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性、内生性、协同性:生态工业的逻辑内涵

2022-05-08王伟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智能制造

摘 要:生态工业围绕资源、加工、还原三大工业部分,模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建立全领域的生态链条,对资源的消耗更低、对环境的依赖更高、对价值的产出更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态工业在功能选择和发展逻辑上符合时代要求,县域经济作为生态工业的重要单元,要在维度认知上进行把握,提高生态工业的内生动力,并依据现实条件,树立产业协同理念,促进工业转型。

关键词:生态工业;内生动力;产业协同;低碳循环;智能制造

本文索引:王伟.<标题>[J].商展经济,2022(09):-132.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现今条件下,不少地方党委、政府都提出了打造生态工业的发展模式,并结合原有工业规模形态,寻找工业转型之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生态工业,如何依托合理的制造业规模、成熟完善的产业管理与发展体系及近年来国家赋予工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贸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政策红利,走一条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工业为非中心区域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进一步扩展了生态县、生态市的内涵。我国有不少远离中心工业城市群区域的后进地区工业县,它们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与工业禀赋,具备发展生态工业的优良条件。统筹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生态品质,对打造经济高效、产业低碳的新型工业集聚意义重大,是实现工业与生态合力走路,用智能制造取代数量制造,加速走进工业4.0时代的重要抓手。

1 梳理维度认知,把握生态工业发展内涵

生态工业围绕经济规律和生态原理进行组织,通过功能性布局,使多个工业生产体系或生态系统密切整合,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效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1],生态工业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欧美国家,它基于生态系统和协调模式承载能力,具有历史性、市场性和人本性三性耦合的特点。

1.1 历史发展维度

工业文明居于农业文明之后,在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刻变革。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立国之基、兴国之剑、强国之器,更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战场。然而,经历了数次工业革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利益驱动目标式的发展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负面问题频现,亟需出现替代性发展方案,具有可持续的生態工业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生态哲学作为哲学的新范式,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之时代精神的精华[2]。生态工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集约、循环利用。生态工业适应了产业发展需求,生命力强,为我国区域经济、工业转型、环境利用及“两山”实践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1.2 市场需求维度

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正在推动世界工业发生深刻变革,全球范围内的先进制造业竞争加剧,欧美等主要的工业大国也在争取时间,以抢占竞争制高点。新时代背景下,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课题,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及企业的生存形态、经营哲学和制胜策略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对工业领域的产业生态和企业生态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企业需要在新形势下推动环境再认识和企业再定义,我国需要推进生态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有效运行,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从推进量变转化为质变,并引起企业总体运行机制与状态、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发生深刻变化。诸多社会变革已箭在弦上,折射在产业、经济和社会层面,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运行机制和动力保障。深化工业转型,是推进工业企业顺应潮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1.3 人本追求维度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问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时代主题。地球村的便捷度在加深,全球范围内配置工业资源成为现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上要求工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必然是造福人类自我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工业符合人类生活的核心化人本追求,生态工业是人本的,主体是将人的认知和利益表达作为主要驱动,用来考量工业成就。长期来看,生态工业符合人类健康需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工业升级走势。

2 提高内生动力,夯实生态工业发展基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冲击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高端制造业回流”“再工业化”一系列贸易挤压政策,使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工业版图中经受着多重挑战。同时,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快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也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实条件下,工业的前景在于内生性发展,内生动力不仅决定了工业的方向,还决定了工业的未来。

2.1 提高工业产业的附加值,实现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势地区在吸引人才、资金、技术方面具有优势条件,对避免工业同质化现象具有积极意义。传统工业科技含量低、产出效能低、生产结构弱、生产周期长,往往是大消耗、大生产、大市场,久而久之,缺乏对市场的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生态工业更重视生态系统的共生原理、长链原理,实现优势互补,更适合高精尖、分散型企业,以工匠型企业取代粗放型企业,更容易发挥科技产值、智慧产值、耐受产值的作用。

产业创新设计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是笼罩在很多县域工业城市的核心短板。要想提高生态工业的附加值,必须做好“腾笼换鸟”,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替代懒鸟、笨鸟。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管理者做到刮骨疗毒,狠抓“低小散”整治、坚决清理“僵尸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把不同产业、互动产业模式构建成“短心理距离——离心效应”,围绕产品质量、产能质量、产业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打造企业的品牌价值、产品的科技价值、消费者的口碑价值等,实现企业进化。

2.2 增强工业企业的效益比,实现产业规模化

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3]。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并成为全球制造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传统工业注重从原料到商品,商品就是市场的最后一环,脱离了与原生企业的关系。生态工业则延长了工业链条,實现了从废品到原料、原料到商品、商品到废品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增值、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生态产品贯穿于“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更容易提高企业效益,形成网状产业规模。

