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知网的艺术管理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2-05-09陈维龙

艺术探索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科艺术研究

张 静 陈维龙

(1.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 科研与创作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强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加强艺术管理是文化产业创新的关键。随着文化产业繁荣时代的到来,艺术管理研究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成熟完善能够从“世界观层面(重视实证主义范式)和方法论层面(增强实用性方法与工具研究)”推动艺术管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艺术管理的交叉科学属性,充分彰显了新文科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对艺术管理的研究,主要围绕艺术管理的理论体系建构、学科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全球化和西方理论演化、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展开。当前,艺术管理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研究分散化、学科归属不清、内涵识别模糊、类别界定多样等问题,这导致艺术管理研究的热点及其演化过程未能得到系统展示。

知识图谱作为特定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过程的有效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目前尚未有学者采用该方法对艺术管理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V(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中的文献为对象,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时区(timezone)图谱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全面呈现艺术管理不同时期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的同时,对各研究热点进行述评,以期系统性呈现艺术管理研究的概况,并为未来研究的开展方向和文化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本文所分析的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检索主题为“艺术管理”,检索时间截止到2021年5月底,共检索到422篇文献,剔除会议通知、启示、新闻等非学术文章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407篇。与艺术管理有关的文献年度分布趋势如图1所示(趋势图指数拟合曲线为y=1.4021e0.1564x)。

根据图1可知,艺术管理近十年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2010年之前,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010年后文献数量逐步攀升到一个新台阶,2016年、2019年更是达到一个高峰。这表明艺术管理正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图1 国内艺术管理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知识图谱分析法能通过将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等专业方法与计量学共现分析方法等相结合,利用可视化图谱形象地展示学科或专业的核心结构、发展历史、前沿领域及整体知识架构等信息,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分析学科或专业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本文借助CiteSpaceⅤ软件,绘制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其潜在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趋势。

二、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分析

文献的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集中概括。在研究中,笔者将CiteSpaceV运行参数设置如下:时间(time)为1993—2021,年度切片(years perslice)为1,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top-n中n设定为50(意为在每个时间切片中提取50个被引频次最高文献),阈值为5。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连线粗细代表各节点之间的密切程度。关键词频次的数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搜索主题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通过整理、合并近似关键词及剔除不相关关键词后,国内艺术管理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出现频次如表1所示。

结合图2、表1及所有文献内容综合分析可知,国内艺术管理研究主要从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西方艺术管理研究、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等方面展开。

图 3 国内艺术管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 1 国内艺术管理研究关键词频次表

图 2 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一)艺术管理的理论体系建构

艺术管理主要指协调和组织一个以上的群体进行艺术生产(主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艺术管理是艺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情感思想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艺术管理不同于普通的管理。从管理机制上看,艺术管理具有现代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融合特性。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主要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宏观管理是指对艺术事业总体发展的管理,包括对“艺术事业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实施其他间接的协调、控制等”。微观管理指对艺术表演团体等的管理,即管理者对“有从事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兴趣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艺术表演团体)中的人、财、物,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围绕艺术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微观艺术管理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传统管理的应用。丹·马丁(Dan Martin)认为,艺术管理是“运用计划、组织、职员安置、监督指导、控制等功能促进表演和视觉艺术产品,并将艺术家的作品呈现给观众”。

不同于以上分类,有研究认为,艺术管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包含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和艺术中介管理等。同时,艺术经纪管理又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经济管理密不可分,对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应采用三位一体或多重交错式的综合管理模式,在政府、行业和企业协调合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艺术管理应基于横向和纵向视角构架理论框架。从纵向视角上划分(按照艺术管理的作用范围大小),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宏观)、艺术行业管理(中观)、艺术企业管理(微观)和组成企业的团队、班组管理(渺观);从横向视角上划分(按照艺术门类划分),艺术管理分为综合艺术管理、文学艺术管理、造型艺术管理和表演艺术管理。通过对比两种理论框架,构建纵横结合的复合型艺术管理理论框架,是更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可见,以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的从管理学视角展开,有的从艺术学视角展开,大多数则选择了交叉学科视角。从总体上看,学界在艺术管理的概念、分类和理论框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分歧,艺术管理的理论体系建构任重而道远。

