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三维审视

2022-05-09陈俊珂陈凡凡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动资源学校

陈俊珂 陈凡凡

摘      要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助于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形成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应然目标;有利于中小学课程发展的各种校内外资源都可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教师提高自身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因素,创造性地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家校合作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多方协同努力,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关 键 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  课程资源开发  校本课程  育人目标

引用格式 陈俊珂,陈凡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三维审视[J].教学与管理,2022(12):1-5.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强调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应然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助于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1.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学习课程的主体,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应成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追求的首要目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效最终要从学生身上呈现出来,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要以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适应学生经验和实际生活需要的课程[1],这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遵守的最大原则。通过调整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使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发展特征相适应,课程开发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以学生为本。在开发内容上,应与学生生活贴近,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与现有学习水平,以便确定所开发的课程资源能使学生有效参与其中,还应选择对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有所帮助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形式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尽可能尊重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去试验自己的想法,不能由学校或者老师“独揽大权”。注重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形式的多样性,不局限于教室和教材,同时也要考虑劳动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2.形成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我国地域文化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类型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具地方特色的教学形式。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内容要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地区现有的资源作为依托,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形成区域特色校本课程,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以湘西民间土陶艺术为例,有学者探究将土陶艺术引进课堂,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湘西土陶艺术文化底蕴深厚,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陶艺课程能够就地取材,因势利导,把湘西的民间文化创造性地融入课堂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学生全程观看和参与陶艺的制作,不仅能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体验创作与劳动的快乐[2]。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尚德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大部分学生家都有农具和田地,学校利用城乡接合部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种植、管理和收获农作物。学校还以传统节气为线索,将古诗词编写进校本课程,利用古诗词来调动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学校开设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与当地农作物结合起来设计教学内容,把古诗词、地域资源和劳动教育三者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与实践融合,知行合一[3]。

3.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不是在课堂上讲劳动,而是“做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把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教学具体情境以及具体实践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此相适应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将课程理解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生态系统,教师是课程中的主要設计者,可以在执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学生则对于什么样的学习和经验是有价值的,如何才能完成这种学习和经验有提出疑问和要求做出回答的权力[4]。根据这一思想,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情境的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体验过程,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规划、设计、删改等,突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深入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劳动实践活动。

4.实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再利用率。共享即共同分享、共同享用或共同使用,共享强调付出与收获对等,应该是责任和义务的平衡[5]。课程资源共享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

(1)教师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彼此观摩学习,使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教师资源可以从一所学校流动到另一所学校,从而弥补当地劳动教育教师资源的不足。劳动教育教师资源的共享可以促使部分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向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学习,助力劳动教育兼职教师逐步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同时城市和乡村劳动教育教师资源共享,能够让城市劳动教育教师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村教师学习,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理论学习,也需要具备实践经验。要实现优质师资的区域共享,可以通过建立区域课程教师库,教师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聘用;建立授课教师激励机制[6],将教师授课学时与评优、评先、绩效、职称评聘等教师切身利益挂钩。这对于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薄弱校、小规模学校而言尤为重要,可以解决学校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场地资源共享。场地资源共享是指通过对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能够开发成周边学校共同的劳动学习场所,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利用场地资源来满足日常的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要求。但是在很多市区学校由于场地不足无法进行日常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够实现校际间或校企间的场地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发成功的学校可以开放本校的实践基地作为其他学校的参考,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应该注重開发方式的多样性,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联合开发这样的场地作为共同的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学校之间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使场地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还能促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推广。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可开发的资源

课程资源主要是从服务于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角度来定义与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的。因此,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校为本,有利于学校课程发展的各种校内外资源都可以成为学校课程资源[7]。

1.校内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1)学科教材中的资源。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持续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教材是学科专家依据教育目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发展水平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材料,汇集了该学科学者们的智慧结晶,是各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教材资源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最基础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还包括除劳动教育教材外的其他学科教材。各学科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新编写的统编教材充分体现了对各阶段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要求,不同学科的教材特点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劳动意识,如《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初步体会劳动的乐趣;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初步养成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等劳动品质,如八年级《建设美好祖国》这一课正文中提到国家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和努力,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重与学习。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劳动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根据任教学科和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

(2)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是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能够有效地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先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逻辑,能够系统科学地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将科学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以及正确的劳动态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活动中[8]。然后通过解释说明、实践操作、反省交流、榜样激励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懂得所有劳动者地位平等、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教师自身是否学习相关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劳动教学知识与技能、具备劳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劳动教育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和实施劳动活动的能力等都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实施的质量、效果以及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9]。

(3)家庭作业中的资源。为了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家庭作业就可作为一项可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不仅布置课程作业,还要布置家务作业,将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之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也能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也使我们对家庭作业进行重新审视,让洗衣打扫卫生逐渐成为家庭作业的一部分。当前许多中小学生不会洗衣服,甚至出现了住校大学生把衣物攒起来打包回家洗的现象,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育阶段劳动实践不足、缺乏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等问题。布置劳动家庭作业则是把家庭作业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着手点,强调家庭作业与学生的日常劳动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布置回家自己洗袜子、整理衣物等形式的作业;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可以布置参与买菜、做饭等家庭劳动。对于学生而言,自己亲手播种而获得的鲜花,比直接得来的一束花要快乐得多。让学生亲自去发现知识,在劳动中去理解知识,还能从劳动中发现新的知识,体验劳动的快乐。

