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作者区域关联性分析
——基于2018—2020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数据

2022-05-08戴鹏杰杨红艳李晓彤杨英伦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江苏

钱 蓉,戴鹏杰,杨红艳,李晓彤,杨英伦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由于历史发展、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我国地区间文化和经济发展存在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经过放大后会投射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期刊布局、人才储备、科研力量、科研产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不均衡性进行跨地区、跨年度深入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人文社科学术发展的宏观布局及区域分布特征,为科研管理及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也有助于我国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学术力量的均衡发展。学术期刊和论文作者是学术生态链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在有限的学术资源配置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对学术期刊与论文作者的区域学术关联性进行分析,是探讨人文社科发展格局、空间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助于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

一、研究现状与方法概述

(一)文献综述

目前,一些学者已注意到了学术期刊的发展结构与布局以及期刊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性,并对期刊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臧莉娟等[2]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的研究涉及期刊地区分布结构,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尽管有所进展,但总体上仍存在全、小、散、弱问题,期刊结构布局不合理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于友伟等[3]关注到我国社科核心期刊在空间分布上的显著差异,并通过空间计量的方法分析学术期刊空间分布状况,并对期刊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杨志辉等[4]通过定量分析方式,考察了学术期刊市场总体发展态势,区域GDP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区域高校的数量,决定区域学术期刊的数量,并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学术期刊市场错配现象越明显;张公一等[5]研究发现,社科期刊地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地大学数量、当地人口数量和当地人口素质的影响,应加大对社科期刊分布较少区域的扶持,使社科期刊在各区域间平衡发展;刘霞等[6]揭示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现状,并从各地区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展开评价;王丽爱[7-8]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CSSCI来源期刊数据进行了测算与分解;吴爱芝[9]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探寻了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高等院校数量、高校专任教师数量、科研支持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期刊地理分布影响较大;王毓珣等[10]以教育学期刊为切入点,认为我国教育学术期刊在省域、区域、主办机构、学科等资源配置上均严重失衡,张楠等[11]也得到了相似结果。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到在论文发表、学术生产、科学合作以及人才流动等方面也存在地域倾向,对相关学术空间布局进行了理论探讨。例如:在科研人员分布方面,薛琪薪[12]通过搜集并整理出的全国100所社会学专业本科高校科研队伍人员数据库,发现东中西部的科研队伍在人员数量、年龄性别结构、地理分布上均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化特征;在论文发表方面,张立菊[13]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对学术期刊收录论文的区域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形成关于该学科的区域学术活跃度与区域学术影响力的相关结论;回玉辉等[14]研究了我国“211”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总量、被引频次、典型学科领域的发表量以及各地区发表分布情况,并制作专题地图,展示了我国知识产出的宏观布局及区域分布特征;在学术生产方面,吕国光[1]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的视角,对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生产力布局进行研究,揭示了各省区市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科学合作方面,苏金燕[15]以经济学期刊论文为例,通过计量分析,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作的地域倾向性进行研究和验证,发现科研生产力和地理距离是影响我国科学合作的重要因素;在人才布局和流动方面,张波等[16]以高端人才占有率和高端人才密度为核心指标,对高端人才在中国各省的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柳瑛等[17]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例,对中国高端人才布局与流动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中国高端人才的“中心—外围”式布局是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梯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针对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的人才困局提出针对性建议。

