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现状、动向与展望
2022-05-09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事实上,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繁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40余年,在这一过程中学科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积累了诸多思想与成果,与此同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回顾与反思,对学科的发展历程,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再研究,深入聚焦以避免泛泛而谈,对新的问题进行阐释开掘等,埋头拉车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以便更好地认识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提升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学术品质,促进学科深入发展。
笔者之所以选择近年来的音乐美学学科发展为题,一方面源于作者对学科发展与研究的观察与思考,其中包括发表的论文、著作及最近几届音乐美学会议议题的设计,另一方面也是基于笔者开设研究生课程《音乐美学基础与前沿专题研究》后的一些深入思考,因此,文章从存在问题、前沿动向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本文仅是不成熟的学习体会与思考,就教于方家!
一、回顾:音乐美学研究现状梳理
此处的梳理以两种方式进行,其一,以中国知网所刊文章为依据,将各类期刊论文时间限定在2013-2021。其二,对近年音乐美学会议议题设计进行梳理,包括全国音乐美学年会和专题笔会。
(一)现状梳理
1.期刊论文
粗略统计近几年国内各大期刊发表的音乐美学相关论文(不含学位论文),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可以分为:中国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佛教音乐美学、影视音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实践美学(创作表演欣赏)、美学原理及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音乐评论、近现当代美学等。从总数量上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大约1700篇文章,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首先,发文数量和研究范围都有新的突破,学科得到大家的热情关注。其次研究领域有新的开拓、视野广阔,并有一些新的突出表现如:听觉书写、史料开掘、音乐思想史、传统音乐美学、分析美学等等。在所有研究成果中,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也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古代音乐美学的关注。总体来看,近些年音乐美学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通过梳理也不难发现,低水平重复的论文较多。
进一步将论文收集范围限定在专业音乐期刊,具体包括:《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以及各专业音乐学院学报等期刊,则有约318篇,仅占总数量1700篇的18%,由此可以看出,泛泛的研究较多。当然众多的研究中,也凸显出一些前沿问题,容后文详述。
现将三百余篇的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域涉整理为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文献来源主要是各大专业音乐期刊,研究领域中的古代音乐美学史成果最多,这里既有音乐美学史也有音乐思想史成果,其次是西方音乐美学及其主要流派,学科建设和传统音乐美学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这些成果中表现突出的几个领域也能对应我们通常认为的音乐美学研究的三大板块:音乐美学原理、中国音乐美学史、西方音乐美学史。
2.音乐美学会议议题
会议议题的设计反映了当时的学科发展动态,因此,下文中将主要以第9-12届“全国音乐美学年会议题”和每年的“专题笔会议题”来列举并分析,今将近年全国音乐美学年会议题统计如下(见表2)。
从表2所列会议议题可以看出,论域较为广泛,涉及学科发展的多个方面,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科研究的多元化倾向,并且凸显与实践结合与当下结合的趋势,呈现出音乐美学研究在当下的发展现状,但个别议题重复涉及。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这几届音乐美学年会议题与以往年会议题有所不同,以往音乐美学年会议题如:音乐的存在方式、哲学基础、研究对象与方法等在学会总体布局下,论题精深、集中,会议成果也非常突出。
表2.近年音乐美学年会议题
与全国音乐美学年会相比,倒是每年的专题笔会研讨问题更集中,现将笔会议题名称整理如下(见表3)。
表3.音乐美学专题笔会议题
表3所列专题笔会论域集中,且几乎都是学科中的重要或热点问题,专题笔会规模虽小但讨论深入。参加者多为学科领域较有建树的知名学者或者是学会理事,因此更能切近问题核心,所谈问题往往能够成为该学科的新学术增长点和学术热点,影响力也更大。
(二)回顾与反思
综合以上分析,促使笔者进行思考,首先,在音乐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学科边界等都还需再思考,具体指的是什么“音乐”的美学?艺术音乐?欧洲民间音乐?亚洲音乐?中国音乐?能否涵盖全人类的各种音乐形式和种类?音乐美学的原理和法则能够通行吗?理论和现实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前辈学者宋瑾教授的《什么“音乐”的“美学”》依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宋老师也在试图进行多元音乐美学的尝试与探索。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深刻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次,能否分层地看待音乐美学学科,或者说有一个形成共识的音乐美学,还有一个需要继续讨论的没有形成共识的音乐美学,不同音乐美学之间有否共性、差异性?是不是要对话?这里表现出“一”与“多”的问题,当然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汇集智慧共同探讨。再者,音乐美学只能作“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考吗?一定是二元对立吗?这些都是涉及本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需要我们深刻的自省。
