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022-05-06关建武

种子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综合防治技术秋葵病虫害

关建武

摘    要:解决秋葵病虫害问题需要深入到种植区域中,及时掌握秋葵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在深入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基于此,文章简要阐述了秋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仅供参考。

关键词:秋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4-010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6.3       文献标志码:B

秋葵属于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也被称为羊角豆。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是消费者喜爱的保健型蔬菜之一。在种植秋葵时,需要做好播种、整地作畦等工作,分析秋葵容易出现的病虫害,做好综合防治工作,确保秋葵健康生长。

1 秋葵栽培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1 播种和育苗阶段的病虫害防治

秋葵播种以前需要进行浸种处理。使用温汤浸泡法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55 ℃左右,浸泡时间约为20 min,随后将其转移到30 ℃水中继续浸种24 h以上。在完成浸种后,及时晾晒可将种子表面的病菌杀死,预防苗期病虫害发生。将处理后的种子放置到30 ℃的环境下催芽,当种子出现露白后就可以在营养钵中播种,以确保种子粒数的合理性。种子出苗后,为避免受到苗期立枯病的影响,可以使用立枯灵灌根,当苗龄满足要求且长出6~7片叶时及时定植[1]。

1.2 田间管理阶段的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阶段若遇到雨季或台风天气,应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避免出现涝灾,预防秋葵出现落果等生理病害。田间植株长势较弱,可能出现弯果生理病害,此时,可利用施肥技术,合理调整施肥时间,控制弯果的数量。此外,若秋葵果实表面出现瘤状斑点,也属于生理病害的一种,原因是植株的长势过强或者长势不足、外界环境的低温时间相对较长、秋葵接受的光照量不足、土壤相对干燥等,瘤状斑点会对果实表面的光滑度造成影响。应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选择合理的药剂防治措施,提升田间管理质量。

2 秋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病害的综合防治

2.1.1 病毒病

病毒病是秋葵生长阶段最为主要的病害之一。秋葵进入成株期后,病毒病的发病情况相对较为严重,主要集中在5—9月。秋葵感染病毒病后,会对全株产生直接影响,造成植株生长发育速度降低,结果相对较小,染病较严重时会限制开花、结果。感染病毒病的症状为秋葵顶部幼嫩叶片出现花叶、褐色斑纹状等。早期染病阶段,秋葵整体植株相对矮小、结实量较少或不结实。造成病毒病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秋葵种植区域环境状态不理想、田间管理工作方法不科学等。

在防治秋葵病毒病时主要采取培育壮苗、增施底肥等方法。在及时开展检疫工作的基础上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完成秧苗定植后需适度增加磷肥、钾肥等施用量。处于比较干旱的季节时,需适当增加浇水频率,确保秋葵植株健康生长,降低病毒病发病概率。同时还需清理种植区域内的杂草,及时清除染病比较严重的植株,避免病毒病传播。在植株染病初期,可以使用5%菌毒清可濕性粉剂500倍液、20%AWP 400倍液、15%植病灵1 000倍液、83增抗剂100倍液、20%吗胍·乙酸铜等开展防治工作。上述药液共使用3次,每隔7 d用药1次,合理控制防治次数、调整防治时间有助于发挥药效[2]。

2.1.2 疫病

秋葵疫病属于真菌类病害,会使秋葵叶片腐烂,果实、枝干等出现溃疡。秋葵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都可能感染疫病,发病后会导致果实丧失原有价值。苗期感染疫病后,叶柄会发生黑褐色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蔓延到茎秆,出现萎蔫、倒伏等现象,随后病菌逐渐扩散,借助风雨、灌溉等传播。感染疫病初期,秋葵表面会产生水渍状病斑且无明显的边缘界限,随着病斑的不断扩散,发病部位会腐烂、坏死。当空气处于比较潮湿的状态时,秋葵叶片背部病斑部位易产生白色霉菌,但密集程度不高。幼果期是秋葵感染疫病的高发期,在病斑的影响下秋葵果实逐渐坚硬,虽然不会腐烂,但会导致其丧失原有价值。秋葵感染疫病后,需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第一,在选择种植区域时,需以地势相对较高、土壤排水性能较好的区域为主,在精细整地工作的基础上使用高垄或高畦栽培方法。

第二,应提升对田间管理的重视度,降水后及时排出种植区域的积水,避免田间积水对秋葵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发现秋葵发病后,需及时清除中心病叶、重病植株等,避免疫病传播。

第三,在发病初期可使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水剂等进行喷雾防治处理,同时还要确定好喷雾时间,结合疫病具体发生情况调整防治次数。