笔者认为,在众多研究成果中鲜有将学术期刊和论文作者之间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的文章。相关文献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区域学术期刊数量与所在地高校数量、人口与GDP等变量进行定量分析,证明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能反映学术期刊与不同区域作者、学者的互动关系。作者是学术成果的生产者,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的平台,作者对期刊的选择,除了受期刊的学科定位、业界口碑、刊物级别等因素影响外,是否有区域的偏好或限制呢?在大部分期刊努力开放办刊,向外拓宽优质稿件来源的同时,仍有一些期刊发表论文呈现出稿源本地化和主办单位自稿率较高现象,在期刊用稿和作者投稿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受区域因素的影响?优秀学术期刊的开放度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缺乏区域和资源优势的期刊,能否打破“马太效应”之下的发展差距?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为此,本文以区域学术关联为视角,从期刊出版地、作者机构所在地两个维度出发,依托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的数据进行规律验证与挖掘,探究在发表论文时期刊和作者双方自由选择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区域学术关联规律,总结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学术关联特征和学术资源配置的空间格局。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1)着力研究期刊出版地与作者机构所在地的互动效果与互动关系。以可量化的方式观察期刊开放办刊的实际效果,以及学者投稿的地域倾向性,反映出不同区域的学术流动规律,为期刊提升、学术评价、科研管理提供新视角;(2)应用于具体学科,反映出相应期刊与作者的区域分布与流动特点,分析不同区域的学科研究成果流入流出规律;(3)提出期刊本地稿源率与作者本地投稿率等概念,刻画出不同区域的期刊办刊特点与当地作者的学术投稿地域倾向性,为本区域的期刊发展方向与优秀稿源引导提供切实的衡量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以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的二次文献为数据基础,覆盖中国人文社科各一级学科,旨在呈现期刊出版地与作者机构所在地关联关系的全域性图画,期待通过对不同地区期刊和作者的关联度评估,为期刊布局、学术发展、科研管理、学术评价等提供参考。

(二)数据样本及特征

本文选取复印报刊资料的95种学术专刊,以2018—2020年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为分析样本。样本共计34 009篇论文,覆盖人文社科一级学科21个,共涉及第一作者17 123位,涉及期刊1 740种。

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论文数据有三方面特征:一是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是各学科编辑和专家自每年正式发表的近40万篇论文中精选出不足5%的论文,基本代表了该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论文的较高水平。二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以学术成果为评价指向、以同行评议为主导方法、以对成果的价值判断为依据,将精选出的人文社科优质论文按学科门类进行专题化编辑出版。在二次出版、同行评议和评价排名过程中,将每篇转载论文的期刊、作者和作者机构等信息都逐一进行了核实和规范化整理,数据信息较为全面和准确。使用转载论文中原发报刊所在地和作者机构所在地信息,可对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区域学术关联情况开展研究。若论文有多位作者,本文的研究仅选取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分析。三是复印报刊资料的论文转载量,可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阶段性的区域学术关联动态和趋势有较为及时和客观反映,对相关学术研究和政策规划有所助益。

(三)研究指标定义说明

以省级行政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下统一简称“地区”)作为区域学术关联研究的基础划分标准,分别将期刊出版地、学者机构所在地归入其所属地区。出版地在北京的期刊,根据期刊主办单位的性质与作者所在机构的性质,划分为中央地区与北京地区(市属)两类,分别统计分析。样本不涉及国外出版期刊,国外作者的情况未统计;由于我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的期刊收录与论文收录均较少,故本文不进行分析。

本研究通过如下视角和指标对学术期刊和作者区域学术关联性进行研究。

1.同一地区期刊和作者转载量

在同一地区内,期刊与作者的论文被转载数量分别反映出该地区的优秀期刊实力与优秀作者实力。如果二者转载量相近,代表该地区期刊和学术研究实力较为平衡;如果前者明显大于后者,代表该地区学术研究实力较弱而办刊能力较强;反之则代表该地区办刊能力较弱而学术研究实力较强。

2.期刊/作者转载论文覆盖地区数量

这一指标反映出某地区的期刊/作者的区域关联广度,覆盖地区越多,表示区域关联范围越广,反之则表示区域关联分布的集中度较高。

某地区期刊转载论文覆盖地区数量=该地区期刊转载论文来源作者地区的数量;

某地区作者转载论文覆盖地区数量=该地区作者转载论文发表期刊所在出版地的数量。

3.期刊本地稿源率和作者本地投稿率

这两个指标是对某地区优秀学术期刊或优秀作者本地化程度的描述。本地化程度越高表示与异地的关联越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还能说明本地期刊和作者之间的关联程度。

期刊稿源本地率=期刊所在地区的作者转载论文数量/ 该地区期刊转载论文总量;

作者本地投稿率=该地区作者在当地期刊转载的论文数量/该地区作者转载论文总数量。

4.不同地区期刊依赖度和作者贡献度

将地区A对地区B的学术依赖度定义为,在地区A出版的期刊被转载的论文中,由地区B的作者撰写的论文占地区A中期刊被转载论文总数的比重。且地区A期刊对地区B作者的依赖度即为地区B作者对地区A期刊的贡献度。前者描述了某地区期刊对其他地区优质转载论文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可反映出该地区期刊对其他地区作者的吸引力;后者描述了某地区的优秀转载论文作者对其他地区期刊的贡献程度,同时也能反映出该地区学术研究成果对其他地区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力。两个地区间的学术依赖度与贡献度共同反映区域间期刊和作者的关联程度。

