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根留住

2022-05-08雷杰能何水元

江西教育A 2022年4期
关键词:九龙山水杉新余市

雷杰能 何水元

全校22名教师,在本土从教23年以上的有19人,另有3人则在25年以上,只有周丹丹1人因为是2013年入职任教才9年,而且全校有5对夫妻教师;全乡常住人口有3000人左右,而在校学生数却高达295人,适龄入校就读的学生几乎没有外流;城区学校招考教师该校没有人报考,这是新余市仙女湖区九龙山乡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九龙山小学”)对本学区师生所产生的强磁力,这一现象已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有很多人发问:该校为什么如此有磁力把师生紧紧地吸引住?最近,记者来到该校解码其中的奥秘。

因为“根”深,所以“叶”茂

刘佳乐同学是从城里的学校转学来九龙山小学读四年级的,转学之前刘佳乐妈妈对该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很多人告诉我这里的老师工作非常负责,教学水平也很高,我就把孩子转过来了,已经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多。我特别满意的是这里的老师真的跟城里的老师一样认真负责,而且班上的学生人数比城里学校少,孩子能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譬如孩子每天都要写1篇日记交给老师检查,老师连日记都认认真真批改。现在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我从心底里感谢九龙山小学的老师。”刘佳乐妈妈说起孩子转学的事一脸兴奋。

像刘佳乐的妈妈一样,社会对九龙山小学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这让学校的教师感到由衷的欣慰,辛勤的付出收获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九龙山小学位于新余、吉安、宜春三市交界处,是新余市农村最偏远的农村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建筑全是徽派风格,很多人来学校参观后感叹:这所学校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农村学校。在学校教学楼旁伫立着一尊罗日光的高大雕像。“罗日光是新余市早期党组织的创建人,他在九龙山创建了新余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以学校依托这一红色资源倾情打造了红色文化,并与打造水杉文化相结合。”校长严志勇介绍说。

记者迈步于校园,只见地面干净整洁,而且看不到一只垃圾桶。学校后勤主任介绍,垃圾桶全部放在各班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学生每天都会把垃圾分好类放在垃圾桶内。垃圾分类在学校已经实施多年,现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校的养成教育如春风化雨且富有成效。

全体教师每天都跟学生一起跑操、做武术操,还要做学校编创的手势操(严志勇形象地称之为“每天的思政课”),学生一边舞动着手势,一边高呼“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口号,成为这大山深处的一道独特风景。全校成立了10个学生社团,每名学生都参加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发展自己的特长,放飞梦想。

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已打造出仙女湖区一流的教育质量,且素質教育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活动比赛中大显身手:刘宇静、尹裕钦获得新余市中小学安全知识网络答题竞赛优胜奖;刘美美、曹曼媛的作品分别获新余市中小学生诚信征文小学组一等奖和二等奖;仙女湖区举办的中小学生乒乓球、跳绳比赛,该校均获得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其他体育赛事,该校学生也崭露头角……

新余市仙女湖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陈绍艳说:“我总感觉到九龙山小学学生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他们特别阳光、自信,在区里举办的各项比赛中表现也很优秀。如果没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教师精心培养,这些乡下的孩子很难变得这么优秀。”

严志勇也深有感触:九龙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当地的老百姓非常渴望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学校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作为根本途径。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法保证办学的高质量。

“水杉精神”照亮坚守之路

2015年,喻芳老师曾因为小孩在新余市区上幼儿园,通过组织程序借调到位于新余市近郊的一所学校去工作。自离开了九龙山小学后,她自己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时时有一种失落感缠住她。待了一年以后,她的小孩刚好要读小学一年级,她就把小孩带到九龙山小学读书,自己也回九龙山小学教书了。“其实那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我都挺好的,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也是挺好的,可我就是感觉自己一离开九龙山就像丢了魂似的,所以向组织申请回来。”喻芳说。

九龙山小学为什么让喻芳老师如此迷恋?严志勇分析认为,这固然与她在这里工作多年有关,或许还与学校多年来倡导的热爱乡村教育有关。

九龙山小学的教师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家乡情结,但是要坚守乡村教育仅有家乡情结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乡村教育情怀。于是学校以“水杉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弘扬“水杉精神”,引导全校教师像水杉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生长,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环绕着学校围墙挺立着一排排高高的水杉树,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严志勇用手指着一排排水杉解释说:“校园里栽种这么多水杉树,旨在将‘水杉文化物化和符号化,传播水杉文化的内涵,锻造教师像水杉一样拥有高贵品质。”

早在1990年就来九龙山小学任教的刘小娟老师,在这里一待就是30多年。她说:“我是喝九龙山的水长大的,愿意在这里教一辈子的书,热爱家乡是一个原因,但也与自己求学经历和父亲的影响有关,而学校倡导的‘水杉精神更坚定了我坚守九龙山的信念。”

她深情回顾了父亲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生活片段:父亲从师范学校一毕业就在乡下教书,每天都是天蒙蒙亮就去学校,头顶着星星再从学校回家,途中要经过一片阴森森的坟地,每次走到这里父亲总会点着一根烟来壮胆,然后快速跑过去,她笑称父亲是“飞毛腿”。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早出晚归,从没有提前回过家。她从心里敬佩父亲,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像父亲一样的老师。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条件不怎么好,没有受到好的教育。现在我是一名教师了,决心扎根在这乡村尽力教好书,让孩子们不再像我当年那样上学。学校开展‘水杉精神的教育活动也让我明白了一名乡村教师应该扛起的责任。”这是刘小娟扎根乡村的理由。

