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精神感召下
2022-05-06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奧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最近十几年,中国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得到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高度评价和称赞。奥运会后东道主如何乘势推进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不仅事关奥林匹克运动和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和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两次举办奥运会积累的宝贵财富,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北京冬奥精神源于体育,但绝不限于体育。一方面,这是各行各业都长久受益的文化洗礼和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体育界自身应当跳出竞技得失,努力站在更高层次,拓展视角,来认识和领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观念、意识上提高中国体育的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进取和奉献。
北京冬奥精神是体育精神,又不只是体育精神。中国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精神,这是重要的社会贡献,是中国版的奥林匹克精神。几十年来,在乒乓球、女排、女足等项目中,都曾创造和总结出具有鲜明特点的精神财富。与此相比,冬奥精神不是一个项目、一支队伍对场下磨砺、场上拼搏的提炼,它的覆盖和概括更广更深,对未来各项事业的指导性更强。
北京冬奥精神所及超出冬季运动的收获,也超出一次体育盛会的成功,身为运动会主角的运动员感受最直接。弘扬冬奥精神,要在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下努力进取,有所突破。尤其是一些仍处落后,甚至差距越来越大的项目,如何才能在冬奥精神感召下,知重负重,百折不挠,不负时代的使命和重托,全社会关注着这份答卷。
没有精神支托的竞技是狭隘的,没有精神依靠的行为是盲目的。在中国体育运动、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各项事业新发展的时代,北京冬奥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