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与渗透

2022-05-09鲁俊龙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课文教材

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原则是助推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前提。寻找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既有助于拓宽语文教学的外延,又有助于劳动教育的落实。

一、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目标与劳动教育培养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有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品质。例如:借助《愚公移山》《吃水不忘挖井人》《悯农》等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定不移,尊重劳动的品质。借助《端午粽》《植物妈妈有办法》《邓小平爷爷植树》《纸的发明》等文章向儿童传递传统农业劳动和科学技能知识。借助口语交际课“做手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将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

其次,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例如:借助《雷锋叔叔》《四季之美》《慈母情深》等文章,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借助习作课《我想对您说》,帮助学生领会劳动与幸福的关系。借助《少年闰土》《东阳童年骆驼队》《清贫》《童年的发现》《竹节人》《三黑和土地》等文章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爱好。

二、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1.潜移默化原则

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将劳动知识、劳动精神、劳动观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可在教《少年闰土》时,利用文章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感知劳动的快乐。

2.適时适度原则

水满自溢,月满自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把握好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尤其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语文教学放在第一位,适时适度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而不能本末倒置,导致将语文课变成劳动课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主题恰如其分地渗透劳动教育知识。例如:在《养花》《千人糕》《乌鸦喝水》等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文主题渗透劳动知识。但在《雨点》《影儿》《咕咚》等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传授劳动知识,因为,课文的主题没有相应的劳动内容,硬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就显得牵强附会。

3.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理论是先导,实践是基础。尤其对于劳动教育来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是一门既传授知识又兼具实践性的科目。教师可以运用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板块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例如,在上口语交际课“身边的小事”时,教师可以运用值日生,清洁工人等话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上习作课《颐和园》时,教师应运用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劳动者的智慧,激发他们尊重劳动,尊重创作的意识。在上综合性学习课《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应结合《千人糕》等课文,激发学生对传统劳动的兴趣。

三、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1.语文悟劳,立足教材内外互补

语文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材料,要想将劳动教育的观念和技能有效地渗透进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钻研教材内容,全面准确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涵,借助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介实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结合。

语文教材是经过对选文的千挑万选最终确定下来的,内容包罗万象,很多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涵。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后,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需采取渗透和渐进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课文文本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俭节约的精神。首先,教师要巧抓趣味内容,促进学生劳动情感的发展。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兴趣成为了他们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巧妙地抓住课文文本当中的趣味性,运用趣味性文本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解答学生对于劳动认识的困惑。例如,在讲解《桂花雨》一课时,教师不应该平铺直叙地讲述课程内容,而应该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到劳动的乐趣以及父母的不易。

其次,教师要巧抓文本字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词句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字词过渡到理解文章。例如,在《上学歌》的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爱劳动,爱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最后,教师要透彻地分析文本人物,用鲜明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劳动精神。例如《父亲的菜园子》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暴雨来临时,父亲丢下碗筷,抓起铁锹,就冲到了暴雨中去……”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父亲的劳动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引导学生去品读这段话当中蕴含的意义。

2.以课育劳,利用阅读拓宽途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让学生变聪明的唯一方法。同时,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劳动类书籍,从阅读中了解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进而体验劳动。首先,教师要举一反三,要聚篇成类。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要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类型进行跨越式的组合。也就是说将相同主题,相同文体的文章聚篇成类。例如,《邓小平爷爷》《吃水不忘挖井人》《记张自忠将军》《小英雄雨来》《冀中的地道战》等内容都是歌颂革命劳动主题文章。在讲到其中一篇时教师可以举一反三,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文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劳,培养劳动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劳动认知。

3.实践促劳,联系校外内外合并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教师在抓第一课堂的同时应紧紧地抓住第二课堂。首先,家校联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在学习完《父亲的菜园子》一课时,教师应该布置一项劳动作业,如和父母一起种一种蔬菜,让学生在与父母的共同劳动中感知劳动的乐趣,加深与亲子之间的感情。其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创造力。例如农村学校可以在自己校内开垦一片土地,师生共同种植蔬菜,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鲁俊龙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

猜你喜欢

劳动课文教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热爱劳动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