总之,通过以上的粗略分析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关于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部分学者一直在思考,如韩锺恩教授多次谈到学科发展问题,宋瑾教授谈到学科与教学问题,王次炤教授谈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叶明春教授谈到学科的边缘化以及学科发展的集群概念等问题,还有不少学者谈及学科发展问题,要之以上学者的思考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笔者以为,我们是否能够继续思考如何从创作、表演、听赏、教学、美育、评论、活态等角度进行美学研究,能否继续深入到美学史论的断代、专题等角度的美学研究,也就是不仅仅进行纯理论探讨,也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实践研究;不仅仅需要通论研究,也需要专题研究和个案研究。王次炤教授、刘承华教授、罗艺峰教授等学者近年来从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中抽象出的美学问题研究,都是很好的从美学切入的实践尝试。
二、动向:当前音乐美学研究的前沿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学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在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表现出新的学术拓展和学术转向,故此,在众多的研究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前沿性质的研究热点,如中国音乐思想史、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分析美学、符号美学、身体美学、多元音乐美学等。现梳理如下:
1.中国音乐思想史
中国音乐思想史近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以西安音乐学院的罗艺峰教授团队为代表,罗艺峰教授2013年出版了《中国音乐思想史五讲》,发表有系列论文,培养学生完成了硕博学位论文,并分别于2014年9月和2018年6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的高端论坛及专题笔会,近期也拟出版《中国音乐思想史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动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发展必然涉及一些学科基本问题,罗艺峰教授在其专著及单篇文章中谈及思想史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不同,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范围、根本史观等问题,都表现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路向。其对象包括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等层面,其史料除了精英史料还涉及诸多边缘史料,其方法涉及跨学科、长时段、个案化,其史观涉及综合史观以及回归语境,其范畴涉及“普遍联系的世界观”等。这一新领域的开拓也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新的学科增长点。
2.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这里有涉及“传统音乐的美学”或“传统的音乐美学”两个层面的不同内涵。
南京艺术学院的刘承华教授团队在此领域有诸多成果问世,主要强调“传统音乐的美学”,按照刘承华教授的界定,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对象,注重音乐形态研究和规律意义阐释,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现象、形态、活动本身的一种美学理论,是从可感知的音乐现象中提取其规律性的东西,来阐明其意义。刘承华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形态—从内涵逻辑解读传统音乐美学的形态特征》等;出版专著:《倾听弦外之音:音乐美的文化之维》《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国音乐的神韵》《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溪山琴况:文本、结构与思想》等;近期也拟出版《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论纲》。
中央音乐学院的王次炤教授团队在此领域也有不少开拓,主要强调“传统的音乐美学”,在课程开设、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创获,如指导研究生所做的传统京剧音乐的审美特征研究,中国悲剧美学及声情的美学研究,福建南音的音乐审美研究……出版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音乐美学基本问题》,发表论文《中国式的快板——兼论中西方音乐速度的现象及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音乐观念分类综合研究设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等,尝试凝练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并把中国传统音乐和传统音乐思想放到传统文化中加以综合研究。
另外,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于2013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专题笔会,201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暨蔡仲德辞世十年祭”的专题会议,在这些会议中学者们对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3.临响与听-说音乐