地区A对地区B的依赖度=地区B对地区A的贡献度=地区B的作者撰写的转载论文在地区A的期刊发表的数量/地区A中所有期刊转载论文总量。

二、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与作者区域关联性整体分析

(一)大部分地区期刊发展和作者实力不平衡

如图1所示,用对数坐标进行显示,以斜线为分界,可分为三个阵营,斜线上方的地区作者实力较强,斜线下方的地区期刊实力较强,与斜线接近的地区两者发展较为平衡。多数地区呈现出与斜线非常接近甚至重合的现象,即表明两者高度的相近性。例如安徽、贵州、湖南、山东、上海、四川、云南地区,期刊和作者的转载量差距在10%以内。位于斜线下方的地区,期刊转载量明显多于作者转载量,数量差距超50%的区域有黑龙江、广西、甘肃、吉林、江西、山西,其中黑龙江省最为突出,期刊转载量约为作者转载量的3倍左右,而中央地区期刊转载量明显多于作者转载量30%以上,呈现出广泛吸收异地优秀学术成果的现象。部分地区位于斜线上方,即期刊转载量明显少于作者转载量,例如浙江、福建、江苏、辽宁、陕西、天津等地区,其中差异最大者为浙江省,其作者的转载量约为期刊的2倍。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属期刊转载量高出该地作者转载量约三成,期刊实力明显强于作者实力,而上海则呈现期刊与作者转载量基本平衡的特征。

图1 各地区期刊和作者转载实力对比

(二)优秀期刊的作者群普遍呈现较强的区域分散性

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涉及的期刊,其作者群覆盖的地区较为广泛。如表1所示,除西藏、海南、青海三个地区因期刊转载量不足40篇,导致作者来源地区较少以外,其他地区期刊的作者来源地区均非常广泛。有21个地区的被转载期刊作者来源地区达到或超过30个,只有7个地区的作者来源地区少于25个。这显示出各地期刊普遍较为广泛地关注多个地区的优秀稿件。从异地作者贡献度来看,只有西藏、中央、上海、江苏、四川5地的贡献度不超过70%,其余26个地区均在70%以上,且有21个地区的异地作者贡献度超过80%,再次说明优秀期刊的作者群在区域上的分散性。

表1 各地区期刊转载论文作者来源地区情况

(三)少数地区作者的优秀论文辐射绝大多数地区期刊

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作者呈现非常强的区域集中度。位居前五位的区域作者转载论文总量达到了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总量的59.88%,分别是中央、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地区。这些地区的作者产出了大量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的优秀论文,对多个地区的学术期刊产生了较强的区域辐射效应。其中前三个地区几乎能够辐射全国期刊,后两个地区着重辐射周边地区期刊。若地区A作者对地区B期刊的贡献度超过5%,称A为B的高贡献地区,中央是所有地区的高贡献地区,且除浙江外贡献度均超过15%,上海对除宁夏、海南、西藏外的31个地区都是高贡献地区,江苏是27个地区的高贡献地区。此外,湖北对11个地区形成高贡献,除本省外,集中在广西、山西、重庆、云南、贵州、湖南等华中和西南地区;广东对10个地区形成高贡献,除本省外,集中在海南、广西、贵州、四川、江西等华南和西南地区。

各地区期刊的转载论文作者,也主要集中在少数作者来源地区。将各地区期刊对作者依赖度最高的地区进行降序排列得到图2。除山西省外(49.86%),所有地区的前5个依赖度最高地区的依赖度之和都超过50%,平均值为65.02%,表明对所有地区而言,前5个依赖度最高的地区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转载论文。

图2 各地区5个依赖度最高地区的依赖度之和

(四)期刊转载作者本地率与当地优秀作者实力高度正相关

我们将各地区期刊本地稿源率与作者本地投稿率,绘入图3。

图3 各地区期刊本地稿源率与作者本地投稿率对比

除中央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出了强烈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期刊转载论文的本地稿源率与作者本地期刊投稿率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73 2,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这表示某地区的学术研究实力(优秀作者的实力)越强,该地区期刊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的本地作者比例也越高。

