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抟土成金—太原市博物馆明清瓷器展概览

2022-05-06徐璐

景德镇陶瓷 2022年1期

徐璐

摘要:2020年1月19日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博物馆承办的“抟土成金—馆藏明清瓷器展”在太原市博物馆二层展厅正式开展,此次展览囊括精品瓷器177组190件,来源于太原市博物馆馆藏和借调晋祠博物馆,共分为仿古采今·蔚为大观、古今之式·备诸巧妙、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三个单元。

关键词:太原市博物馆;抟土成金;明清瓷器展

2020年1月19日由太原市文物局主办、太原市博物馆承办的“抟土成金—馆藏明清瓷器展”在太原市博物馆二层展厅正式开展。展览开幕后,观众络绎不绝,纷纷赞叹瓷器的精美绝伦与古人的匠心独运,太原市博物馆为全市人民献上一份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本次展览选取太原市博物馆馆藏以及借调晋祠博物馆有代表性的明清瓷器共计190件,分为三个单元:仿古采今·蔚为大观、古今之式·备诸巧妙、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仿古采今·蔚为大观

主要介绍明清瓷器品种。明代瓷器在宋元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突破单色釉瓷,五彩、斗彩逐渐流行起来。到了清代瓷器的品种更加丰富,除了继承发扬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外,还创造了粉彩、珐琅彩。根据馆藏瓷器状况,这一单元着重介绍青花瓷器、釉上彩瓷、颜色釉瓷和山西地方品种。青花瓷器系指以钴料(主要含氧化钴)描画纹饰的釉下蓝彩瓷器。其做法是:先用彩料在已成型的坯体上描绘图案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经高温焙烧而成。景德镇自元代开始烧造青花瓷器,明、清时期直至今日,青花瓷器作为最著名的瓷器品种一直都在烧造,从未间断。因此,青花瓷器堪称景德镇瓷器中的主流产品。由于青花瓷器所用青料均以天然钴土矿石加工而成,但由于矿石的来源不同和加工方式不同,青花瓷在各时代呈现出的外观也是不同的。如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使用的是进口“苏麻离青”(亦称“苏泥勃青”)料,此料高铁低锰,发色浓艳,有结晶斑点与晕散现象。典型成化、弘治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产于江西省乐平市的平等青(亦称“陂塘青”),与明永乐、宣德青花的进口料不同,它低铁高锰,发色淡雅,无铁黑斑点。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图1),高28.3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10.8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宽圈足。肩部为一周莲瓣纹,纹内绘有花朵,瓶身绘折枝花果大、小各3枝,分别为石榴、枇杷、樱桃、葡萄、荔枝,近足处绘蕉叶纹。明永乐时期,三宝太监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不仅将中国精美的瓷器外销到地中海、东非一带,还带回制瓷所需的“苏泥勃青”色料,这就使得景德镇的青花瓷出现青翠浓艳的效果,并伴有结晶斑点与晕散。梅瓶也是永乐时期常见的造型,胎轻且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较元代的开阔、纹饰细腻。另一件是万历款青花花卉纹器座,高7.6厘米,口径26.5厘米,底径28.8厘米。器座圆厚敦实,数个镂空部分呈如意形。外壁线条平直,风格粗犷,多种纹饰自上而下裝饰,层次分明,杂而不乱。外口沿横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嘉靖、隆庆、万历青花瓷器使用的是产于江西省上高县的“石子青”与从国外进口“回青”的混合料。万历青花早期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到中晚期颜色渐浅,镂空造型也是万历时期的特点,以前不常用这一工艺,镂雕手法较为粗犷,不够细腻。

釉上彩瓷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进行绘画,再低温烧结。明清时期的釉上彩瓷生产达到顶峰,品种繁多,颜色绚丽多彩。斗彩、五彩和粉彩是常见的类型。清光绪粉彩秋操杯,高5.5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12厘米,杯体呈牡丹花形,花瓣纹脉络清晰,花梗为柄,延伸至器底。花蕊为杯心,有小孔,与中空的花梗相连,可吸水。内外均施釉,釉色为淡粉色。淡绿釉花梗背面墨彩楷书“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此器型始见于康熙,后断烧,光绪时复见。“秋操”全称为“秋季军事操练”,是清廷检阅新军编练结果的军事演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分别在河北河涧,河南彰德,安徽太湖举行过三次“秋操”,此杯为纪念太湖秋操而制。这种吸杯造型独特,构思巧妙,观赏性远远大于实用性。

慎德堂款粉彩松鹤图鹿头尊(图2),高27.8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厘米,尊敞口,口以下渐广,垂腹,圈足,上半部分饰有两个鹿头耳,因倒置器身像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者“牛头尊”。整件器物绘制寓意长寿的松鹤纹、菊花纹,底部施白釉,红彩书“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此造型首见于康熙时期,至乾隆盛行,端庄俊秀,胎体厚薄适中,釉面清亮平滑。粉彩器多绘山水囿苑十鹿或百鹿图,也称“百鹿尊”。“慎德堂”坐落于北京圆明园内九州清晏的西面,为园内的一组建筑。它修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次年落成,是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内居住的寝宫。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创作《慎德堂记》一文,解释了“慎德堂”一名的由来。“崇俭去奢,慎脩思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署“慎德堂”款瓷器是道光时期的一个官窑品种,为景德镇御窑,特意为道光帝烧制的堂名款瓷器。目前帝王专用且能够与文献记载相对应的堂名款器物非常少,而“慎德堂”款器物不仅传世数量大,而且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历史价值之高。陈浏在《陶雅》中称“慎德堂为道光窑中无上上品,足以媲美雍正。质地之白,彩画之精正在伯仲间”。

