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质性研究
——以跑步群体为例

2022-05-05林,张

体育科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机跑步动力

朱 林,张 峰

(1.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集美工业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马拉松热的风靡,跑步作为一种时尚、经济、便捷的运动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时代,受运动社交软件的网络聚集作用的影响,社交活动得到“趣缘式”重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抱团”式跑步。由于跑步运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许多热衷于跑步的爱好者已经进入一种痴迷状态,出现“睡不着就去跑步”“几天不跑步就不习惯”的成瘾行为。群体锻炼对个体的锻炼坚持性具有显著影响[1-2],表现为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更远”。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身体锻炼(chronic exercise)与短期身体活动(acute exercise)都可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长期身体锻炼还与人的健康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并对焦虑、抑郁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3-4]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进行坚持性的锻炼是运动成瘾的行为表现之一。[5]那么,群体中坚持锻炼的行为是否属于运动成瘾行为?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行为动机和动力来源于什么?这种成瘾行为过程又是怎样形成的?研究这些问题,可为运动成瘾症状人群提供行为干预的研究参考。

“成瘾(addiction)”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6]关于“运动成瘾”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暂未形成一致性的观点。本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观点[7-10],将运动成瘾界定为依赖于正常跑步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特性的行为渴求,一旦停止运动会表现出明显的戒断症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两个跑步群体展开调查,同时使用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的方法,将调查收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处理,并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形成能够解释参与者行动意义的理论逻辑。其中问卷调查主要是以电子问卷的方式发放于跑步群体中进行资料的收集,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锻炼坚持性指标构成的三个问题,目的是对跑步坚持性运动人群进行筛选;第二部分由运动成瘾量表的六个问题组成,用于识别跑步成瘾人群,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和汇总,筛选出运动坚持性人群及其存在的运动成瘾个体。同时采用以下四个开放性问题:讲述跑步经历;描述什么情况下会有跑步的冲动;长期坚持跑步的动力是什么?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的身体和心理体验。对运动成瘾个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面对面聊天的方式了解受访者的运动经历以及成瘾状况,最终获得了本研究所需的原始数据资料。

2.2 研究工具

2.2.1 运动坚持性人群的筛选

运动坚持性指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的锻炼者继续参与身体锻炼,是人们长期自觉且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个人行为。[11]根据调查发现,运动成瘾者在运动中会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因此运动坚持性人群中存在锻炼成瘾者的可能性较大。曲辉等在探索坚持锻炼个体与运动成瘾个体特质流畅的特点与差异的过程中指出,坚持性也是运动成瘾的行为表现之一。关于运动坚持性的评定指标主要综合两种评定依据:一是“三维度”评定法,每天坚持30分钟及以上,每周锻炼频率3次及以上,已经坚持锻炼6个月以上。[5]二是运动心理学评定法,用于研究的长期身体锻炼安排一般都持续10~12个月[3]。结合这两种评定要求,得出锻炼坚持性人群的筛选应为锻炼时间≥30分/天、锻炼频率≥3次/周、持续锻炼10个月以上,符合以上三个指标特征的即视为运动坚持性人群。

2.2.2 运动成瘾人群的诊断

目前对运动成瘾人群的诊断,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是西方学者编制的一系列心理测量工具,量表包括强迫性锻炼问卷(OEQ)、运动依赖问卷(EDQ)、运动依赖量表(EDS)以及运动成瘾量表(EAI)等。其中运动依赖量表(EDS)和运动成瘾量表(EAI)相对较为权威,其可靠性已被证明可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12]。相对而言,这一领域在国内的研究比较罕见,仅有的一份运动依赖量表也是参照已有量表修改而成,而且编制出来的量表仅仅是基于信效度分析,没有说明诊断方法。本研究选用Terry等人根据布朗的成瘾模型修改后的运动成瘾量表(EAI),此量表经由SPSS内部一致性分析得出Cronbachα=0.84,具有较好的信度。EAI量表由六个问题组成,包含运动成瘾的六个特征:显著性、情绪调节、耐受性、戒断症状、冲突和复发,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的方式,得分范围在6~30分,由强烈反对到强烈同意,态度逐渐加强。依据Terry等人的研究,EAI﹤13则视为无运动成瘾,EAI得分在13~23之间的认定为有运动成瘾症状,EAI≥24即为运动成瘾,EAI得分越高,运动成瘾症状越严重[13]。

3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其中,剔除无效问卷1份,有效率达99 %。根据锻炼坚持性指标对调查问卷进行筛选,符合锻炼坚持性三个指标的有效问卷共83份。调查对象中,男性跑步成员为57人(占68.67 %),女性跑步成员26人(占31.33 %)。其中,跑龄最高为20年,平均跑龄为4年,每周跑步频率在3次以上,每次跑步时间在30~180分钟不等。