可以认为,提升期刊学术水平的前提,是持续刊发符合期刊定位的优秀稿件。某地区的期刊优秀稿件是否主要来自本地,重要因素之一是本地作者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越是优秀作者的聚集地区,该地区期刊对本地作者稿件的依赖度也越高,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低;反之亦然。

三、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与作者区域关联性学科举例分析

(一)经济学

复印报刊资料2018—2020年转载的经济学论文共5 479篇,占总转载量的16.11%。这些论文共涉及期刊出版地30个地区,除内蒙古与西藏地区外均有覆盖,而作者来源地区涉及除内蒙古、西藏与青海以外共29个地区。

1.超半数地区经济学作者与期刊转载实力差异大

图4中折线表示各地区经济学期刊转载量与作者转载量,柱形代表各地区作者转载量与期刊转载量的差异,方框内的柱形表示两个转载量差在正负20篇之内,可以认为这13个地区的经济学作者实力与期刊实力基本平衡,包括四川、海南、安徽、甘肃、山西、河北等;方框左侧是作者转载量明显高于期刊转载量的地区,显示出这11个地区的经济学作者实力强于期刊实力,本地经济学优秀稿件资源相对期刊来讲较为充沛,包括江苏、天津、浙江、湖北、上海等,两者之差最大者(江苏和天津)达到118篇;方框右侧是作者转载量明显低于期刊转载量的地区,这8个地区的经济学期刊实力强于作者实力,包括中央、吉林、河南、江西、北京、黑龙江、重庆和广西。其中中央的数量差最大,达到535篇,显示出中央地区的经济学期刊对全国各地区的优秀经济学论文均有较强的吸引力。

图4 经济学期刊和作者转载实力对比

2.经济学期刊的作者来源地区较广但集中度高

各地区经济学期刊转载论文的作者来源地区普遍较为广泛,除少数地区因为期刊转载论文数量太少(例如青海、新疆、海南等)造成覆盖作者地区少外,多数地区的作者来源地区均多于15个,上海、广东、湖北等转载论文数量较多的地区,转载论文来源地区超过26个。同时,经济学期刊被转载论文集中于少数作者来源地区。将各地区期刊依赖度最高的5个作者来源地区的依赖度进行加和,5地依赖度总和均超过2/3。例如,黑龙江地区经济学期刊有79.63%的转载论文作者来自中央、本地、吉林、江西、辽宁5地,浙江地区经济学期刊有78.16%的转载论文作者来自本地、中央、江苏、上海、陕西5地区。

3.经济学作者集中于中央、上海、江苏等地区且辐射多地期刊

经济学转载论文同样呈现出了转载作者集中的现象,中央、上海、江苏、广东、湖北5地区作者对其他地区的期刊转载有着重要贡献。其中,中央地区作者对除宁夏外所有地区的期刊,贡献度都超过15%,上海作者对15个地区期刊的贡献度都超过5%,而江苏、广东、湖北作者则对华东与华南、华中区域的期刊有明显的辐射效应,对11个地区期刊的贡献度均超过5%。此外,陕西、四川的作者在西北、西南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效应,贡献度超过5%的地区分别为8个、7个。在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作者贡献最大,3个机构作者被转载经济学论文共占陕西作者转载总量的67.86%,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共被转载经济学论文35篇,共覆盖了14个地区的期刊。在四川,西南财经大学与四川大学作者的经济学转载量遥遥领先,分别被转载104篇、46篇,共占四川转载总量的80.65%。

(二)哲学

复印报刊资料2018—2020年转载哲学论文共2 864篇,占总转载量的8.42%。这些论文共涉及期刊出版地30个地区,除海南与西藏外其他地区均有覆盖,作者来源地区涉及除海南、西藏与新疆外的其他29个地区。