2.1.3 炭疽病

炭疽病在秋葵的整个生长阶段均可能出现。感染炭疽病初期,叶片会出现褐色小块斑点,随着炭疽病的不断加重,逐渐形成近圆形褐色坏死斑。随着不同病斑的连接,最终形成不规则的坏死大斑,从而导致病叶枯死。感染炭疽病后期,病斑中会出现黑色小点。秋葵茎秆、果柄等部位感染炭疽病后,叶柄的基部、受伤位置会出现侵染现象,之后逐渐形成淡黄色坏死斑,并伴有略微凹陷。随着炭疽病的不断蔓延,最终演变为不定形大斑,且在表面产生密生性黑色小点。当炭疽病发生部位以果荚为主时,初期阶段会产生与椭圆形相似的黄褐色水渍状病斑,最终形成坏死斑,并逐渐蔓延到全荚中,出现黑色小点[3]。

秋葵炭疽病的防治主要是在发病初期、雨季以前进行。可使用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水剂等防治,结合具体情况调整防治次数,通常10~20 h防治1次。炭疽病产生的影响较大,防治时需要及时将病叶、病果、病株残体等带离种植区域,并采取集中销毁等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对菌源的控制。在增施磷肥、钾肥时需要避免出现肥量过多、过少等问题,同时可以使用已经完成发酵且腐熟的有机肥,进一步提升秋葵植株对炭疽病的抵抗能力。在种子处理阶段可以使用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拌种或80%炭疽福美等浸种,并合理控制浸种时间,在完成浸种后需用清水清洗种子,避免感染炭疽病。

2.1.4 立枯病

立枯病大多发生在秋葵栽培阶段的苗期。苗床温度较高,育苗后期就易出现立枯病。立枯病会为害秋葵幼苗的茎基位置或者地下根部。发病初期,秋葵莖部会出现椭圆形的病斑,颜色为暗褐色,部分病斑呈不规则形状,病斑处向内凹陷,在边缘位置极为明显。病斑绕茎部一周会导致秋葵茎部枯萎,幼苗死亡。若发现秋葵出现立枯病症状,可选择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者选择20%甲基立枯磷油1 200倍液进行防治。

2.2 虫害的综合防治

2.2.1 棉大卷叶螟

棉大卷叶螟也被称为包叶虫等,幼虫阶段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秋葵叶背侧食用叶肉,但会留存叶的表皮。棉大卷叶螟进入2龄后会逐渐分散,进入3龄后会以吐丝的方式将秋葵叶片卷在一起,形成喇叭状,并隐藏在其中食用叶片,逐渐形成缺刻、孔洞等。棉大卷叶螟虫害比较严重时,会吃光秋葵叶片,进而食用嫩蕾等,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在我国长江流域,棉大卷叶螟主要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且在春夏干旱、秋季多雨时发生概率较大[4]。

为避免秋葵受到棉大卷叶螟虫害的影响,需要在冬季集中处理种植区域的残枝落叶、杂草等,同时还需要开展深翻、冬灌、春灌等工作,及时杀灭区域内的越冬幼虫,降低虫口基数,避免在后续种植阶段中受到影响。在羽化成虫阶段可以利用棉大卷叶螟趋光性的特点,使用黑光灯等达到诱杀效果,以控制成虫产卵量。若已经出现卷叶,则需借助整枝捏死幼虫等方法消灭虫害。棉大卷叶螟在1~2龄幼虫阶段尚未出现卷叶,此阶段可以借助药物防治的方法进行处理。使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喷雾防治,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2.2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在秋葵整个生长期间均有可能出现,主要为害秋葵的叶片。雌虫在叶片上取食、产卵,便于幼虫进入叶片中食用叶肉。染病后叶片会出现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进而破坏叶片中的叶绿素,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虫害比较严重时,叶片会出现变形、枯死等现象。

美洲斑潜蝇食用完叶肉后会逐渐蔓延到叶柄、茎部,造成幼苗倒伏,最终枯萎。我国多数地区均有美洲斑潜蝇出现,但其没有越冬现象,一年可达21~24代,世代重叠现象比较明显。温度在25~30 ℃时,幼虫比较活跃,温度高于35 ℃时,成虫、幼虫均会受影响。在防治美洲斑潜蝇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加大检疫力度。避免美洲斑潜蝇蔓延,同时严禁害虫进入非疫区。

第二, 农业防治法。以最为适合的套作、轮作方式进行防治,在防治阶段适当稀植处理,提升田间通透性。收获后清洁种植区域,针对植株残体采取深埋、烧毁、沤粪等方法。

第三, 生物防治法。在生物防治阶段,主要使用姬小蜂、浅蝇茧蜂等防治方法。

第四, 性诱剂防治法。通过使用灭蝇纸等对成虫进行诱杀处理,在始盛期、盛末期放置灭蝇纸,达到诱杀效果。

第五, 物理防治法。借助黄板等诱杀美洲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具有较强的趋黄性特点,可以将黄色粘板置于种植区域中,并控制好粘板的距离与数量。

第六, 化学防治法。美洲斑潜蝇世代相对较短,但是繁殖能力较强,抗药性发展速度较快,导致防治难度不断增加。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法时需要提早使用98%单原粉、1.8阿维菌素乳油以及25%杀虫双水剂等进行防治。

