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2-05-09秦国伟谢伟玲
秦国伟,谢伟玲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电诊断科;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广西南宁 530021)
心肌缺血是指受动脉硬化等因素影响,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导致心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减弱、产能减少,难以维持心脏正常工作的状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已高达2.9亿,心肌缺血多发生于40岁以上,发病率约为6%[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升、工作压力增加、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等,心肌缺血的发病率出现较为明显的攀升趋势。心肌缺血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时,心脏虽可能存在造成缺血的器质性改变,但缺乏主观症状,在患者进行剧烈活动或其他可能诱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的运动时,可表现出心前区疼痛、心悸及胸闷等急性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增加患者死亡风险[2]。因此,早期发现并介入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中诊断心肌缺血仍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其漏诊、误诊率相对较低,但冠脉造影属于有创性、侵入性操作,可能造成患者血管损伤、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对患者伤害较大。常规心电图是心血管内科在临床上较为基础的检查方式,具有无创、便捷的特点,可初步评判基本的心血管疾病。但由于心肌缺血存在发作间歇期,当患者处于非发作状态时,常规心电图检查下信号可能显示为正常,难以及时捕捉到心脏病变的信号,进而导致漏诊、误诊,使医生无法掌握疾病诊断的关键信息,延误病情。动态心电图有效采集时间长达24 h(或以上),能够持续记录患者的生物电位变化的图形,可以对患者心脏全天的心电图变化进行记录分析,进而发现隐藏较深的心肌缺血现象[3]。本研究旨在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作出探讨,为临床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诊断方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6.97±5.84)岁;病程3~8个月,平均病程(5.32±1.55)个月。诊断标准:将《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作为依据。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患者经临床初步检查疑似存在心肌缺血;②无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禁忌证者;③检查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异常者;②左室肥厚或重度贫血者;③患有室间隔穿孔等冠心病并发症者。
1.2 检验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血尿常规、心脏彩超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诊断冠心病。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常规、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呈平卧位,使用12导联心电分析系统(北京麦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型号:MECG-200)连续描记,纸速:25 mm/s;增益:10 mm/mV,确保记录不受干扰、图像清晰;常规心电图检查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05mv,在R波为主的导联T波倒置或低平,振幅<同导联R波的1/10,则认为存在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动态心电记录仪(杭州百慧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CT-082)检查,动态监测过程中受检者可进行日常的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饮酒,保持情绪稳定;检查期间,患者记录生活日志,日志中需详细记录活动状态、病情变化情况;心肌缺血诊断: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0 mm,持续时间≥1 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5 min[4];检查结果由两名以上、工作经验丰富的心电图医生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首先对左右冠状动脉进行造影,注意选择合适的角度,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即可诊断为心肌缺血阳性;同时对患者冠状动脉周围旁支血管进行检查,超过2支即可诊断为多支病变。
1.3 观察指标 ①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②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情况。③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诊断效能包括: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总数;阴性预测值=真阴性/(假阴性+真阴性)×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④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日间、夜间起始心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需数据的统计、处理均使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例(%)]、(),检验方法分别用χ2、t检验。(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 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房性早搏单发、室性早搏单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心律失常情况比较[例(%)]
2.2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情况 9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诊断为心肌缺血阳性66例,阴性24例。90例疑似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心肌缺血阳性54例,阴性36例,其中仅有46例为真实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确诊为心肌缺血阳性60例,阴性30例,其中有58例为真实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见表2。
表2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情况比较(例)
2.3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与常规心电图检查比,动态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2.4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日间、夜间起始心率比较 动态心电图检查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日间起始心率(82.15±1.45)次/min,高于夜间(73.54±1.5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日间、夜间起始心率比较( )
表4 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日间、夜间起始心率比较( )
组别 起始心率(次/min)日间 82.15±1.45夜间 73.54±1.59 t值 32.505 P值 <0.05
3 讨论
冠心病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为特征,根据其症状、体征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缺血等类型。有研究指出,心肌缺血发病后,患者神经传导系统损伤、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在内啡肽等物质作用下,疼痛阈值升高。在缺血后心肌耐受性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部分患者无典型临床表现,因此临床诊治中易出现漏诊、误诊的现象[5]。冠状动脉病变疑似患者应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优势显著,但其在临床应用时禁忌证较多,具有一定的风险,且其检查费用不菲,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6]。因此,探求一种安全可靠、经济的检查方法迫在眉睫。常规心电图主要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单一时间点的心电特征,无法进行长时间的记录,且难以监测患者活动过程中的心电信息,最终导致诊断结果与实际病情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动态心电图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是常规心电图检查的一种补充方法,其携带便捷,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能够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变化,有利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进展[7]。动态心电图能够及时捕捉阵发性心律失常,并及时记录心律失常所发生时间、数量及分布状态,并能够及时反映患者心率变化。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日间起始心率高于夜间,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变化也与时间相关,具有与机体儿茶酚胺水平、血小板聚集程度等变化相关的昼夜节律性[8]。动态心电图以24 h为周期,进行持续性监控,不遗漏轻微发作,进而提高疾病的检出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提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心律失常有较高的检出率,在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时具有敏感性。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相比,在时效性和连续性上占有较大优势,能够记录心肌缺血患者全天的心电变化,且检测更为灵敏,数据更为准确详细,更能准确地判断心肌缺血的潜在危险性,以此为医护人员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以帮助其诊断患者的心脏疾病[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相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较高,提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提高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诊断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不同类型应用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检出率,且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较高。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临床可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