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配合双歧杆菌干预对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2022-05-09郑尧帆林召嫩
郑尧帆,林召嫩
(1.文昌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文昌市人民医院外科,海南文昌 571300)
作为外科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消化道穿孔起病急促,并且容易合并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多器官功能障碍、全身重度感染、弥漫性腹膜炎等,死亡率较高[1]。消化道穿孔可对患者的营养状态造成破坏,导致机体代谢率升高,若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其营养状态还会进一步恶化,因此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进行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改善其营养状况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3]。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保持免疫屏障和肠黏膜的完整性,并且经济实用,在多种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效果[4]。双歧杆菌作为肠道益生菌,具有抑制病菌生长、保护肠道屏障完整的作用[5]。本研究以70例接受急诊手术的消化道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双歧杆菌用于患者术后康复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消化道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1.49±6.38)岁;穿孔原因:外伤5例,溃疡18例,肿瘤7例,其他原因5例;穿孔部位:胃穿孔20例,小肠穿孔12例,结肠穿孔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5~30 h,平均(7.51±1.08)h;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 Ⅱ)13~22分,平均(16.95±2.84)分;手术时间72~125 min,平均(89.76±13.57)min;术中出血量102~173 mL,平 均(138.36±21.96)mL。对 照 组 患 者 中 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3.02±5.95)岁;穿孔原因:外伤9例,溃疡16例,肿瘤6例,其他原因4例;穿孔部位:胃穿孔16例,小肠穿孔11例,结肠穿孔8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28 h,平均(7.36±1.29)h;入院APACHE Ⅱ评分12~24分,平均(17.09±2.91)分;手术时间76~119 min,平均(92.14±11.29)min;术中出血量113~181 mL,平均(142.57±19.08)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文昌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胃黏膜病变急诊专家共识》[6]中消化道穿孔的诊断标准,并经胃镜检查确诊;②年龄18~80岁;③接受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疾病;③既往有消化道出血、胃部疾病史;④手术治疗患者出现吸收不良、肠缺血、肠梗阻、吻合口瘘等;⑤术后24 h仍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⑥腹腔高压;⑦对本研究使用药物过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天起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术后24 h内给予250 mL的5%葡萄糖,经空肠营养管滴注。自术后第2天(24 h后)起,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285,规格:500 mL/瓶],术后第2天给予500 mL营养液,第3天增加至750 mL,第4天增加并维持为1 000 mL,营养液能量为850 kJ/mL,内含脂肪120 g、糖类35 g、蛋白质8 g,目标能量供给为104.6 kJ/(kg·d),氮量为0.18 g/(kg·d)。观察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双歧杆菌干预的方法,肠内营养支持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另外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片),每次将1.5 g药片研磨水化后经空肠营养管注入,3次/d,患者可经口进食时停止。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在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②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营养指标。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 d、术后5 d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静置10 min后取上层清液并使用无菌Ep管保存,存放于-70 ℃环境中待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并记录各时点患者体质量指数(BMI)。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呕吐、腹胀、腹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在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营养指标比较 术前1 d,两组患者BMI、ALB、P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相比,术后1 d,两组患者BMI、ALB、PA水平有所降低;与术后1 d相比,术后5 d,两组患者BMI、ALB、PA水平有所升高;术后1 d、5 d,观察组患者BMI、ALB、PA水平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营养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营养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术前1 d比较,*P<0.05;与同组术后1 d比较,#P<0.05。BMI:体质量指数;ALB:白蛋白;PA:前白蛋白。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消化道穿孔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通常合并十二指肠或胃溃疡,故其营养状况较差,面临着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的问题[7]。发生消化道穿孔时,大量细菌可伴随消化道内容物进入腹腔,易引发弥散性腹膜炎,虽然手术治疗可将大部分有害物质清除,但手术创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道功能,导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缓慢[8]。消化道穿孔患者的预后与其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保持氮氧平衡,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加速患者康复[9]。
本研究显示,术后1 d、5 d,观察组患者BMI、ALB、PA水平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早,在ICU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低,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双歧杆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作为一种新型复方四联活菌益生菌,服用后可在肠道定植,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繁殖,形成肠道菌群生物屏障,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该药物还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微环境及肠蠕动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10]。时林森等[11]研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在消化道穿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发现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双歧杆菌可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果互为印证。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双歧杆菌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肠道菌群数量和结构失衡与消化道穿孔的发生有关,若肠道中双歧杆菌等优势细菌数量减少,可导致机会致病菌数量增加,对胃肠道黏膜的免疫屏障产生破坏,从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12]。围术期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有利于帮助肠道菌群数量、结构恢复平衡,修复胃肠黏膜免疫屏障,可有效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13]。
综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双歧杆菌干预,可通过改善胃动力和肠蠕动功能未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胃肠黏膜免疫屏障,减少术后并发症,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