清乾隆茶叶末釉塑帖蟠螭纹长颈瓶,高40.7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15.5厘米,瓶小口,长直颈,溜肩,折腹,肩部到颈部堆帖一只蟠螭。通体施茶叶末釉,此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经1200°C~1300°C之间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深沉凝重,极具古意。

珐华镂空开光花卉纹罐(图3),口径17.6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25厘米,高30.2厘米,罐直口,丰肩,鼓腹,平底,陶胎,肩部饰如意云头纹,腹部双层,内层无釉彩,外层镂空并施釉,腹部为六组海棠式开光花卉纹,足部仰莲纹。色泽浓厚深重,立体感强,为明代珐华器之杰作。珐华器又称珐花器或法花器,始于元而盛于明,是山西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以蓝、绿、黄、紫、白等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器。珐华器的主要产地在山西的蒲州(今永济市)、霍州(今霍州市)、高平和晋城一带。山西珐华的胎质主要分为砂胎和缸胎两种。其独特的技艺是在修好的胎体上先雕刻花纹图案及轮廓线条,再用毛笔蘸瓷浆在纹饰轮廓线中堆起凸起的线条,入高温烧成素胎,再在烧好的素胎上按花纹图案的需要,用独特配方调制好的釉色施以彩釉,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区别在于景德镇珐华胎质为瓷胎,山西珐华胎质为陶胎;山西珐华器的釉色以蓝色、孔雀绿色、黄色、紫色、白色等多种色调为主,景德镇珐华器的釉色以黄、绿、紫三色为主。

古今之式·备诸巧妙明清瓷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也各式各样,除满足祭祀、陈设、饮食等日常生活需要外,外观更具美感,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馆藏文物主要分为日用器物、陈设用器和文房用具三类。

明代龙泉窑青釉刻花诸葛碗(图4),高11.4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8厘米,器呈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双层夹空,底心有圆孔与空腹相通。它是由两只碗黏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也称诸葛碗。此碗造型始见于宋代龙泉窑刻花器物,明清延续烧造,古朴浑厚,造型独特,一般是民间祭祀时盛放供品所用。故称源于“三国”传说:诸葛亮为了迷惑司马懿,在对方派人来刺探时,使用这种双层碗进餐,看似满满一碗饭,实则只有上面一层。

馆藏陈设器物有常见的瓶如梅瓶、琮式瓶、天球瓶;尊有石榴尊、鹿头尊、灯笼尊以及觚。琮式瓶是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清青花加紫夔龙纹天球瓶,高55.3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20.4厘米,器物高大造型端庄,瓶直口,长颈,球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夔龙纹饰。《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夔一般反映龙正面图像,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像,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夔龙相传是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世用来比喻辅弼良臣。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其特点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文房用具是指笔、墨、纸、砚及其衍生的各种物品。主要有笔洗、墨床、水盂、臂搁、镇纸、印泥盒、印章等等,这些文具造型各异,精雕细琢,可用可赏,是文人学士乃至帝王官宦书斋案头不可或缺的器物。窑变釉笔洗(图5),高5.6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7.8厘米,笔洗敞口,圈足,扁圆形,胎体厚重,整体造型端庄古朴。釉汁自然流淌,釉色变幻、深沉。笔洗是一种传统工艺品,属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外的一种文房用具,是用来盛水洗笔的器皿,形制乖巧、种类繁多、雅致精美。笔洗有很多种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属于名贵材质。窑变釉,是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明清时期瓷器纹饰多样,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图案,多数图案不仅样式精美,而且寓意吉祥。特别是清代,装饰上几乎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人物纹饰中有象征保平安的神仙形象和宗教人物如嫦娥奔月、和合二仙、刘海戏蟾;科举人物题材如青云直上、望子成龙图、魁星图、折桂图、报捷图等则表达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动物纹有鱼藻纹,“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表现五福的,单以福字为饰,或用“五福捧寿”,即以蝙蝠的蝠与福同音,用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组成图案。以及凤纹、龙纹、鹤纹等。植物纹中有象征富贵的牡丹纹、寓意多子祥瑞的石榴纹,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和莲花纹、缠枝纹、卷草纹等。

粉彩一路连科图盘,口径20.1厘米,足径11.2厘米,高3.6厘米,盘侈口,弧腹,圈足。盘内壁中央饰粉彩莲池白鹭纹,边饰金鱼、水草纹。在器身上画一只白鹭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连”谐音。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寓意考生蟾宫折桂,取得功名的美好愿望。

豆青釉青花加紫折枝石榴纹盖罐,高34.3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8.9厘米,罐丰肩,鼓腹,下部微收,平底。此器物以豆青釉为底,上绘有青花和釉里红,釉里红表现石榴果和石榴花。石榴果和石榴花,是明清瓷器最常用的装饰纹样之一,石榴多子,常被人们视为祥瑞之果,寓意多子多福,千百年来为民间所喜爱。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花,颜色鲜艳绚丽,灿若云霞。曹植曾赞石榴花“丹华灼烈烈,璀彩有光荣”。可见,石榴花开时,是何等美丽。

参考文献:

[1]太原市博物馆.抟土成金-明清瓷器展精品图录[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2020.

[2]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雨木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