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机电类专业课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
2022-05-09周建清王金娟
周建清,王金娟
(武进技师学院,213160,江苏常州)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简称“三教”改革)便是任务之一。“三教”改革中,三教融通,互为依衬,是一个闭环同步自反馈的系统[1],其中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依据,是课程改革的载体,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需突出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并行,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教材改革最终落脚点是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笔者结合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基于职业核心素养[3]的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和“‘三教’改革背景下专业课程闭环建设路径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对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教材改革进行探索。
1 机电类专业课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素养培育缺乏。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内容主要为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是专业的“书”,类似工具手册,忽略了人的培育,对课程思政考虑欠缺,专业文化、专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综合能力等核心素养渗透较少,不利于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目标定位偏离。经过多年的改革,教材的“实用性、会用性”已有很大的改观,但大部分教材仍是理论架构的“易容”,专业知识的“满堂灌”,课题名称是生产项目或工作任务,内容仍是理论知识的罗列,专业知识量大面广、针对性不强、应用性不够。这种目标定位偏离,不利于学生学,也不利于教师教。
(3)理论实践分割。教材虽以项目化的形式出现,但各项目内容仍沿用传统模块的两大板块——专业知识和实训指导,专业知识着重理论分析,实训指导注重操作步骤、工艺规范,两者之间没有更多的交替和融合。这就容易使教学过程停滞在先讲后练的层面,不能更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从根本上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
(4)项目生产脱节。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任务主要依托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编写的生产项目仍是十多年前的实训课题,实际生产中早已淘汰或停产,专业知识、技能更新不及时,甚至极为陈旧,所谓的新技术也是数年前的技术,加上教材出版的滞后性,教材很难适应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升。
2 机电类专业课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探索
2.1 遵循德技兼修、工学结合的编写理念
(1)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素养。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和思政元素,将其渗透于任务准备、施工方案、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质量验收、技术革新等任务实施环节,使“规范操作、精益求精、创新实用、技道合一”的工匠素养在学生中潜移默化。
(2)岗课融合,对接企业生产实际。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精选生产项目,进行项目化构架,将DECUM 分析的岗位工作任务和专项能力所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部嵌入其中。模拟企业生产情境,对接生产实际,围绕生产流程,感知职业性、技术性,达到企业作业与学校学习的有机结合。
(3)书证融通,对接技能等级标准。教材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职业技能规范和行业标准、工业规范、技能要求有机融入教材内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4)赛教融合,转化大赛成果。衔接全国技能大赛机电类项目,将其资源碎片化、教学化,优化课程标准,将大赛内容融入教材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质量评价等,实现大赛成果转化。
(5)关注技术的发展,突出“实用、会用”。紧随现代技术的发展,选择新产品,学习新技术,将PLC、变频器及触摸屏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掌握机械组装、电路连接、程序输入、参数设置、人机界面工程创建和设备调试等机电装调的综合应用技术,适应企业的转型升级。教材紧紧围绕施工任务的需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技术文件的手法识读设备图样及设备随机资料,只求会识读能看懂,看懂了便能做,每个任务的施工流程清晰、方法明确,让学生在实施任务中学会施工准备、设备安装、检测检查、设备调试、现场清理及设备验收等作业流程,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6)融入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教材内容要适合以工作场所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自由度,教学项目可独立施工,也可团队协作,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和独立探究教学,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
2.2 构建闭环的专业课教材建设改革架构模型
教材的开发、应用和修订是集编写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一体的工程,具有动态性、实时性,编写团队的能力提升、科学技术的更新、产业结构调整均为教材改革的影响因素,构建闭环的教材建设改革架构模型尤为重要。如图1 所示,此架构模型是由“三教”基本环节和反馈环节构成的自反馈的同步建设改革系统,具备教材内容动态更新的调整机制。
图1 闭环的专业课教材建设改革架构模型
2.3 组建双元合作的创新编写团队
编写团队要吸收企业一线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推进校企双元合作,彼此互补互助,整体提升团队的教学理念、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研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企业导师参与学校教学,实时反馈企业一线的机电控制技术实际需求、生产任务、技术技能、流程规范、最新发展,双元制定课程标准,准确有效地将其最新内容更新至教材中。
2.4 设计紧贴企业生产的课程内容
(1)应用CBE 理论,在对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企业工作任务分析、专项能力分析、课程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涵盖职业能力分析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应用专项能力使用频度、难易度的分析结果,合理分配知识、技能的学习课时及教材篇幅和详略。
(2)教材以工作任务、专项能力为核心,整合成数个生产项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排序,所有项目均为企业典型真实的产品或产品的某个单元,教材的内容更像作业指导书和生产手册,让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3)教材以项目为载体,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跨学科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巧妙融入机械装配、电气控制、PLC、人机界面、变频器、气动控制等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每个项目通过实施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完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与统一。
(4)教材注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果转化,围绕机电类比赛项目平台,将赛题内容、赛题形式、合作方式、施工流程、质量评价等大赛理念、大赛资源迁移到教材内容中,辐射惠及所有学生。
(5)教材顺应产品的更新换代,贴近生产实际。教材关注技术的发展,教材紧随现代技术的发展,选择新产品、新技术,将PLC、变频器及触摸屏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适应企业的转型升级。
2.5 丰富纸数融合型教材的呈现形式
(1)教材必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用图片、照片代替文字语言,表现形式直观易懂,一目了然,提高教材的可读性,通过视觉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符合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教材可将操作内容、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学习知识、注意事项设计成施工记录表单,渗透各个项目的知识点与小任务,将学生操作具体化,有章可循,步骤清晰,方法明了,从而提高教材的可操作性。同时质量记录表单中含有标准值,学生可直接将自己的记录值进行对照,达到自我评价的效果。
(3)教材配套电子课件、微课视频、教案、作业等线上教学资源,师生均可利用数字化资源在线教学、学习,实现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也便于交流探究、思想碰撞等。
3 结语
应当看到,要实现基于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专业课教材的建设,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其适应性、专业研发咨询能力、教学环境的配置、校企双元的合作深度等,如何克服干扰和随机生成的外部影响因素,开发出高质量的专业课教材还需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