学校持之以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大力弘扬“水杉精神”,坚持对教师进行精神引领,让教师对在乡村安心教书有高度的价值认同。“到哪里教书不是教,为什么非要跑到城里的学校去?”这是该校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他们坚守在大山深处,教了父亲教儿子,很多教师教了这里的几代人。

陈绍艳认为:“九龙山小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我非常敬佩的是整个学校、不是某位教师而是全体教师,丝毫没有职业的倦怠感,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乡村教育情怀。正因为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所以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据悉,在全区的教学比赛中,该校教师的总体成绩常常保持在农村学校的前列,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频频获奖:袁淑庆获“江西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刘满英指导学生作文获得首届江西省华人作文比赛银奖,冷菊兰被评为全省中小学师德先进个人,刘小钰获全区小学语文高段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严志勇回忆说:“有人问我怎样留住了教师,我说我哪有什么能耐留住教师,是教师自己留住了自己。我努力去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带头扎根乡村学校,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其他老师:留在农村,用奉献去点亮大山的希望值得!”

让教师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最大化

农村学校的短板在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而要建设一支留得住、吃得苦、干得好的教师队伍谈何容易?与其他农村学校相比,打造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九龙山小学毫无优势可言,但学校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在与学校教师座谈时,袁淑庆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城里的学校也许不缺我这样的老师,但农村学校一定缺。”她找准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满满的存在感,所以她从不去报名参加进城招考,而且把在新余市近郊某镇工作的丈夫“拉”到九龙山乡旁边的某乡来工作。

未来,周丹丹也会选择继续扎根九龙山小学:“我有多次离开这所乡村学校的机会,但我选择留下,是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工作环境,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她是在这所学校上的小学,从江西师范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九龙山小学教书,学校里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教过她。“我刚参加工作时,大家都手把手教我怎样上课、怎样与学生沟通,我又找回了当年做学生的感觉。所以,每当我的同学吐槽同事之间‘钩心斗角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们学校就像家一样温暖。”说这话时周丹丹的表情非常真诚。

袁彪也坦言:“我之所以不愿离开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氛围好,大家互相尊重,就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有空的时候大家一起去聚餐、打球,其乐融融!”

陈绍艳高度评价学校的领导班子:“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服务型领导班子,处事公正,善待教师,每一个班子成员都争做表率。严志勇校长更是精神标杆,他身患股骨头坏死的疾病,现在连上下楼都十分吃力,或许你下次见到他时,他就坐在轮椅上。即使这样,工作上他仍然是个‘拼命三郎,赢得了全校教师的点赞。”

严志勇说,他的教育愿景是要在这偏僻乡村办出“不落后于城里的教育”,甚至是新余市第一流的教育,所以他始终把教师视为办学的核心力量,让教师站在学校管理的中央,为教师营造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学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出台的各项制度和分配方案,都向辛勤工作的一线教师倾斜。学校一名教师告诉记者,前不久学校发放了一笔课后服务费,学校班子成员没有多拿一分钱,校长严志勇领到的钱是全校倒数第三。“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上多少课就拿多少钱,要形成团队精神就应该这样做。有的学校分配时制定等级,班子成员的系数高,同样是上一节,班子成员拿的钱比普通教师多,教师怨声载道,像这样怎么能够把学校办好呢?”严志勇说。

教师都渴望专业成长,学校就创造条件,每名教师都有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袁淑庆说:“很多学校只派一两个人参加,而我们学校一般是全体出动。尽管学校的经费紧张,但学校舍得花钱让老师们走出去。”

学校全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教师感到顺心顺气,从而激发出满满的工作热情,认真教好每个孩子。“在工作上大家都那么拼,我怎么能甘心落后?我自然也把心思都放在教学上。学校的这种氛围让每名教师都积极上进。”周丹丹说。

九龙山乡位置偏僻,外出务工的村民多,因而学校的留守儿童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多,但老师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他们的成长,“成长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刘小娟去年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曾经教过的一名男学生现在广东省创业且事业有成,他費尽心思找了一张刘老师生日那天的《人民日报》寄给她,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心。“看着这张微微发黄的1970年9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我感到幸福极了。这个学生曾经是一名所谓的‘问题学生,我花了很大的工夫把他转变过来。他从离开九龙山小学至今,一直和我保持联系,有什么高兴的或者不高兴的事都会告诉我。我能够受到他这样的尊重,付出再多都值得!”刘小娟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学校的老师纷纷表示,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于学生的成长,愿意为教好每个孩子而奉献自己的所有,而他们身上发出的“师德之光”又赢得了学生的敬佩,时时感到被尊重。

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了,农村教师的津贴足额发放了,教师处处受到尊重,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从而激发出强大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家访前,家长不停地打电话给老师,为教师家访提供方便,像接待最珍贵的客人一般接待家访老师。

心静自然凉,心安是归处。九龙山小学的教师在学校受到尊重,在社会同样受到尊重,让他们有很强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因而教育情怀常在,自愿把“根”深深地扎在九龙山这片热土上。

猜你喜欢

九龙山水杉新余市
水杉林餐厅
想象力
给小鸟的一封信
新余市渝水区界水乡防洪工程安全综合评价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舞楼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新余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Alita:Battle Angel
天水九龙山禽业养殖有限公司
九龙山致密气田压后支撑剂回流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