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痔病患者心理精神状况调查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2-05-09任连伟齐保聚
任连伟,齐保聚,王 微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肛肠科,北京 102600)
痔病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痔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导致痔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辛辣饮食、排便习惯、性行为、孕妇分娩等[1]。随着对痔病认识的深入,心理因素在痔病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住院的痔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对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9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835例住院拟行手术的痔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439例,女性患者396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3.3±14.2)岁。本研究经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混合痔的诊断标准;②肛周无合并其他疾患;③有自主行为意识能力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停药不超过1周;②合并有结核、肝硬化、艾滋病或肿瘤的痔病患者;③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情况控制不佳者;⑤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不能自理者。
1.2 研究方法 ①调差患者心理状态,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3]分为正常组(586例,评分<160分)和异常组(249例,评分≥160分),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便秘、伴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及痔的分度等,分析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尿潴留、肛门功能恢复和切口愈合情况。观察时间为术后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特征指标。②分析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影响因素。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评估疼痛程度,0~10分,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尿潴留=轻度+中度+重度。尿潴留分级标准[5]如下,无:患者可自行排尿;轻度:患者有尿意,但不能在床上自行排尿,需通过物理法诱导排尿、热敷、按摩及改变体位等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才能排出尿液;中度:患者的尿意不明显, 需采用以上方法中任意两种才能排出尿液;重度:患者膀胱充盈明显,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排尿,须通过无菌导尿术才能排出尿液。记录术后患者肛门功能基本恢复情况,肛门功能基本恢复标准[6]:排成型大便,疼痛评分3分以下;记录切口愈合时间,以创面达外科切口愈合标准的时间统计[7]。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性别、婚姻状况、便秘、伴慢性病、痔的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赋值后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便秘、痔的分度是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住院痔病患者心理异常情况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分析 正常组患者的VAS评分、尿潴留情况均优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分析
3 讨论
纳入本研究的835例痔病患者中,SCL-90评分提示心理异常的有249人(29.82%),高于普通城镇居民人群的27.94%[8]。可能与不良的心理因素和痔病发生发展有关,其机制可能通过行为途径介导。不良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及缺乏体育锻炼是引发痔病的常见因素。心理状况不良或压力过大会引起锻炼缺乏、暴饮暴食、排便习惯改变等,排便时会增加对肛门直肠的刺激,促进痔病发生发展。
研究发现,性别、婚姻状况、便秘和痔的分度等因素与住院痔病患者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痔病患者中女性的心理状况异常率更高,这可能与痔病羞耻感会加重女性心理负担。女性相较男性而言,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压力更为敏感,负性的不良刺激对女性的心理伤害可能更大[9]。单身人群(未婚、离异或丧偶)的心理状况异常率较高。李月[10]研究也显示单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更差。单身人群一般在情绪上容易出现焦虑、担忧、害怕等反应;在情感上容易出现忧郁、孤独、苦闷等感受。配偶的存在,对个体而言能帮助梳理情绪,提供心理慰藉,缓解心理问题。痔病伴有便秘患者的心理异常率明显增高。异常的精神心理因素会导致肠道动力和感觉异常,有明确的解剖生理学基础[11]。肠道动力异常或感觉异常,都能导致便秘发生。而便秘的不适感又会加重心理负担,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痔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心理状况呈明显的相关性。心理精神因素不仅能促进痔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痔病的发生和发展能反作用于患者,加重心理精神负担,引发心理精神疾病。所以患者的痔病越严重、分度越高,患病的时间越长,心理状况越差[12]。
心理异常也会影响痔病患者术后恢复过程。术后肛门疼痛是痔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肛门区神经末梢分布丰富,术后创伤、术后炎性反应和肛门括约肌的持续痉挛是引起术后肛门疼痛的主要原因。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的心理状况会加重术后切口的炎性反应。有研究显示,反映手术局部炎性反应的IL-8hs-CRP和TNF-α等炎性因子,其水平在负性心理状况下明显增高[13]。不良的心理状况(如恐惧、紧张等)会加重肛周括约肌收缩,引发持续的痉挛和不规律的肛门收缩,增加患者的术后疼痛。
心理状况异常人群的术后肛门疼痛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肛门疼痛可以通过反射性抑制排尿引起尿潴留的发生。异常的心理状况可持续引起患者精神的高度紧张,使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功能失调,引发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膀胱逼尿肌和膀胱出口括约肌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导致尿潴留[14]。
本研究显示,正常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和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异常组。影响肛门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术后便秘。心理问题可以引起便秘的发生[15],长期心理问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学变化,而导致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继而通过中枢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通路,使结肠和直肠的紧张性增高,肠压力增加,胃肠动力失调而引起或加重便秘。
痔病术后疼痛和便秘不仅不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而且延缓肛门切口愈合。长期不良的负性心理状况会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异常,使创面修复过程中所需的细胞蛋白合成受阻,导致新生毛细血管及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变慢,延迟创面俞合[16]。伤口微环境的稳态和信号分子的辅助作用是愈合的重要因素[17]。负性心理状况也会加重肛周括约肌的敏感性,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肛门张力增高,创面血供不足也不利于创面愈合。
综上所述,住院的痔病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存在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术后的恢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目标人群要做好患者术前心理评估及术后的有效心理疏导,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女性、单身患者、伴便秘和痔病病情较重患者的心理状况,这不仅能够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术后恢复,同样能够促进医患沟通融洽和睦,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