 0.000 IL-8治疗前120.33±8.27 118.59±8.65 0.862 0.440
3 讨论
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溃疡,肛裂的发病率仅次于痔[6],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肛裂部位一般在前后正中线,尤其以后正中部位多见,约占75%;前正中部仅占15%;前后位占8%;侧位较少见,约2%,但可与后位和前位肛裂伴发。前正中位肛裂女性多见,占10%,男性占1%;肛裂多为单发,多发肛裂罕见占2.6%。中医将肛裂称为“钩肠痔”“裂痔”等。《医宗金鉴》曰:“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肛裂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尚未得到有效证实,临床研究中先后提出损伤学说、感染学说、神经肌肉学说、局部缺血学说等结论[7]
早期肛裂可采用保守治疗,慢性陈旧性肛裂需采用手术治疗,慢性陈旧性肛裂患者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便血、失血性贫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8]。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便秘,解除括约肌痉挛,以中断恶性循环,使肛管血供恢复正常状态,促使肛裂愈合。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略高于对照组的9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康复。IL-6、IL-8 在诱导表达和抑制炎症反应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9-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炎症因子IL-6、IL-8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伤口愈合。分析原因为,肛门括约肌后位切断术通过切断部分内括约肌,使肛管松弛,达到治疗肛裂的效果,但其创面宽、愈合时间较长,疼痛较为明显,创面易发生粪便积存,引发感染;且每天换药需更换纱条,创面疼痛程度加重,影响术后创面愈合。邓正明教授是国家级中医专家、全国中医肛肠学科有突出贡献名专家、全国中医肛肠学科教育有突出贡献专家,是福建省中医痔科名医邓少杰的长子及其学术传承人,是“邓氏痔科流派”的第四代传人,是全国第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50 余载的临床生涯中,邓教授始终致力于传统手术方式的创新和发展,而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是邓正明教授在原有手术技法上的创新,将纵行切口变成横缝切口,减少对齿线区域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肛门功能,无需每天更换引流条,减少对术后创面的刺激,进一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还可明显减少炎症反应,加快创面愈合。
综上所述,相较于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邓氏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优势性显著,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形成肛裂的新技术诊疗规范及优势临床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