1.2/3地区哲学作者与期刊转载实力不对等

与经济学状况类似,哲学转载作者与期刊实力同样较不平衡。如果某地区哲学期刊转载论文数量与作者转载论文数量之差处于正负10篇以内,可以认为该地区哲学作者和期刊发展较为均衡,这样的地区共有10个,包括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四川、天津、西藏、青海、贵州和山西。如果某地区哲学作者转载论文数量远大于期刊转载量,表明该地区的哲学作者实力强于哲学期刊,这样的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湖北、江苏、陕西、福建、北京、广东、江西、重庆共10个,数量差最大者上海达到108篇;如果某地区哲学期刊转载量多于作者转载量,则表示该地区哲学期刊实力强于作者实力,这样的地区包括中央、山东、黑龙江、河南、河北、吉林、安徽、湖南、云南、辽宁、广西共11个,其中中央地区的数量差最大,为290篇,山东和黑龙江次之,均超过30篇。

2.哲学转载期刊转载集中于中央、上海等6地但作者来源地广

哲学学科的转载论文中,期刊出版地集中度非常高,中央、上海、山东、广东、江苏、湖北的期刊转载量排名前六,各地区转载均超过百篇,合计1 926篇,占哲学总转载量的67.25%。

中央地区期刊转载的哲学论文来自30个作者所在地区,上海、山东、广东来自25个地区,湖北、江苏来自24个地区,此六个地区期刊的哲学论文转载量较大,覆盖作者地区广泛。共有8个省级地区(多为西北地区)虽然转载量不大,但作者来源地区也很广,例如江西地区期刊总转载16篇论哲学论文,来自11个作者所在地区,青海地区期刊总转载4篇,分别来自4个不同地区。

3.除中央、上海、江苏等地区外,山东与陕西地区作者对外贡献较大

中央地区作者哲学论文占复印报刊资料哲学论文转载总量的26.15%,是其余30个地区的高贡献地区,而上海、江苏、湖北分别是25、14、14个地区的高贡献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山东与陕西作者在哲学学科的对外贡献度较高,是10个地区的高贡献地区,分别有149篇与88篇的论文转载,位列各地区第6、9名,但两个地区的辐射范围有比较大的差异。山东地区作者更倾向在临近地区或东北地区发文,例如河北、吉林、辽宁、内蒙古地区,而陕西省则比较分散,除了西北区域的宁夏、新疆,还包括黑龙江、河南、河北、广西、贵州等地区。

四、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与作者区域关联性地区举例分析

(一)江苏

在2018—2020年间,江苏省期刊被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共计1 657篇,位列各地区期刊转载量第四位,排在中央、上海、湖北之后;江苏作者在此期间共被转载论文2 576篇,位列各作者来源地区第三位,排在中央、上海之后。可以说,江苏是典型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期刊和作者“双高地区”。

1.江苏本地作者转载量远高于期刊转载量且集中度高

江苏地区的转载论文作者集中度非常高,前四个机构转载论文均超百篇,合计转载1 438篇,占江苏地区作者转载总量的55.82%,四个机构分别为南京大学(776篇)、南京师范大学(319篇)、苏州大学(179篇)、东南大学(164篇)。

同时,江苏作者转载量高出本地期刊转载量50%以上,差额达到919篇,因此如图5所示,在多数学科中,江苏本地作者转载量都明显高于本地期刊转载量。其中:教育学差额最大,为130篇;法学位居第二,为115篇;应用经济学以95篇排列第三。在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学科中,江苏作者转载篇数达到99篇,但本地期刊只转载了22篇,绝大多数作者的转载论文发表在外地期刊上;在新闻传播学学科中,两者转载篇数分别为91篇与31篇;在法学学科中两者转载篇数分别为200篇与85篇。相似的学科还有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总体上,江苏作者对异地期刊的贡献度较高,同时,江苏期刊对异地作者的依赖度也较高。

图5 江苏作者和期刊转载实力对比

在少数学科中,江苏作者转载量与本地期刊转载量较为接近,例如:社会学中两者分别为122篇与116篇;中国语言文学中两者分别为193篇与159篇;农林经济管理中两者分别为43篇与37篇。显示出江苏在这几个学科中学术研究与期刊发展的协同度较高。

2.江苏本地各学科作者与期刊实力呈现多样化分布

在不同学科中,江苏期刊与作者的转载实力对比呈现出不同状态。将江苏期刊本地稿源率与江苏作者本地投稿率绘制成图6。如图6所示,江苏地区多数学科位于对角线下方,主要原因是江苏作者转载量远大于期刊转载量,同时,江苏期刊本地稿源率也高于作者本地投稿率。

