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初的梦想

2022-05-06张亮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烤红薯钱学森典型

张亮

文题亮相

梦想是期待、是目标、是方向、是动力。

梦想是求学时的周恩来在课堂上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梦想是儿时截瘫后的张海迪靠自学实现的“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理想,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时立志“将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民主富强国家”的承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呢?

请以“最初的梦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佳作展示

最初的梦想

◎龚红霞

故乡是能让我变回小孩子的地方。

我偷偷回了趟故乡,发现自己离开的这几年,故乡瞒着我变了样儿:清澈的池塘,繁华的商场,还有一个人声鼎沸的广场。那个小山坡上的一排楼房是我儿时的学校。漫步校園,让我骄傲的大食堂依旧爆满,翻修的操场上人头攒动……趴在教室窗前,眼前的少年正青春,他们肆意地挥洒着汗水,惬意地谈论着梦想,在那一双双明眸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曾经许下的愿望。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有一个身体不太健康的爸爸。他总是穿着并不完整的衣裳,但他似乎不怕冷,在最冷的正月里依旧穿着那件单薄的外套。我时常思考为什么在衣柜里要翻找好久才能看到一件属于爸爸的衣裳——那是饱经岁月磨砺后缝缝补补的衣裳。所以那时的我,每天都想着快些长大,为爸爸置办一件好衣裳,暖暖和和地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冬天。

我的爸爸好像爱上了冬天,他看见烤红薯的摊子就移不开眼。每每这时他便急不可耐地奔回家,从地窖里拎出一筐混着泥土的红薯。只见他架起火堆,将洗好的红薯一个个丢进去埋起来。我们围着火堆,说话功夫,烤红薯特有的香味便钻进我们的鼻腔。爸爸总会挑出最大的红薯递给我们,烤好的红薯外边焦焦的,还带着一点糊黑。拿过来,又暖又香,轻轻一掰,露出金黄的内里,带着热气的香味扑鼻而来。外焦里嫩的烤红薯,吃起来格外香甜软糯。

小时候我那些甜美的梦都是爸爸帮我圆的,我好不容易有了表现的机会,他却与世界作别,成为我回忆里的痛。小县城的码头边,树叶落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却甘愿把自己留在苦寒的冬天,又一次次坚决地把我推向那个他很向往的春天。

爸爸的离开无疑是我人生中一个沉重的打击,他走后头两年,我几乎每天沉浸在悲痛中。后来,我接受了爸爸的不告而别,只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填满爸爸的衣柜了。

回到故乡的我,已没法变成小孩,摇摇欲坠的日落黄早已变成了我现实中冉冉升起的曙光。曾经少年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在多少年后的故乡,回忆接过梦想的接力棒,眼中的灼热,正代表着泪水与少年的荣光。

(重庆巫山县师资培训中心初中部)

各抒己见

张老师:命题作文一般由题引、题目和要求三部分组成。题引具体生动地阐释了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为同学们提供了写作思路。题目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体裁和作文的形式。要求就是提示同学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从审题这一角度说说你对命题作文“最初的梦想”的看法。

张建伟:题引告诉我们“梦想”的内涵,通过列举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最初的梦想,来启发、引导我们回忆人生中的第一个梦想,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做了哪些努力,等等。

何宇:我赞同张建伟的观点。“最初的梦想”就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梦想,应以第一人称“我”来行文。

张老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谈了自己对审题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审题的共性:第一,找出题目的中心词语,它给我们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如“梦想”。第二,找出题目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它给我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如“最初的”。第三,看题目是否给我们限制了文体、人称和内容。回归本题,“最初的梦想”限制了写作文体为记叙文。在人称上可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写,但为了让表达更真实感人,我们最好写自己的梦想。内容上也有限制,“最初的梦想”一定是积极、向上、向善的,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领悟了题目中的要求,我们写作的指向性就明晰了。

下面,请同学们具体谈谈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又是怎么确定的。

侯炜: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小学一年级时,我最要好的同学生病了,久治不愈,到北京检查后确诊为骨癌,因没有找到配对的骨髓,同学不久便去世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能挽救病人生命的医生,现在,我仍在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

吴霞:我的父母是果农,每到水果成熟期,常常会遇到连绵不断的大雨,一些水果在浸泡中开裂、变质乃至腐烂,让果农血本无归。我想给水果培育出能抵御自然灾害的基因,为乡村振兴作一点贡献。

张老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总结出,“最初的梦想”产生的契机应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感人的事情有联系。怎样写出富含真挚情感的事情呢?

刘梦圆:详写能交代清楚我产生最初梦想的原因,突出事件的感人之处。

张建伟:要对人物、事件进行精彩的细节描写。

张老师:说得好!详写感人之处和运用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确能表达真挚情感,但在运用时一定要立足典型人物,即要有典型的事件、典型的语言、典型的动作、典型的外貌、典型的细节,等等。龚红霞同学的这篇《最初的梦想》的动人之处就是抓住了三个典型细节:第一个是父亲在严冬让子女穿暖而自己衣着破旧;第二个是父亲烤红薯给“我们”吃;第三个是未成年的“我”过早地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大家在叙述中可选择倒叙、插叙等叙述顺序,曲折的故事情节更能吸引读者。

同学们围绕“最初的梦想”这一话题进行交流,明晰了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和表达。希望同学们能用心表达出自己“最初的梦想”,更要用行动早日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片段拾萃

钱学森堪称信念坚定、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的典范。在上海交通大学求学期间,他通过参加党的外围组织及其开展的进步活动,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洗礼,引发了自身对中国革命前途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935年,钱学森怀着“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赴美留学。正是因为有这种坚定的爱国情怀、家国梦想作支撑,钱学森硕士毕业后即深感“一名技术科学家对于祖国的帮助远大于一名工程师”,针对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的现实需要,从航空工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

当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先后辞去各种重要职务,毅然决定回国。在回国受阻期间,钱学森这位在万里之外的赤子,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不仅没有屈服,而且表现出一位中国科学家在资本主义力量打压面前毫不畏惧、有理有节的大气魄、大智慧,充分体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概和义无反顾的赤子豪情。

1959年11月12日,钱学森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他看来,成为一名党员代表着自己真正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钱学森将一生深深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之中。

(选自姜斯宪《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初心使命》)

赏读

选段叙述了钱学森为实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这一最初梦想而付出的努力,高度赞扬了信念坚定的钱学森以国家为己任的担当;并呼吁新时代的青年要以钱学森为榜样,为国家作贡献,不负韶华。典型事件的叙述包括国内求学、赴美留学、毅然回国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等细节,让钱学森的形象显得更高大。

猜你喜欢

烤红薯钱学森典型
第一只烤红薯,很甜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钱学森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烤红薯比煮红薯更升糖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烤红薯
钱学森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