2.2.3 蚜虫

蚜虫也被称为腻虫,主要集中在叶片、嫩茎、花蕾等部位,通过刺吸汁液造成叶片皱缩、畸形等,为害比较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整体死亡。成株受到蚜虫侵害后会降低产量,加之蚜虫会传播相应的病毒,对秋葵的影响力相对较大。秋葵发生虫害后会排出水分、蜜露等,叶片受到影响后会诱发霉污病,在叶片上形成霉污斑,使得叶片原有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降低秋葵产量与品质。

研究发现,蚜虫发生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处于16~22 ℃时,蚜虫繁殖速度较快,北方温度高于25 ℃、南方温度高于27 ℃且相对湿度高于75%时,会限制蚜虫繁殖发育,干燥气候状态会提升蚜虫的发生概率,所以北方蚜虫发生概率高于南方。北方蚜虫虫口密度相对较大,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受到高湿、雨水冲刷等因素影响,蚜虫生长发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进一步降低为害程度。在防治秋葵蚜虫虫害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农业防治法。及时消除蚜虫越冬虫卵、种植区域周边的越冬寄主等,确保消除的彻底性与全面性。

第二, 生物防治法。做好天敌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蚜虫的天敌主要有七星瓢虫、草蛉、牙霉菌等。

第三, 物理防治法。可以借助黄色塑料板开展诱杀处理,或借助银灰色负趋性特点覆盖银灰色地膜、悬挂银灰色塑料膜条等。

第四, 药剂防治法。可以使用1.25%杀虫双水剂、10%呲虫啉可湿性粉剂等防治。

2.2.4 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在第一代幼虫孵化后会进入秋葵叶心或是尚未完全展开的嫩叶中,叶片展开后会出现花叶多孔状等现象。幼虫阶段能吐丝下垂,依靠风力、农事操作等转移到相邻植株或是叶片中,完成转株换叶。幼虫进入3~4龄后会随着叶柄、茎秆等转移,或从叶柄背面进入空腔中继续取食,加大为害程度。亚洲玉米螟虫害会对秋葵叶片水分、养分供给等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叶片枯萎、死亡。

在防治亚洲玉米螟时,可以在秋葵种植区域种植少量玉米,诱集成虫产卵,及时将虫卵与初期幼虫集中杀灭。采果期阶段需及时清除坐果节以下部位的叶片、侧枝等。虫口密度相对较低时可以采取人工摘除等方式,并在摘除后及时集中销毁;虫口密度较高时可以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等喷雾防治。

2.2.5 夜蛾类害虫

夜蛾类害虫大多发生在5—9月,在秋葵的采收期最为严重。其会将叶片啃食成网状,对秋葵的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可选择52.5%安保EC1 000倍液、52.5%农地乐EC1 500倍液、2.5%菜喜SC1 200倍液防治,或者利用联合灭虫药剂,以阿维菌素和功夫药液5 000倍液防治。上述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夜蛾类害虫的防治功效较好。

2.2.6 蚂蚁虫害

秋葵开花后,蚂蚁会聚集在其花器之上,影响结果。对于蚂蚁虫害,可以使用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300~500倍液对花器喷雾用药。除此之外,还可将木屑和0.3%的锐劲特搅拌,撒在蚂蚁经常出现的位置,达到诱杀目的。对于刚播种的田块、作物根部等位置,需要适当提升喷洒量。

2.2.7 叶螨虫害

叶螨也被称为红蜘蛛,幼虫、成虫积聚在秋葵叶面背部,使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进而对秋葵产生直接性伤害。叶螨会在吸取汁液的同时分泌有害物质,并将其注入秋葵体内,进而对植株产生影响。秋葵叶片受到为害后会产生枯黄色色斑等,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干枯,植株衰弱,结果期缩短,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叶螨会借助风力、流水、昆虫、农业机具等传播,或是随着苗木的运输扩散。其保留吐丝的习性,严重时会出现吐丝下垂现象。防治时主要采取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是借助天敌的控制作用或采取以菌治螨的方法,提升杀螨效果。化学防治法是借助哒螨灵有效去除叶螨,即便叶螨处于移动期也可以达到速杀效果,不会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适用于早春和秋季。

3 结束语

秋葵营养价值较高,其产量与质量备受关注。在秋葵病虫害防治阶段,需从细节入手,分析秋葵易出现的病虫害问题,在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提升秋葵质量。

参考文献:

[1]雷海燕.秋葵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14):49.

[2]蓝育文.黄秋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2019(2):35-36.

[3]魏学锋.黄秋葵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19):26-27.

[4]方金宇,李长伍.秋葵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0(14):11-12.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综合防治技术秋葵病虫害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秋葵变变变
秋葵的家常做法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白灼秋葵煮四分钟
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
麻香秋葵
赣北地区景观石榴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