从问卷回收的分析统计结果来看,跑步坚持性运动人群的EAI得分多在13~24之间,其中EAI得分<13,即无运动成瘾的只有1人,占总人数的1.2 %;而跑步持续时间为10个月以上,EAI≥13且<24,即判定为有运动成瘾症状的有79人,占总人数的95.2 %;EAI≥24,视为运动成瘾的有3人,占锻炼坚持性行为总数的3.6 %。由跑步坚持性运动人群的EAI得分分布统计(表1)可见,锻炼坚持性行为在运动群体中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在群体中有利于锻炼坚持性行为的形成。同时,在坚持性跑步人群中,绝大多数具有运动成瘾症状,具有较高的运动成瘾风险,少部分会成为运动成瘾者。由此可见,运动坚持性人群多具有运动成瘾症状。

表1 跑步坚持性运动人群的EAI得分分布统计

表2可见,跑步成瘾者占调查总人数的3.6 %中均为男性,这与Sebastiano costa等人[14]对409位常规锻炼者进行调查发现男性具有较高运动依赖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分别对3位平均跑龄均为一年半的跑步成瘾个体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方式选择在两次大型跑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进行,包括面对面访谈以及网络联系,受访者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专业和学历背景,在接触跑步运动时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即健康需求。

表2 运动成瘾人员基本情况信息表

3.1 运动成瘾行为形成因素分析

通过运用扎根理论开放性编码的方法,将搜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贴标签、登录等概念化处理后,进行轴心编码将概念类属化形成更高一级的概念;然后通过概念、类属的不断比较分析与文献资料的运用,剔除不相关及重复概念后,从原始材料中获取36个初始概念,最终凝练出参与动机、运动体验、行为动力、行为策略和行为结果五大范畴,以及十个副范畴(见表3)。

表3 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编码结果

图1 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编码过程

3.1.1 参与动机

动机是人们参与和维持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是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直接原因。[15]参与动机会随着运动成瘾个体内在需求的满足而发生变化。此研究依据参与动机影响运动成瘾个体参与运动的持续程度,将动机分为阶段性动机和持续性动机两个副范畴。阶段性动机主要是指运动成瘾个体在初始阶段参与跑步的行为动机,其表现出的动机水平相对较高,但动机持续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相对被动的参与。任何行为的初始发生阶段都主要是以外部动机为主,而持续发生阶段则主要以内部动机为主。[16]运动成瘾个体在初始阶段参与跑步的内在动机主要是身体健康和减肥,属于安全需求,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而且相对容易满足,受访者提到的感受是“腰痛得到缓解了”,“几个月下来瘦了,体质也上来了”等等。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的需求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向更高一级追求。调查发现,运动成瘾个体的阶段性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时,动机强度也会相应弱化,同时,对运动产生的认可度会增强。而在初始阶段影响参与动机的外在诱因主要是周边环境的氛围影响,访谈中受访者谈到“进入(参与)”跑步,是因为“大家都在说这个事,热血澎湃的”。由此可见,运动成瘾个体在初始阶段的参与动机主要是外在诱因不断内化的结果。

持续性动机主要指维持运动成瘾个体持续参与跑步的行为动机,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和影响力,属于积极性较强的主动参与。当初始阶段的参与动机基本得到满足时,便产生运动认可,同时跑步行为得以持续。其时,运动成瘾者的参与动机主要是以突破自我和带动他人为主,属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外界诱因此时起着推动作用,主要是群体动力正向影响动机强度。具体地说,群体的运动氛围、智能软件下的“晒图比拼”、群体激励行为的“点赞”以及“大神”身份符号等都会影响动机的形成和强度。在个体内在动机的驱使下,个体倾向于把成就归因于自身的内在因素。因此,当运动成瘾个体的行为目标实现时,便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及成就感,形成较为持久的行为推动力。

3.1.2 运动体验

运动体验是运动成瘾个体在跑步后的主观感受,是感觉、知觉的过程,也是主意、思维、情绪以及行为产生和变化的过程。[17]根据个体的主观感受可以将运动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运动成瘾行为个体的积极体验主要是运动后产生的基于精神上的成就感、效能感和愉悦感;消极体验主要发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身体损伤,发生部位包括膝盖痛、肌肉拉伤、髂胫束痛。运动体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运动成瘾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期望水平以及成就动机,积极的运动体验容易激发运动成瘾个体的内在动力,有效增强自我效能感,使跑步者越跑越来劲。“我第一次跑了18公里,自信心膨胀后,第二次跑了半马,第三次就跑了50公里”,这是受访者的经历口述。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有效促进运动成瘾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期望水平,使运动成瘾个体对跑步行为产生持续认可,从而形成持续跑步行为。而运动成瘾个体对跑步过程中产生的消极生理体验,他们更倾向于“冷处理”,认为这是“成长”过程中应该克服的,没有坚持就不会获得更多自我成长的内在体验。因此,对运动成瘾个体而言,运动强度引起的消极体验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运动行为,一般的小伤病,运动成瘾个体都会咬牙坚持,“因为一点小伤病而耽误了今天的运动,可能会损失更多,只有坚持才会强大,才会成长”,这是多数运动成瘾个体坚持的运动理念。