这里意指“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音乐的问题,主要以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团队为代表。该团队对当代音乐聆听方式、聆听形式、聆听层次、内在聆听、音乐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对聆听后的写作方式、写作语言等进行探讨,以追寻音乐的意义。该团队以课堂讨论、工作坊、研修班以及论坛等方式推进这一研究思路。在期刊开辟专栏,培养研究生,并出版《音乐学写作工作坊十年集》《瓦格纳与〈尼伯龙根指环〉——音乐学写作工作坊专题文论汇编》《音乐学写作》等论集,发表相关论文如《学会提问并依此结构书写音乐中的声音》《在音乐中究竟能够听出什么样的声音?——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第三研究》《在音乐的声音中究竟能够听出什么?——关于音乐美学与音乐学写作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工作笔记》《当代音乐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相关当代音乐的艺术问题美学问题哲学问题之若干断想》《音乐的听与美学的说——由音乐美学教学问题倒逼学科本体》等都是这一领域的探索。
4.音乐分析美学
近年来,英美音乐分析美学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国内翻译了一些相关书籍,如[美]彼得·基维《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美]斯蒂芬·戴维斯《音乐哲学的论题》。[美]彼得·基维《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等。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如宋瑾、杨燕迪、刘悦笛、刘洪、王学佳、王文卓等学者都进行了音乐分析美学的研究,且形成了团队。学位论文方面王学佳博士论文、聂愿青硕士论文等等都是分析音乐美学的探索,总的看来主要是以北京、上海为学术阵地。以上学者及其成果都对分析音乐美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涉及到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分析,研究领域主要为:作品的本体论、表演的本真性、音乐的表情性、听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作品意义的价值评价等问题。这对我们的音乐美学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得到了新的启示。
针对以上新的动向,罗艺峰教授认为是音乐美学的学科转型与转向问题,即音乐美学转向音乐思想史研究;把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交给“传统音乐美学”。所谓音乐美学的学术转向与学科语言转型问题,即从强调和熟悉思辩传统,向更强调和言说“听”的感性经验转向,以及强调创造自己的学科语言范式。
除了以上音乐美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前沿问题,还有一些论域得到了大家较多的关注,如多元音乐美学、身体美学、音乐符号学、表演美学、音乐心理学等,也都构成了音乐美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此处不赘。
三、展望:中国音乐美学的基础理论建设
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面对学科发展中的语言问题、概念问题、对象问题、方法问题、哲学基础、学科特性、学科边界、学科理论等还存在不同的看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怎样做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如何在前人基础上做好学科延展问题,今试着进行粗浅分析。
1.前提明确是我们开展讨论及研究的前提,因此,如何协调“艺术音乐”与“文化音乐”的关系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目前的音乐美学针对的主要是艺术音乐,也就是作为西学的审美的音乐艺术,而现实是我们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实践中并不都是艺术音乐,如中国古代音乐的概念就不是或不仅是作为审美的艺术,更多是文化的音乐,涉及审美之外的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等内涵,该如何协调?音乐美学有否东西方的区别?概念是否需要界定清楚?前提是否需要明确,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分层的音乐美学,或者宋瑾教授呼吁的建立多元音乐美学,多元化是否可行?具体该如何操作,这也涉及音乐美学的“本土化”或“华化”问题,西方概念的“音乐美学”有其一定的局限,并不都具有普适性、通约性,能否有中国音乐美学话语理论体系,能否解决中国音乐的理论及实践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2.一个学科成立必须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恰当的研究方法及自足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一方面音乐美学的哲学品格不能被消解,哲学美学思辨以及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本学科的重要特点,不能用文化取代美学,音乐美学也不能没有边界,边界清晰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音乐美学也不能高高在上,束之高阁或囿于一隅,自说自话,不接地气,音乐美学除了纯粹理论探讨也应投向音乐实践,是否应将音乐美学理论延伸到广阔深入的应用领域,与作品、音响、表演、教学、美育、评论、活态等结合,尤其将中国的民间音乐、当代音乐纳入研究视域。如张前教授、罗小平教授、周海宏教授、蒋存梅教授、杨易禾教授等学者的音乐表演美学、音乐心理学研究等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都是很好的介入实践的尝试与探索。一方面,学科原理需要继续讨论,如学科边界、哲学基础、研究对象等;另一方面美学史论需要继续开掘拓展,虽然目前已经凸显出如前所说的前沿动向,但仍需继续从纵横方面开拓,如生活史、政治史、器物史、制度史等角度拓展,这些能成为史论研究的增长点。