2.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开发中则更多地起到辅助和补充作用[10]。

(1)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孩子有关劳动的认识也起源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思想和言行,生活经验以及良好劳动家风对子女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行为的塑造至关重要。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内容丰富,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学生能进行的家务劳动也不同。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清洗自己的衣物、择菜或者淘米等简单的家务事;对于中学生来说,则要会难度高一些的家务劳动,比如会做饭等,能够自理日常生活。而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要懂得农忙时参与庄稼的收割,城市的孩子要求会扫地、刷碗、倒垃圾等。农事和家务事是家庭资源中最能有效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手段。这些简单的家务活动是儿童展示内在自我最本真、最纯粹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对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能够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2)社会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社会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社会资源是学校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实践资源。社会场地资源则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学校可以与地方教育局合作,取得相应的支持,根据地区特色,将社会闲置的土地资源加以利用,开辟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社会场地资源转化为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如有的学校就根据地区特色,依托社会研学基地开发劳动教育研学课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学生实地感知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研发、农民培训的乐趣[11]。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也是劳动教育课程可开发的内容之一。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些资源可以开发成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农业教育、劳动教育等不同的主题实践课程;还有社会上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能工巧匠以及一些老艺人等丰富的人力资源,他们都拥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都是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资源。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为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1.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基本上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任,这类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知识了解不多,对劳动教育所持的观念、相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不够专业,并且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也不稳定。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现有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通过对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可以提高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让教师保持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积极探究的心态。在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中,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讲座,给教师讲解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学校与学校间也应该加强联系与交流,共同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活动,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研讨与交流活动,对于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成功的学校可以派教师去考察和学习,让教师在实践中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吸收新思想,学习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

2.教师提高自身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重要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也是决定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教师不仅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教师自身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的学习。教师要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的劳动教育实践经验能够作出理论解释,并在开发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改进做准备。教师不仅是理论的学习者,也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的构建者,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需要理论指导作为支撑。另一方面,教师与劳动教育课程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够使教师与劳动教育专家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分享劳动教育资源、实践智慧、劳动教育课程评估等,使教师逐渐培养关注并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意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提高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3.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元素

课堂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和学生发生互动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只是劳动课程的任务,其他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元素,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思想就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途径。传统的学科教学只注重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获得,割裂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的眼光和视野局限在课本,看不到课本外的其他知识。教师是劳动教育教材的开发者之一,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课堂转变为富有实用性的实践性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感知劳动的意义,或者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课,可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有哪些名优物产,带领学生观察地区特产的生产过程,使学生能初步懂得家乡的特产是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得来的,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再比如在历史教材中也出现了隋朝工匠李春等很多劳动者,在了解劳动者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各学科教师都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4.创造性地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目前劳动教育课程或者劳动与技术课程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很单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教学中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时大多偏向书本知识的讲授,内容大多偏理论少实操;在课程形式的选择上,也有学生反映劳动课基本都是教师读书本上的内容,有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做作业或者上自习。由此可见,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还未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存在着形式化现象。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积极取得联系,有效地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并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以教师和学生为参照主体,自主对课程进行规划、组织实施和科学评价的过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以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社会资源是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优质资源。例如社会展览馆、博物馆等设置工作室,每年可以请本地著名的劳动教育专家或者技术能手进行公益讲座,弘扬劳模精神,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学校也可以和本地种植园或养殖园等企业合作,进行参观、考察、体验,让学生了解劳动过程,利用企业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充分挖掘社会劳动教育资源能够促进学校劳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更有效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意明确教师是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扩大教师自主权,给教师充分的自由去大胆创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可给教师过多的限制。

5.家校合作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人生中的两所学校,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的学校。《意见》明确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12]。很多家长虽然知道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導致其对家庭劳动教育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甚至将家务劳动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严重影响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因此,家校合作充分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也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可以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需要家长在家庭内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家长与学校携手合作,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发挥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是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应该主动加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采用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第一,通过开家长会或者家访的方式,印发家庭劳动教育宣传资料,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课程道德宣传和培训活动,使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教育改变,从观念上扭转部分家长不重视劳动教育的思想。第二,学校可以请家长到学校实地参观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既能增强家长和孩子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识,也能使家长学习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第三,学校也可以尝试举办讲座,由家庭劳动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或者研究劳动教育的学者演讲,对家庭劳动教育进行指导,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家校合作。

参考文献

[1] 郑晓梅.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J].教育探索,2003(01):27-29.

[2] 杨梅兰.小学民间土陶艺术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湘西州S小学的个案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3] 陈英超,朱增峰.借助古诗词依托本土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探索——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尚德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9(10):20-22.

[4]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06):7-11.

[5] 程瑛.西北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路径研究——以新疆F市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6] 郭鸿,辛竹叶,杨眉.课程资源区域利用的有效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04):54-56.

[7] 宋振韶.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J].中小学管理,2004(12):9-11.

[8] 王飞.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与培养研究[J].中国教师,2021(04):75-78.

[9] 王飞.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素养结构与提升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2):19-22.

[10]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一)[J].语文建设,2002(09):4-6.

[11] 娄卫润,李胜贵,罗丽红.依托实践基地,打造劳动教育新格局[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0,58(12):46-47.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

ntent_5495977.html.

[作者:陳俊珂(1964-),女,河南清丰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凡凡(1995-),女,河南新蔡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劳动资源学校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热爱劳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