生态工业转型前景向好,但道路崎岖。工业4.0客观上要求工业企业必须转变思路,实现效益与产业的协调适应,既要工业集聚又要工业服务体系。过硬的管理指标和健全的服务体系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出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绿色化和生态化转型对我国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4]。

2.3 完善工业创新的驱动轮,实现场域竞争力

和传统工业相比,生态工业对环保限制相对较高,甚至严苛,只有符合市场生态原则的工业产品才能流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生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三把金钥匙。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强创新方能强竞争,要通过抓创新、调结构、促转型、振实体、优环境等手段,夯实工业发展的技术实力和产业活力。围绕产业主导,制定技术标准,打造人才团队,只有抓住技术长板、人才长板、研发长板进行跳跃,才能发挥技术创新不易模仿的特点,避免同质化竞争。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工业不是分割关系,而是一体关系,生态农业无污染清洁化之路可以反哺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也可以成为生态工业的有效延伸,创新发展链条,让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工业相得益彰。保护、开发和利用农林的横向、纵向一体化,可以唤醒沉睡资源,形成多轮驱动,增强动能转换,形成生态工业特色经济。

3 围绕产业协同,构建生态工业发展格局

生态工业不仅包含企业生态和产业生态,还涉及区域生态、政策生态、工业文明生态及服务文化生态等。因此,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y Park)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条生态产业链的循环型产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举措[5]。生态工业园以生态工业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依托园区协同打造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实现源头治理和清洁生产,通过打通上游生产与下游废料之间的通道,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与传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相比,生态工业园具有生态与工业的渗透优势,因此被称为第三代产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健康发展格局,必须树立产业协同理念。

3.1 数字协同,推进现代化工业转型

数字协同以互联网技术的新形态为基础平台,塑造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架构、业务架构、技术架构等。数字可以给市场带来扁平化结构,形成流畅的供需平台、稳健的信息体系,缩短沟通链条,使传递速度更快。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就是最大的生产力,数字是平台,更是流量,以生态数字化、数字生态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信息流建设。数字工业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避免供需脱节、链条脱节,化解信息汇聚发布、资源优化调度、数字技术服务。要加快物联网、生态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化,推动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集聚化发展。用好数字招商,吸引最合适的客商落户;用好数字品牌,组成最便捷的组合效应;用好数字深度,打造有潜力的生态工业平台。

3.2 管理协同,实施整体性政府治理

和发达区域、工业城市群区域不同的是,非中心区域的生态工业靠的不是产业带动,而是资源吸引。这种吸引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吸引,还表现为政治环境的吸引、服务手段的吸引、人文关怀的吸引,避免因地域偏远而造成吸附能力不强的问题,这就要求硬件上除了生态优势外,还要积极调整经济管理制度和模式[6],软件上必须有配套的治理体系和政府抓手。比如,作为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通过“店小二”式的服务,对生态工业的政策制定、资金帮扶、科技研发起到积极作用;在政企协同上下功夫,用好政务服务平台,用好清单式服务,以新的绩效考核观为载体,做到生态修复、制度保障、服务供给;在项目落地上下功夫,保障用地空间、优选招商引资、严格项目审核、加快企业培育、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品牌建设、推进绿色发展、严格生态考核等。通过服务下沉,着力打造整体性治理模式,不断推动服务功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3 流通协同,构建网格化物流服务

流通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表现,降低流通成本可以提高效益,构建强劲的生态工业经济平衡点,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思索变革、获取效益、强化服务。“企业的物流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更为精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处理”[7]。传统工业由于只注重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采取的是区际封闭式发展,次区域间的效率差异比较显著[8],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流通形态趋同,久而久之,造成生态系统与自然结构不相适应。生态工业功能稳定,可以实现高效利用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企业群落,同时生态工业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互利共生是生态工业的重要特点。仓储、运输、配送是流通协同的重要表现,物流、能量流、信息流是流通的重要形态。发挥协同作用,可以形成流通网格,从而降低企业间的交流成本,增强服务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庞庆华,李铭珍,李涵.长江经济带金融集聚、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2):68-76.

卢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兼论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J].理论探讨,2021(6):94-101.

关伟,李丹阳.中国工业集聚对能源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14-20.

石磊.探索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之路[J].环境经济,2018(13):36-39.

陈梅,张龙江,苏良湖.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展及成效分析[J].环境保护,2021(20):59-61.

赵冬,吴斯怡,张铁.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J].商展经济,2020(13):95-97.

张亦威.信息时代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探究[J].商展经济,2020(14):68-70.

郭建斌,陈富良.竞合视角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次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J].生态经济,2019(3): 95-99.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智能制造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