除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外,江苏地区其他学科基本呈现向对角线靠拢的态势,表示期刊与作者的协调发展性较好。我们以教育学、艺术学、图情档三个学科的数据来说明“开放”“封闭”“疏离”三种不同的本地期刊与本地作者的互动关系。

教育学期刊转载量与作者转载量在江苏地区转载总量中均排位第一。在图6中,教育学位于对角线的右下方、靠近中部,该学科的期刊本地稿源率与本地作者投稿率均处于中等水平。江苏期刊转载教育学论文262篇,其中本地作者论文90篇,本地稿源率为34.35%,其余的转载论文来自26个地区。江苏本地作者转载论文共392篇,发表于本地期刊的论文占比22.96%,其余转载论文分别发表于22个地区的期刊。江苏的教育学期刊与作者实现了良性的“请进来、走出去”策略,相得益彰,呈现出“开放共荣”的状态。

艺术学处于图6的右上位置,江苏艺术学期刊与本地作者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本地“封闭”特征。艺术学期刊转载论文在江苏期刊转载总量中居第4,但本地稿源率和本地作者投稿率为各学科之最,达到45.71%和36.99%。此外,江苏期刊还收录了其他17个地区作者的艺术学论文,本地作者的艺术学论文也在其他19个地区发表。这种状况与江苏地区艺术学期刊和作者实力均较高有关,但同时也要注意期刊与作者的本地率“双高”,长远来看易导致“近亲”现象的滋生。

图6 江苏作者与期刊本地率示意

图情档案学科处于图6的左下位置,江苏期刊与作者转载实力的关系则刚好相反,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现象。本地期刊在图情档案学科中转载22篇,只有4篇来自本地作者,本地率只有18.18%,而本地作者在图情档案学科中转载99篇,本地投稿率只有4.04%。本地期刊的其余转载论文来自9个作者地区,覆盖度较低;本地作者的其余论文则发表于中央、甘肃、吉林等16个地区的期刊。这种本地优秀期刊与本地优秀作者相互关注度过低的状况,说明二者缺乏良好互动,江苏期刊未能给本地图情档案学科研究搭建一个良好的传播交流平台。

(二)甘肃

2018—2020年间,甘肃期刊转载论文达到430篇,在各地区中排名第18位,在西北区域仅次于陕西,在此期间甘肃作者转载论文为278篇,约为陕西作者转载量1/3左右,在各地区中排名第21名。甘肃是期刊和作者在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论文数量略低于平均水平地区的典型代表。

1.甘肃本地期刊强势领先于本地作者实力

甘肃期刊转载量高出本地作者转载量约54.67%,本地期刊转载实力显著高于本地作者。甘肃的优秀期刊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图情档案、法学与社会学4个学科。在这些学科中,本地期刊转载量远超本地作者转载量,其中图情档案约超出9倍、法学约超出7倍、教育学与社会学约超出2倍,可见优秀期刊与优秀作者实力悬殊。部分学科两者数量基本平衡,如民族学、应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其差距均在5篇以内;仅在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3个学科中,本地作者转载量略多于本地期刊的转载量。

2.甘肃本地各学科作者与期刊的关联特征不一

将甘肃地区转载论文各学科的作者本地投稿率与期刊本地稿源率汇制成图7。与江苏地区不同,图7中甘肃地区各学科分布较为分散,四个现象均有且左上的第二象限学科最多,这与甘肃地区期刊转载量强势领先与本地作者转载量有关。甘肃地区各学科呈现 “封闭”“疏离”“失衡”三种不同的本地期刊与本地作者的关联特征。

图7 甘肃作者与期刊本地率示意

历史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学科位于图7的第一象限,期刊本地稿源率和作者本地投稿率均较高,代表甘肃期刊与本地作者优秀稿件互相依赖度高,是本地资源“封闭”的表现。例如,甘肃期刊共转载历史学论文35篇,其中本地稿源占34.29%,其余转载论文来自其他11个地区;本地作者共转载历史学论文27篇,发表于本地期刊的占44.44%,其余转载论文仅发表于8个其他地区,覆盖度较窄。可见,加强异地交流有利于提升甘肃地区历史学期刊和研究的整体实力。