(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艺术管理学过去的研究热点。有学者将艺术管理归入艺术学,也有学者认为它应隶属于管理学。梳理以往文献可知,艺术管理研究主要涉及管理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呈现出跨学科、多学科融合、多样化的研究范式。可见,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较为复杂,其依托不同学科发展而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理论框架,具有新文科的交叉和融合特征。虽然大多数艺术院校将艺术管理设置在艺术学下,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艺术管理是管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甚至认为,违背管理学一般原理与方法的艺术管理是一种“伪管理”。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但下设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仍然没有艺术管理。田川流基于艺术管理的专业培养方向、专业建设特点及其与相关专业的关系,较早提出艺术管理具有典型的艺术学学科属性,其专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应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正式将艺术管理(2016年批准增设)放在艺术学理论下面。但在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30日)》《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艺术管理作为二级学科被不同高校分别设置在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不同一级学科下面,这恰恰反映出艺术管理所具有的交叉学科属性。

对艺术管理学科归属的探索,本质上是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的锚定。艺术管理学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艺术学学科和艺术行业的管理人才。对此,有学者认为,在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要让培养对象熟悉我国的文化艺术政策,与时代相呼应,重视文化思潮的变化,把握文化艺术潮流,要善于把握先进科技的走向。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艺术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采用管理学、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培养模式。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艺术管理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对我国而言刻不容缓。国际化艺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被看作“生态系统的培养与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人才种群、人才群落、人才生态系统与人才生态链”,“通过人才生态体系的构建……逐渐形成国际型艺术管理人才梯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创新型、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正被日益推崇,如“政产学研”协同教育,理论与业界“双导师”制,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混合培养及跨校联合培养,等等。

(三)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

美国约翰·奈斯比特曾指出:“艺术既是文化财富,同时又是经济资源。投资艺术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应。”艺术管理和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管理涉及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这些都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克·张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艺术管理的三大概念:生产(艺术)、分销(市场)、消费(观众)。同样的,李杰通过分析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认为艺术管理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为重要理论基础……按照文化市场需求……对艺术活动实施管理”。对此,有学者提出,艺术产业管理是艺术管理的重要分支,它是对从事密集式群体性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

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艺术管理可以加强文化产业管理主体(政府)的作用,保障传播内容的主流文化意识,营造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空间,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艺术管理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有助于进一步做强、做优文化艺术市场。

(四)西方艺术管理研究

艺术管理源于西方,是欧美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哈佛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了艺术管理暑期学院,并最早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推动了艺术管理专业化的进程。美国艺术管理教育者学会(AAAE)的成立,极大促进了艺术管理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与国内研究相似,美国学者运用多学科视角对艺术管理进行了差异化研究,研究范式和路径多样化。美国学者郑柳和(Yuha Jung)对《艺术管理,法律和政策》()期刊中 1990—2014年涉及艺术管理的500余篇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艺术管理研究主要涉及的9个学科。可见,艺术管理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跨学科属性。但是,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区别。美国属于自主型管理,法国属于集中管理,而英国介于两者之间,主要采取多级管理的方式。同时,美国非营利戏剧的艺术管理模式,如普罗汶斯顿剧团、华盛顿广场剧团、戏剧协会剧团、同仁剧团等剧团的艺术管理模式,对我国的艺术管理体制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对西方艺术管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艺术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为国内艺术管理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比如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等要素为切入点,可批判性地借鉴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国内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社会艺术团体逐步改制为企业,在借鉴欧美国家艺术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也在探索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运营模式。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赋能文化艺术产业,将为艺术管理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中国特色艺术管理探究

