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

2022-05-06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琴瑟书本知识杏花

古诗词鉴赏是初中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技能,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在语文科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进行古诗词鉴赏,需要同学们把握核心的时代背景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一

春夜别友人(其一)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赏读

这是一首送别诗。开头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心绪。诗人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金樽对绮筵”,以一“对”字,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诗的第二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的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对仗,相形之下,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第三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这时,高高的树梢遮掩了低沉的明月,奔流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诗的结尾很有情味,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得兴起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有期,流露了离人间的隐隐哀愁。

诗人虽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犹如琵琶弦上发出的清音,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诗歌二

江 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读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说“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思归客”三字包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颔联是说,看着远在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这两句对仗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把诗人的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两句直承上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这恰好说明这里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绝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这里的“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则是写实,“苏”有康复之意。诗人漂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非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种思想境界,体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却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尾联是说,自古以来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是为了取其体力,因此,“我”虽年老多病,但还是能有所作为的,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诗人指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吗?这是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诗歌三

北陂杏花

◎[北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读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了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出水花相依相亲的情状,给人清婉、柔媚、幽静之感。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離,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的品性之美。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寻味。“春风吹作雪”一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却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凋谢了,零落了,这本让人黯然神伤,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那“南陌”则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诗歌四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读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知,是获取知识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对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躬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满足于片面的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诗歌五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

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

负尽狂名十五年。

赏读

这是一首充满了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忧心国事,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表达了诗人对宵小之徒的嘲笑及愿以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的情怀。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诗人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于是才有了“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读后令人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只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猜你喜欢

琴瑟书本知识杏花
又见门前杏花开
杏花树下
无题
琴瑟(新韵)
冷热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景年琴瑟,兰华流媚生
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