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留香的“传薪者”
2022-05-09章梓良邵红能
章梓良 邵红能
叶嘉莹(1924.7~),号迦陵,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文学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其代表作品为《迦陵论词丛稿》《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迦陵论诗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灵谿词说》《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叶嘉莹作品集》等。
2015年10月,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2016年3月,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4月,她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名单。同年,她获得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2月,她入选“中国捐赠百杰榜”课题组发布的十年致敬人物。
出生革命年代,用诗词陶冶情操
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其父叶廷元熟读古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其母李玉洁也是一名饱读诗书的教员。她家的祖上是旗人,是能人辈出的叶赫那拉氏一脉,本姓纳兰,在满清灭亡以后,为了避免纷扰和灾祸,就改姓叶。幼时家学为叶嘉莹终生结缘于古典诗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也养成了她早年羞怯、安静而“独善其身”的性格。
叶嘉莹从小生活在传统气息这样浓重的氛围里,接触的都是四书五经,家里的藏书都是诗词歌赋,随便进入哪个家里的哪个屋子都有几本古典书籍,虽然小小年纪的她可能不太懂这些书籍的意思,但她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有很强的记忆力,这些童年背诵的知识,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成倍地回馈给她。1933年,叶嘉莹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35年,11岁的叶嘉莹能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后来,叶嘉莹渐渐习惯了和诗词作伴的日子,她感觉自己打开了另外一扇世界的大门,每读一首诗词,都仿佛是在和古人对话。战乱时期,太多身不由己,七七事变后,在外工作的父亲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后来,随着母亲的去世,叶嘉莹作为长女,感觉到自己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她必须要坚强,带着两个弟弟投奔了伯父家。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1954年,叶嘉莹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1958年,叶嘉莹为《淡江学报》写了《温庭筠词概说》一文,评词态度渐渐由主观转入客观,不过叶嘉莹仍在后来评赏诗词时带有一种心灵与感情的迸发之力量,并作为一种特色保留下来。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赴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她在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
叶嘉莹和赵钟荪
1974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叶嘉莹马上申请回国探亲,终偿夙愿,她写下长达268句的《祖国行》長歌。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叶嘉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叶嘉莹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已是加拿大、美国及我国港台各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掬水月在手,诗词藏心中
刚到海外的时候,叶嘉莹查着英文字典教书,去听西方人讲英文诗的课,听文学理论的课,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因为常在图书馆到半夜,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还交给她一把钥匙,方便她查阅资料。虽然语言受限,但叶嘉莹依然将中国古典诗词讲得生动有趣、细致入微。学生越来越多,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贡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我国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
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迦陵文集》十卷,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了《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2017年6月,叶嘉莹的著作《独陪明月看荷花》在南开大学首发。教书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叶嘉莹在人生的晚年卖掉京津两处房产,又将自己的稿费、版税收入悉数捐出,累计捐赠3568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她为传统文化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叶嘉莹认为,是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使她对诗歌的讲授乐此不疲。
从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70多年来,叶嘉莹奔波各地,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吐丝燃烛,未曾停歇。
叶嘉莹不仅精于传统的诗词学,而且能治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因为时代和条件使然,她的学术成就确实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自从叶嘉莹离开祖国,她就一直怀念北京。怀念北京那古老的城、古老的家。而今,叶嘉莹把自己在海外寄居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一箱一箱地搬回中国。动荡岁月中,她曾把这些笔记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它们现在已由顾随的女儿整理出版多种著述。叶嘉莹认为,这些讲课笔记是“宇宙间最宝贵的东西”。在叶嘉莹近百年的人生里,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祖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有学者评价说:叶嘉莹衔接了传统与现代。叶嘉莹为诗歌教学带来审美体验,数十年笔耕不辍,通过再度诠释,为古诗词接续新的生命。
近年来,叶嘉莹致力于“吟诵”的抢救和推广。吟诵是诗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反复叮嘱后学,一定要从平常读的时候,就把诗歌声调之美读出来。如今,她穷毕生之力播撒下的诗词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岁月和命运从来没有打败她,如今98岁高龄的叶嘉莹依旧活跃在教书育人的前线上,继续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