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患儿的效果探究

2022-05-09张红梅

大医生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月龄髋关节

张红梅

(绵阳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四川绵阳 621000)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又称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儿童骨科最常见的四肢畸形疾病之一[1]。目前针对新生儿及<6月龄的DDH患儿主要用连衣挽具治疗,对于6~18月龄的患儿主要通过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进行治疗,而对于18月龄以上的患儿多采用手术矫正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手术治疗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且因术后制动、髋关节的动力肌受到破坏等,易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因此,需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术后康复效果[2]。其中步态训练、髋关节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DDH术后患儿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配合训练,其改善效果有限[3]。而肌电生物反馈是一种基于表面肌电系统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法,能够将肌肉组织生物活动以听觉、视觉反馈的信号呈现,结合游戏方式,进而提高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4]。但目前关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DDH术后患儿的效果仍需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80例DDH术后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DDH术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月龄46~108个月,平均月龄(76.65±15.21)个月;术中出血量47~66 mL,平均出血量(56.31±4.37)mL。观察组患儿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月龄47~108个月,平均月龄(77.16±14.96)个月;术中出血量48~65 mL,平均出血量(56.71±4.01)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试验设计经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所选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指南(2009年版)》[5]中关于DDH的相关诊断标准者;②伴有平衡功能、下肢肌力障碍等者;③首次接受手术治疗者;④月龄>18个月者。排除标准:①伴有髋关节结核、骨关节炎等其他骨关节疾病者;②因其他疾病引起髋关节发育不良者;③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损害;④凝血功能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2 h/d的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如下:(1)结合主动与被动关节活动度、关节松动手法等进行髋关节活动度训练。(2)每天进行4~6次肌力训练,3~5组/次,持续训练12周。①均取患儿俯卧位,保持身体伸展(将双足放于训练球上,上肢支撑地面),维持3 min;将双足放于训练球上,将膝关节伸直,并将臀部往上抬,保持10s后恢复,重复10次;双上肢前伸,将右下肢及左上肢向上抬到最大限度并保持10 s后放下,再将左下肢及右上肢向上抬到最大限度并保持10 s,重复10次;下肢保持伸直并抬高,保持10 s,重复10次;双膝及双手支撑地面,左右交替将一侧下肢上抬至最大限度,维持10 s后放下,重复10次。②均取患儿左侧卧位,分别将左、右下肢伸直上抬并向外展开,保持10 s,重复10次。(3)根据患儿自身不同情况选择运动模式进行下肢协调性运动训练,并适当给予患儿阻力。(4)利用平衡垫及平衡仪等进行本体觉训练,通过坐站、重心转移等进行平衡训练。(5)给予髋关节局部1次/d、5次/周的低频、红外线等物理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型号:MyoTrac)进行治疗,保持治疗环境安静,选择目标肌肉肌腹最丰满的位置,沿肌肉纤维走向将刺激电极贴于该位置处,采集患儿肌肉主动收缩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将该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以视觉及听觉的反馈信号显示。30 min/次,5次/周。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髋关节功能: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量角器(青岛嘉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型号:490-15-0)测量3次患儿髋关节内收外展、屈伸、内旋外旋的活动度,取3次测量结果的均值。②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直腿抬高股直肌值: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应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肌电信号时域分析处理,分析各体位或动作对应的连续5 s肌电信号的平均均方根值(RMS),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③不同时间点Berg平衡量表(BBS)[6]评分:于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采用BBS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儿平衡功能,该量表总分56分,得分越高,平衡功能越好。④不同时间点10 m步行实验(10 MWT):于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分别通过10 MWT测试测定两组患儿的步行能力,用秒表记录两组患儿维持平衡情况下步行10 m的时间,计算步速,取3次测试结果的均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内收外展、屈伸、内旋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内收外展、屈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比较(°, )