3.学科创新也需传统资源和西学资源双向吸收、双向输送。众所周知的是,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丰厚,我们可以对其挖掘并进行现代转化,从对经典的阐释做起,建构学科理论。同时音乐美学也需要与西方对话,与世界对话,广泛学习吸纳西方音乐美学精髓,一方面译进来,一方面译出去,互相译介,译进来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如杨燕迪教授团队翻译了不少相关著述,译出去方面我们需要努力加强,有学者统计我们的音乐美学学科国外影响力较弱,这方面周勤如教授主持的《音乐中国》是一个很好的译介平台。除此以外,在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音乐美学学科对其他学科如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等的吸纳也必不可少。
4.能否建构自身的学科范式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科特殊性决定了音乐美学学科的“未完成”状态,在此基础上,如何从中西方美学的历史和当代演进中吸纳建构,明确自身学科问题域、研究课题和哲学基础是音乐美学学人的重要任务。中国音乐美学应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语境,从中国传统哲学资源中凝练音乐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学科自身具有典型意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包括和谐、神韵、意象、天人合一、尽善尽美、情理合一等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范畴群和命题,在古今中外视域融合方面进行当代阐释,做到融西入中、援古入今,进而建立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话语体系,形成独立的学科品格,使音乐美学“中国化”,也为世界音乐美学学科贡献中国智慧。当然,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时代和学术的发展甚至可以再提出新的概念、范畴与命题,研究方法也绝非限定的如哲学的、社会学、心理学的,总之是既有一定边界又是开放的系统。
结 语
回顾与总结近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凝练其前沿动态,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近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出现了不少成果,在古代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佛教美学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在多元化的成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这些新动向成为音乐美学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未来的音乐美学学科发展还需关注音乐实践、保持学科品格、深入断代与专题研究、加强文献史料梳理,加强中外双向互动交流,并需要我们切实进行扎实的自身学科基础理论建设,以推动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繁荣发展。
——
①对此,王次炤教授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概览》一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学科发展有较为全面详细的梳理,载《人民音乐》2021年第2期。
②2013年之前的成果其他学者已有相关综述,可参考杨和平《感性的体验理性的表达——新中国音乐美学研究60年》,《黄钟》2011年第4期;张莹莹《2000年—2012年音乐美学研究述评——以论文数据为研究依据》,《人民音乐》2013年第1期等相关论文。
③按照学会工作安排,2021年下半年将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第12届全国音乐美学年会,议题已经在中国音乐学网公布,见中国音乐学网:https://musicology.cn/news/news_9876.html,后因疫情推迟。
④当然,除了音乐美学年会和专题笔会之外,还有一些会议如青年论坛、博士论坛、专题论坛、暑期工作坊等涉及音乐美学问题,此处不一一列举。第二届全国音乐美学议题:音乐的阶级性,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音乐形象问题等等;第三届音乐美学会议议题: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等;第四届音乐美学议题:音乐美学的对象与方法、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等;第五届音乐美学议题:音乐的存在方式等等。
⑤罗艺峰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招收中国音乐思想史专业的博士生,目前已有五位博士完成毕业论文。在西安音乐学院招收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硕士生。发表论文《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家的知识结构》(《交响》2006年第4期);《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中国音乐思想与古代的音乐占候术》(《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从〈韶舞九成乐补〉的数理运演看古代音乐思想的范式特征》(《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从美学史到思想史:寻找学术“铸式”的转型与转向》(《交响》2011年第3期);《思想史、〈中庸〉与音乐美学的新进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年第1期)等等。
⑥韩锺恩教授出版多本著作、文集如《临响乐品》《声音经验的先验表述》等,并开展教学工作坊,团队发表有多篇论文。
⑦参考2021年5月10日罗艺峰教授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中国音乐美学:现状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