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补益正当时

2022-05-09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2年5期
关键词:健脾阳气院长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肺病专科学科带头人。

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擅长内科感染性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病毒性疾病及咳嗽、喘证的诊断及治疗,以及疲劳综合征、失眠、便秘、头痛、长期低热等病证的治疗。

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过去便是炎热的夏季,养护阳气依然是养生保健的主题。初夏时节,天地之间已经多了些不一样的成分,日渐炎热的空气中潜藏着热邪、暑邪,而多雨、潮湿的背后也有湿邪在等待着机会侵入人体。夏季的主令邪气是热邪,因此初夏养生重在提振阳气、防范湿热邪气,通常应该清热去火,但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王成祥院长告诉我们,夏季更注意补益,只有多进补才能祛病强身。

我国民间历来有冬季进补的风俗,因为冬季寒邪当令会侵犯人体,导致阳气虚衰,需要适当进补来抵抗寒邪。但冬季之寒邪极易伤及脏腑,补阳往往难以起效,如果强行进补,甚至还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王院长告诉我们,对患有严重肺部疾病的人而言,冬季往往是疾病的高发期和急性期,如果一味进补,很可能起到反效果,夏季进补才是他们的正确选择。可为什么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等冬季高发的疾病,患者需要在夏季通过进补来治疗呢?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内经》中就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观念——“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现在所说的“冬病夏治”就与这个养生观念有关。

四季交替,阴阳之气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消长,养生必须符合这种转变才能顺天道;我们应该合理而适当地将阳气维护在人体需要的状态,顺应自然,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春夏二季是自然界阳气生长的季节,人之阳气也应与之相应,故春夏使阳气得以生发、宣泄,即是养阳。

“冬病”基本都与寒邪、寒性体质有关,因此冬季的很多疾病均有寒邪的特性,会伤及人体的阳气,造成阳气亏虚。夏季是外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正是加强补益的最好时机,此时做好养阳,事半功倍地养护阳气,则会有更好的效果。除了肺系疾病以外,王院长强调,很多疾病都会造成人体的阳虚,有以下症状的人群可以在夏季适当补阳。

1.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部分心脏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等。

3.部分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如患有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4.部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5.部分耳鼻喉科疾病患者,如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6.部分儿科疾病患者,如患有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7.部分慢性皮肤病患者,如患有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8.部分妇科疾病患者,如患有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9.其他:阳虚型体质或素体阳虚的人群。

上述人群要避免夏季贪凉使得阳气进一步受损,导致疾病加重。如果难以辨别,建议前往正规中医医院,由医生针对各人体质进行辨证后再给出精确的建议。

王院长介绍,长期患有肺系疾病的人群很容易出现肺、脾、肾三脏阳虚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他会在夏季使用御风固本方来给患者进行调理。

【药材】黄芪、白术、防风、人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蛤蚧。

【功效】健脾益气,滋肾养阴。

【方义】黄芪在补气中偏补阳,搭配白术、防风,能治疗肺气虚;茯苓、白术、甘草、人参、半夏、陈皮组成“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子、蛤蚧补肾陽肾阴、纳气。这样组成的方子,肺、脾、肾三脏兼顾,补而不漏。

【专家提醒】此方不适合阳气较盛的人群使用,需要咨询医师辨证论治。

除了内调之外,王院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夏季补阳的外治之法——伏针。伏针就是在三伏天,用针灸进行补阳的治疗理念。因为背部是阳气聚集的地方,所以在三伏天固护阳气的时候,主要从背部取穴。伏针有调气血、舒经络、引邪外出的作用。王院长提醒大家,伏针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完成,自己千万不要模仿使用。

既然伏针不能在家自己操作,那么我们有什么在家就能补阳的方法呢?针对肺虚、脾虚、肾虚,王院长教给大家3个适合自己在家按揉的具有补阳功效的穴位。

1. 补肺——太渊穴

【定位】在手腕掌侧的腕横纹上,靠近桡侧,触摸到桡动脉搏动处,其桡侧凹陷即是此穴。

【取穴】手腕弯曲的腕横纹,靠近大拇指一侧,手指摸下去能感受到脉搏。

【方法】用手指点揉即可,一天按揉3~5分钟,以感到酸胀为宜。

2. 补脾——太白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取穴】取穴时找到足大趾与足掌构成的关节,在关节的后下方,足掌、足背交界线的位置能找到一个凹陷,按之有酸胀感,此处即为太白穴。

【方法】平时在家可以点揉,每次揉3分钟,有酸胀感即可。也可以艾灸这个位置,能帮助补益脾气。

3. 补肾——太溪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内踝的后方,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就是太溪穴。

【取穴】简便取穴法是由内踝尖向跟腱做一根垂线,这根垂线的中点即是太溪穴。

【方法】平时点按至有酸胀感即可,但是不要进行艾灸,可能损伤阴精。

久病的慢性病患者冬季体内的邪气往往都是心肝之邪,在治疗的时候以祛风寒、祛风热为主,如果出现痰热,则要注意祛除痰热。而在夏季,本身外界热邪相对较盛,并夹杂湿邪易困遏脾胃,导致久病之人易出现痰饮和瘀血。为此,王院长推荐了一款适合夏季饮用的化痰方。

【药材】干姜、细辛、五味子、(清)半夏。

【方义】干姜善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细辛可以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五味子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功效;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这些都是温化痰饮的药材,针对痰饮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专家还给大家推荐了不仅适合夏季食用,还能化痰饮的食疗方——三白粥。

【食材】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

【做法】先把薏苡仁泡半个小时,再放入其他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气、养胃除湿,主治暑湿热邪困脾导致的痰饮不化之证。

【方义】山药健脾益气,属于肺脾肾三补的食材;白扁豆健脾養胃,对体倦乏力、大便稀溏者有很好的作用;薏苡仁健脾除湿,且清热解毒、排脓化痰,对于病毒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化脓性疾病都有效。

(编辑    姚宇澄)

猜你喜欢

健脾阳气院长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健脾中成药 应该怎么选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我妈这个人,总想找我说说话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rtesy Expressions
脾虚可用三芽茶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院长的葡萄2
院长的葡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