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三维定位贴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06徐伟光钟德泉赵展
徐伟光,钟德泉,赵展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080)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的常见并发症,病情凶险,致残致死率高,对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行手术干预,能有效降低致死致残率,促进患者恢复[1]。根据患者的出血量、部位及全身情况,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有多种。目前,微创手术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脑出血的治疗中。通常采用较小的切口,较小的骨孔或骨窗,引流血肿或直接清除血肿。本科近年来使用脑CT 三维定位贴(专利号:ZL201921 076009.6)定位,采用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 例,按定位方法分为徒手定位组(n=24)和定位贴组(n=21)。其中,男26 例,女19例,年龄37~81岁。CT提示:血肿位于基底节区30 例,额颞交界区7 例,枕叶5 例,顶叶3 例。从发病到进行手术,间隔时间6~12 h 40 例,12~24 h 4 例,大于24 h 1 例。两组患者年龄、发病到手术时间、术前血肿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①发病后48 h 内入住本科;②经CT 证实脑出血量在30~60 mL 的首发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排除标准:①存在凝血障碍;②出血破入脑室,形成铸型与梗阻性脑积水;③其他脏器存在严重疾病者;④有脑疝发生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脑CT三维定位贴设计方法
在带有标尺线的有孔3M 贴膜上,应用不透X 光的材料形成二纵二横的标记带。见图1。
图1 脑CT三维定位贴Fig.1 Three-dimensional localization patch of brain CT
1.3 手术方法
1.3.1 定位贴组术前剃光头发,标记中线,根据血肿的大致位置,将定位贴贴于血肿侧头皮上,标记带垂直于地面,大致使血肿位于定位贴范围内(图2)。经CT 扫描后,根据CT 三维图像血肿边界与标记带的距离(图3),标记出血肿在头皮的立体投影范围,以手术操作距离最短,同时避开功能区为原则,设计手术切口线,在定位贴上描记,撕去定位贴,在头皮上留下一条手术切口虚线,用画线笔描为较为明显的实线。消毒,铺单,按照术前设计的切口,切开头皮全层,暴露颅骨,用磨钻及铣刀做直径2.0~2.5 cm的圆形骨瓣,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切开,在无血管处用穿刺针穿刺血肿,穿刺成功后,缓慢抽吸液态血肿,待血肿不能抽出后,拔除穿刺针,沿穿刺点置入套筒,在STORZ 神经内镜辅助下清除血肿,血肿与脑组织粘连时,不必强行剥离,以免引起新的出血。血肿基本清除后,在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原位回纳骨瓣并固定。术后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血肿残留较多的术后注入尿激酶引流血肿。头颅CT显示血肿清除在90%以上者,拔除引流管。
图2 定位贴使用方法Fig.2 Application method of localization patch
图3 定位贴在CT扫描后的成像情况Fig.3 Imaging of the localization patch after CT scan
1.3.2 徒手定位组根据CT 影像,在头皮上估算血肿位置,选择手术切口和入路,术中根据术者经验,在神经内镜下寻找血肿并清除,血肿腔留置引流管。术后复查头颅CT 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必要时在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引流残留血肿。头颅CT 显示血肿清除在90%以上者,拔除引流管。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清除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定位贴组手术时间短于徒手定位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徒手定位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徒手定位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组别定位贴组(n=21)手术时间/h 1.7±0.5血肿清除率/%95.1±5.8术中出血量/mL 66.3±6.8徒手定位组(n=24)t值P值2.5±0.6 4.82 0.001 75.2±6.5 5.27 0.001 83.1±8.4 7.30 0.001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NIHSS评分均较术前好转,定位贴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较徒手定位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s)
表3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s)Table 3 Comparison of NIH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s)
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定位贴组(n=21)术前34.5±4.1术后1个月14.1±3.8†徒手定位组(n=24)t值P值17.2±4.5†2.48 0.017 35.7±3.6 1.05 0.289
2.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4 岁,因突发右侧肢无力伴言语含糊半天入院,术前使用定位贴定位血肿,小骨窗神经内镜下清除血肿。术前术后对比见图4。
图4 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前后对比Fig.4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neuroendoscopic surgery fo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3 讨论
脑出血发生后,血液迅速聚集在脑实质内,形成血肿,出血量大者易使颅内压升高,诱发脑疝,危及生命。血凝块溶解后,释放的炎性因子和血红蛋白降解产物会引起继发性脑损害。因此,早期清除血肿,解除脑内占位效应,以及避免血肿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清除血肿的手术方式,需要结合各个单位实际情况来决定,包括:硬件设备、手术医师经验以及其所掌握的手术技能等。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是早期脑出血手术常用的方法,优点是:可在直视下进行,清除血肿彻底,减压充分,再加上显微镜的应用,使止血更加彻底,适用于大量脑出血的患者[2];缺点是:手术耗时长,出血多,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微创钻孔血肿引流省时,操作简单,对脑组织损伤小,已成为不少神经外科医生的选择,是高龄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的优先选择[3-4]。但术中不能止血,是该方法最大的隐患。另外,该方法术中血肿清除率低,术后用尿激酶溶解血肿可能导致再出血。近年来,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发展较快,其具有良好的照明功能,可弥补显微镜的观察死角,较显微镜更有优势[5],但因操作通道限制,位置改变有限,易误判病灶或误操作,对医生的操作技术及设备要求较高[6]。本研究选择的是血肿量在30~60 mL,没有发生脑疝的病例,因出血量相对较大,采用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不但手术创伤小,还继承了传统开颅手术血肿清除彻底的优点[7]。
术前对血肿进行精准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①根据CT 结果徒手定位(依据术者经验,定位不精确);②体表金属标记法:需多次CT 扫描才能定位准确;③立体定向技术:需要安装头部框架,操作繁琐,术前准备时间长;④方体定位法:需使用专用的直角尺;⑤体表定位贴法:扫描平面必须严格平行于OM线,常因扫描平面不准确产生误差;⑥其他:术中超声、神经导航以及3D 打印导航技术等[8-10],均可应用在脑出血手术的治疗中,但导航设备价格昂贵,目前难以在临床推广应用。近年来,本科使用的脑三维CT 定位贴定位法,对CT扫描无严格要求,血肿所在的每个三维CT 层面上都显示有标记点,能准确标定血肿位置及其体表投影,具有如下优点:①定位精确:可三维立体定位,为术中穿刺血肿提供方向;②定位方法简单,对CT扫描头位要求不高;③成本低廉,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综上所述,采用脑三维CT 定位贴来进行术前血肿定位,无需采用立体定向设备与导航系统,是一种简单易学、精准可靠的定位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手术,可快速地清除脑内血肿并彻底止血,具有快速高效和微创的特点。使用脑三维CT 定位贴,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治疗费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