现行的艺术管理理论主要源于欧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欧美艺术管理实践的理论概括,西方的艺术管理思想对中国的艺术管理虽然具有启发作用,但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探究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规定性”。仲呈祥指出,艺术管理必须牢记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艺术积淀和审美优势,走出一条独特的艺术管理道路。因此,在立足本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体系时,需要从管理原则、管理方向、管理风格和管理人文情怀等方面进行。张爱红等基于霍夫斯泰德模型,探讨了艺术管理的中国化实施路径。在管理原则上,应以“国家价值观”为“长期导向”;在管理风格上,应将国家的刚性管理与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因的柔性管理相结合,实现动态平衡,刚柔相济;在管理方向上,应在批判性吸收西方艺术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注重本土化管理模式探索,争取做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多样化管理方式,实现艺术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在管理方法上,兼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实现文化的统筹管理与艺术的分类管理相结合。

由国内艺术管理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可知,以往研究较为分散,形成了较多的聚类关键词。根据文献中心性分析,各主要关键词的文献中心性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表明艺术管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整体架构。但结合图2、表1和图3,以往研究初步形成了国内艺术管理的理论体系,这将为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建构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构建了艺术管理研究的总体理论架构 (图4) 。

图4 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的总体理论架构

三、国内艺术管理研究的关键词演变趋势分析

要进一步分析艺术管理研究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就要对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分析,在软件中将网络布局(layout)设置为时区图谱(timezone view),生成国内艺术管理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图5)。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艺术管理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图1),本文将国内的艺术管理研究分为3个阶段。

1.萌芽期(1987—2001年)。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艺术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在这一时期,国内逐步认识并开始探索艺术管理问题,但研究呈现零星状态。1987 年在大连召开的首届艺术管理学研讨会,标志着艺术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落地生根。随后,国内学者开始探索剧团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市场化、“生产力观念”在艺术管理中的战略意义等问题。艺术管理的专业教育也逐渐被重视。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设立艺术管理系,“标志着艺术管理作为正式的学科走进中国高校”。

2.成长期(2002—2011年)。这一时期的艺术管理在理论建构上取得了一定成果。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成为研究重点。但对艺术管理归属哪类学科,学界存在较大分歧。大多数学者偏向于将艺术管理归入艺术学理论,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学相关研究的开展。同时,通过研究美国非营利戏剧艺术管理、法国戏剧艺术管理等西方国家成熟模式,国内学者提出了创新和发展艺术管理的理念,如田川流、成乔明、王文章等结合国内实际对艺术管理分支作了深入系统的理论阐述。

3.发展期(2012年至今)。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国内文化艺术团体改制,进一步推动了对艺术管理的研究。由图1和图5可知,这一时期的研究更为多元化,研究热度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学者们除了关注学科和专业建设、艺术管理分类框架、艺术管理教育、差异化艺术管理和文化建设中的艺术管理等问题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走出去”下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大数据生态视域下的艺术管理创新和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等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艺术管理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

图 5 国内艺术管理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整体上看,首先,国内的艺术管理研究有一个从萌芽到发展的明显过程;其次,国内的艺术管理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关键词演变趋势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紧密联系;最后,学科融合、改革创新和本土化艺术管理研究贯穿于各个时期,这表明艺术管理始终扎根于中国特定的文化土壤中。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艺术管理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展开。

第一,数字时代艺术管理和科技的结合将彰显新文科建设的独特魅力。“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正迈向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是冰冷的,但用科技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却饱含着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正如福楼拜所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技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网络等技术将对艺术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艺术管理将更加高效、智能和多元,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催生新的发展契机,并进一步革新艺术管理模式。

第二,艺术管理的特有属性决定了相关研究应从跨学科、交叉学科视角进行。“艺术管理学术研究研究经历了从依托已有学科到逐渐发展出原创并反哺主流学科的一个演变过程”,“跨学科与其说是艺术管理学科根基薄弱的需要,不如将其看作学科的本质和优势”。因此,今后对艺术管理的研究仍应坚持“批判性思维”,积极顺应新文科建设理念,在艺术学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和交叉学科视角展开。

第三,扎根本土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理论建构是一个长期过程。诚然,西方艺术管理理论为中国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生搬硬套势必将水土不服。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在其著作《跨文化之重》()中提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组织结构模式的多样性,并进而导致管理方式的不同。”他认为,文化一方面涉及“思想文明”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指向社会学与人类学层面上不同国家中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中国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批判性地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管理理论,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是新文科背景下中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学科艺术研究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纸的艺术
“超学科”来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