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恩师的师生缘
2022-05-06李彭
李彭
2006年我来到景德镇读大学,至今已超十五年,现在回头想想,作为一名“景漂”,能扎根于“第二故乡”,成为一名陶瓷工作者,是非常幸运的。这都要感恩于我的两位恩师——刘伟老师和赵紫云老师,是他们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2008年4月我在当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读大二,原本期待已久的仕女国画课被临时更改,我很是不悦,便在电话中与父母抱怨。我的爸爸是一位陶瓷爱好者,时常会到古玩市场去转转,偶尔会带回一些陶瓷类的书籍杂志。说来也巧,一本2005年出版的《景德镇陶瓷》不知经过怎样的历程辗转到了距离景德镇两千多公里外的牡丹江,被我爸爸收藏在家中。他曾被杂志中一位叫赵紫云的陶瓷艺术家的作品所震撼,便与我分享。我看到了《贵妃醉酒》、《赏春图》等作品中一个个面如桃瓣,目若秋波的仕女跃然瓷上,笔法严谨、设色文雅。我随即心生崇拜,想要立雪“赵”门。好在那时杂志上有刊出老师的联系电话,是家中的座机。爸爸拨通号码,一个男人的声音,禀明来意后,自认有些唐突的爸爸没想到对方的答复竟是:“没问题,带孩子到家里来看看吧!”那年的五一,父母便奔赴景德镇,与我汇合,一起正式到赵紫云老师家里,拜师学艺。
接电话的男人骑着电动车到巷子口迎接我们三人,刚见面,便十分亲切热情地自我介绍道:“你们好,我叫刘伟,是赵紫云的爱人。”到了家中,两位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向我们介绍自己,介绍作品,介绍家里的情况。这次经历的意外之喜是,没想到刘伟老师也是陶瓷名家。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其中《瑞雪丰年》系列所描绘的竟然就是我的家乡——牡丹江雪乡。冥冥之中,一切早已注定,也许这就是缘分,我与二位恩师的缘分、我与陶瓷的缘分。
从那之后,两位老师便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在生活上,他们胜过父母般的呵护我,为了打消我的思乡情结,每到周末节假日就叫我到家里吃饭。每次聚会都会让我倍感亲切、温暖,并且在思想上收获满满。我跟父母都不说的心里话第一时间就想跟两位老师敞开心扉,他们听后都会帮我出谋划策、指明方向。比如我的爱人康平川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曾就职于深圳比亚迪,而后他放弃了工作回到瓷都,我们在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下完婚创业。如今我们能从事喜欢的行业,徜徉在陶瓷艺术的海洋之中都得益于老师们一步步倾尽心力的指引!
在学习上,我時常登门求教,获益良多。两位老师时常对我嘉勉和启导,叮嘱我要把学校的文化课学好,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发现美的眼界,创作出更深层次的打动人的优秀作品。还要与本土的陶瓷工作者多交流,熟练掌握陶瓷领域的工艺技术,把现代理论知识和传统陶瓷工艺、技艺糅在一起。此外,老师也教我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缩短我从学校走向社会摸索的距离。正如董其昌所言:“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本科毕业后,在老师们的肯定与鼓励下,我决心静心求学,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李磊颖教授的研究生,在陶艺与绘画研究方向进一步深造,提高和完善对陶瓷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我随老师访友时,他们总是欣慰又骄傲地提起这样一件事: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庆祝建校50周年系列活动“校训”征集中,我所做的“崇德尚学,陶冶成器”在参赛的两千多件作品网上公开投票中名列榜首,最终被学院采用,作为建校50周年后的校训(使用至2018年),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我因此荣获学校颁发的荣誉证书及奖金,校训被雕刻在学院门前的大石碑上。其实,这八个字,就是我从两位老师身上悟出的师者风范,是他们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真实写照!学艺务必先做人,做人贵在德为先。这也是两位老师传授于我的为人之道和从艺之道,更是我特有的精神财富!
在家中,二位老师是琴瑟和鸣的伴侣,是无私可亲的父母,是与孙同乐的祖父母;在朋友眼中,他们是重信守义、沿途抛洒鲜花的瓷上伉俪;在陶瓷行业中,他们是德高望重、勇于担当的国大师,时刻将景德镇陶瓷艺术行业的发展视为己任,将把景德镇推向更高的平台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在我眼中,他们有着哲人的智慧、诗人的豪迈、艺人的浪漫,人格魅力极强,也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以崇高的道德作为凝聚力。学生于老师,既学画艺,更师人品。回忆拜师那日,我担心自己对陶瓷绘画零基础,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两位老师就说过:“技艺可以靠时间积累,我们收徒弟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人品要好!”至此之后,这句话就如同警钟一般,时刻长鸣于我的心中。他们总是谦和温暖、真诚低调,不喜将自身的光环放大,与他们接触的人丝毫感觉不到他们身上的大师光环。就是这样始终如一的言传身教,为我树立了人格精神的标准。创作之外对生活的热爱,创作时对作品的专注,以及一直坚守梦想的态度,让我跟随其学习陶瓷装饰技法的同时,对其处事的行为方式、道德品行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敬仰。老师教导我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陶瓷艺术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后,创作出的作品也会是具有品格美的高质量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老师们在专业上对我的教导,不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从不干涉我的创作过程,不规定我的创作题材。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希望传授于我的不单是固定的装饰技巧,而是善于创新的思维。师古而不泥古,以古代优秀文化做支撑,以传统的经典艺术作品为基石,创造出有新的审美乐趣的作品。有时我由于眼高手低、技术稚嫩或笔墨功夫不过关,无法使作品达成想要的艺术效果,而进入一种瓶颈、困顿时,老师都会给我极大的鼓励,边施墨边讲解处理的方法,往往添补数笔便能提升气韵。得此恩师实乃三生之有幸。
壬寅虎年,正值二位恩师花甲之际,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永葆艺术青春。谆谆教诲,学生矢志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实因血缘所在;恩师教育之情,多是缘分天定,岂是谢字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