表1 两组患儿髋关节功能比较(°,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内收外展 屈伸 内旋外旋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40 25.54±1.31 62.75±9.41* 40.76±5.12 111.87±13.31* 6.39±0.61 61.65±7.59*对照组 40 25.73±1.32 54.39±8.56* 39.76±4.83 99.73±11.98* 6.54±0.53 50.61±6.52*t值 -0.646 4.156 0.899 4.288 -1.174 6.9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儿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直腿抬高股直肌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直腿抬高股直肌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直腿抬高股直肌值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直腿抬高股直肌值比较(μV, )

表2 两组患儿股直肌、臀大肌、臀中肌、直腿抬高股直肌值比较(μV,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股直肌 臀大肌 臀中肌 直腿抬高股直肌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40 7.76±3.43 8.31±1.68 5.87±3.12 6.98±1.87 4.53±3.42 5.56±2.19 99.54±7.98 116.78±10.08*对照组 40 6.76±3.65 7.82±3.02 5.76±1.57 6.76±3.12 4.21±1.76 5.23±2.87 96.53±8.76 109.43±8.76*t值 1.263 0.897 0.199 0.383 0.526 0.578 1.607 5.30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BB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BBS评分均呈增加趋势(F时间=703.094,P时间<0.05;F组别=498.473,P组别<0.05;F时间·组别P时间·组别>0.05,不存在交互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BBS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1个月后高于治疗前,且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BBS评分比较(分, )

表3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BBS评分比较(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P<0.05。BBS:Berg平衡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40 21.42±2.43 35.68±3.76* 47.78±3.11*#对照组 40 21.54±2.43 29.42±3.65* 43.32±3.17*#t值 -0.221 7.555 6.352 P值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10 MWT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儿10 MWT均呈增加趋势(F时间=232.741,P时间<0.05;F组别=405.602,P组别<0.05;F时间·组别P时间·组别>0.05,不存在交互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10 MWT大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1个月后大于治疗前,且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10 MWT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10 MWT比较(m/min, )

表4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10 MWT比较(m/min,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1个月后比较,#P<0.05。10 MWT:10 m步行测试。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40 6.37±0.41 10.54±3.01* 18.56±3.25*#对照组 40 6.43±0.32 8.54±0.98* 15.36±2.32*#t值 -0.730 3.996 5.068 P值 >0.05 <0.05 <0.05

3 讨论

DDH是指在髋关节发育的过程中出现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等病变。髋关节矫正手术能够矫正脱位及发育畸形,但同时也会不同程度地损坏股直肌、臀肌等髋关节周围的动力肌,导致髋关节平衡性受到影响,且术后发生局部充血,会导致关节疼痛及肿胀更加严重,严重影响髋关节活动及肌肉收缩[7]。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方法,对促进DDH术后患儿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常规协调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能够帮助患儿改善髋关节稳定性,但该方式比较枯燥,患儿配合度不高。因此,亟需探讨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案以促进DDH术后患儿术后的康复效果,本研究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DDH术后患儿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将采集到的DDH术后患儿肌肉收缩的弱信号放大,并将该信号转换成为患儿容易接受的游戏及动画等形式,可增加患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用患儿容易理解的方式指导患儿进行自我控制肌肉收缩的训练,确定训练目标,可进一步促进患儿关节功能的改善,并能够增强患儿肌力[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内收外展、屈伸、内旋外旋活动度及直腿抬高股直肌值均大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DDH术后患儿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改善患儿下肢生理力线;且有研究结果发现,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促进DDH术后患儿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较理想的训练效果[9],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此外,本研究发现,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0 MWT均大于对照组,提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DDH术后患儿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注重调动DDH术后患儿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能够提高患儿的参与感,且该方法能够收集患儿肌肉的收缩状态信号,能更直观了解患儿肌肉功能,有助于医生对患儿康复训练效果得到实时反馈,并针对该情况制定训练目标、将训练指导以便于患儿接受理解的形式呈现[10]。此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肌肉信号转换成游戏及动画等形式,一方面有助于增加患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使手术带来的疼痛及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11],且有助于患儿对训练指导的理解,进而有助于改善患儿平衡及步行的能力。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DDH术后患儿髋关节功能、增强肌力,并促进患儿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月龄髋关节
初产月龄对奶牛泌乳性能及长寿性的影响分析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产后生物反馈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