哲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3个学科位于图7的第三象限,期刊本地稿源率和作者本地投稿率均较低,代表本地期刊与本地作者交互度较低,是本地资源“疏离”的表现。以哲学为例,甘肃期刊共转载24篇,而本地作者共转载22篇,数据非常接近,但本地作者发表于本地期刊的仅2篇,表明本地期刊和作者互相关注度不足,这也是造成甘肃地区哲学学科期刊和作者实力在各地中较为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法学、图情档案等5个学科位于图7的第二象限,期刊本地稿源率很低,但作者本地投稿率很高,代表甘肃优质期刊资源远大于本地优质作者资源。法学学科期刊本地稿源率8.33%、本地作者投稿率57.14%,因而本地期刊需要更多的外地稿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位于图7的第四象限,情况截然相反,因而本地作者需寻找更多的外地期刊投稿。这种本地期刊和本地作者之间的“失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为两者互促式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基本结论与启示

(一)基本结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关联呈现三大特征。

第一,总体上,人文社科优秀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性[18]。优秀作者的“马太效应”更强,更趋向于集中在少数地区,而优秀期刊虽然明显聚集于东部区域,但分散程度相对略高。这种特征形成的原因是,首先是科研机构(特别是高校)的区域布局本身较不均衡,而科研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了科研人才的定向流动,两者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优秀作者的富集程度。期刊的区域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与影响,流动性较弱,富集效应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优秀期刊的整体办刊开放度较好,各区域优秀期刊的作者群普遍覆盖较多地区,呈现分散性;期刊作者本地率与当地研究实力正相关。但不同地区也有明显差异,部分区域的优秀期刊本地稿件比例与平均比例相距较大,应该拓展稿件来源区域,从全国范围搜索更多优秀成果。

第三,各区域的优秀期刊与优秀作者的关联特征差异较大,在不同学科呈现出“封闭”“疏离”“失衡”等多种状态。部分特征将对区域的学科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当深入分析与研究关联特征状态的生成原因,从而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关政策促进快速发展。

(二)主要启示

第一,应进一步推动学术资源共享,促进学术的区域均衡发展。优秀期刊是学术的重要载体,优秀作者是学术的发展源泉,二者的均衡发展将有利于夯实学术根基、百花齐放。均衡不是“平均”,而是期刊、作者等学术元素在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良性区域发展状态,是健康学术生态系统的重要尺度之一。针对区域不均衡状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如上规律从资源配置上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调节,实现强强联手、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取暖,最终实现各地区的共荣共赢、创新发展和协同进步[19]。在同一地区内部,本地期刊和作者实力差异过大或对异地过于封闭,均不利于发展,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地区学术发展对策,推动本地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开放共荣、交互提升。

第二,应加强学术交流和期刊与学者的相互了解,促使学术协同发展。马太效应既可能优化资源配置,也可能带来不公平垄断[20],但不应成为阻碍学术交流的因素。无论同地还是异地,相同学科领域的期刊与作者彼此之间应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办刊单位应充分重视期刊和作者的区域布局问题,具备全国乃至全球视野,积极发现、培养科研新秀,引导广泛地区内期刊相关学科领域作者的成长。一些稿件来源较为集中,本地稿源率较高的期刊,应在提升期刊开放度,寻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扶持学术力量较弱的地区。学术资源匮乏地区的期刊,更应凸显特色,通过加强与学术实力较强地区的交流,实现困境突围。

第三,应强化以学术评价引导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与方式。学术评价是作者投稿、期刊选文、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的学术成果评价、期刊评价、机构评价中,大多以“奖优罚劣”为主要标准,易加重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力量过于集聚到少数者的负面马太效应。因此,在学术评价导向和评价指标设置上,应将期刊作者群或机构学术影响的区域分布广度纳入评价体系。在期刊评价中,要加强区域覆盖与区域均衡的指标(如作者地区分布广度、作者机构分布广度等),引导期刊适当促进学术区域均衡发展。在作者评价中,可对其论文发表期刊的种类和地域分布设置要求,引导作者向不同种类、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域的期刊投稿。根据区域学术期刊和学术力量分布规律,应分类、分级评价,体现梯度差异性,从而推动不同地区、层级、类型的期刊、机构、作者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江苏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