3.1.3 行为动力

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根据动力的来源可以将运动成瘾个体的行为动力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包括来自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的诱因两个副范畴。运动成瘾个体行为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内、外动力场的交互作用。需要是一切行为产生的源泉,而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推动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18]运动成瘾个体追求身体健康、减肥、突破自我、带动他人的行为,皆属于内在需要的参与动机,即内在动力。访谈发现,所有受访者在接触跑步这个运动之前都有一定的运动习惯,运动习惯所形成的运动基础可能成为内在动力因素形成的有利条件。

运动成瘾个体的外在动力主要是群体动力因素的影响和运动软件的推动,群体动力因素包括运动氛围、互动交流、身份符号、行为激励等,而运动软件带来运动数据的可视化特征,使运动成瘾个体间的相互较量成为可能。这些都是影响个体运动成瘾的积极因素,使运动成瘾个体的跑步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并对群体动力的影响起着中介的作用,促进个体的“高度参与”,提高个体跑步积极性。

3.1.4 行动策略

社会认知论认为,个体具备的自我调节机制,使个体有可能做出自我导向的改变,并且有能力影响自己的行为[19]。运动成瘾个体在跑步过程中能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调整包括意识提高策略和自我管理策略。运动成瘾个体在跑步过程中围绕如何“突破自己”,减少伤病(如髂胫束痛、膝盖痛)的困扰,主要通过两种行为策略进行调整:一是自我反馈、自主学习、增强健康意识;二是自我调整,在坚持中修改训练计划。这两种方法是运动成瘾个体用来应对跑步过程中受伤病影响的主要策略,从而使其不断排除障碍,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继而成为持续参与跑步继而行为成瘾的调节因素。行动策略调整、改变之后,运动成瘾个体感到:“我现在跑山路也很快啊,我膝盖不好现在跑山路也可以跑很好了,我下坡还可以跑三分配(三分钟配速)。”此外,自我管理策略中的目标定位,如“想在武汉马拉松PB一下”,以及为目标制定训练计划是运动成瘾个体自我提高的另一途径。

3.1.5 行为结果

运动成瘾个体在跑步过程中形成的行为结果受运动心理体验影响,由于受运动心理体验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影响,运动成瘾个体在跑步过程中可能受积极心理体验的驱使直接走向行为成瘾,也可能受消极心理体验的影响使成瘾个体的运动行为逐渐消退。由积极体验主导的运动成瘾行为特征主要有耐受性、戒断症状以及运动冲动的行为特点。其中,耐受性主要表现为运动成瘾个体对自身极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身体伤痛的忍受度。多数运动成瘾者在跑步中都能克服小伤病,坚持到最后,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戒断症状表现。这表现为运动成瘾个体对跑步行为的依赖性,会有“不跑步不习惯”以及“不跑步感觉不舒服”的症状,这与受访者对“跑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一调查题项持强烈同意的看法是一致的。运动冲动即对跑步表现出失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运动成瘾个体“凌晨三四点起床跑步”以及“没事就想多跑”的行为。

然而,当自我调整的行为策略不起作用时,由消极体验产生的运动消退行为即表现出进入“自我保护”模式回归健康跑步,即以健康为出发点的跑步理念,对挑战性运动表现出抑制和消退的特点同时由外界环境和自我需要的行为动力的作用也相对减弱。如同一位运动成瘾者提道:“会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我现在都不晒运动轨迹图了,不然气氛起来就想多跑,多跑就会跑伤了。”

3.2 运动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运动成瘾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根据开放性编码结果,归纳出影响运动成瘾行为的因素为参与动机、运动体验、行为动力、行动策略和行为结果五大概念范畴。在进行开放性编码时,这五个概念范畴彼此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要探讨运动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就要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在概念范畴间建立起相互联系,构建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方法的典范模型分析工具“前因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结果”进行梳理,构建出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理论模型(见图2、图3)。

图2 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

图3 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

运动成瘾个体在健康、自我超越、带动他人等内在需求以及外界环境诱因的交互作用下产生跑步动机,在运动成瘾个体参与跑步的行为过程中,由于不同动机水平影响着运动行为过程,从而产生的运动体验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在运动成瘾行为形成过程中,“运动体验”对运动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运动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动机水平的强度。积极的内在体验使运动成瘾个体对跑步行为形成认可,从而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使运动行为得以持续,参与动机得到加强;此时积极的运动体验通过内外行为动力的影响,运动行为再次强化,动机水平增强,进而使运动个体走向成瘾行为。运动成瘾个体在跑步过程中产生的消极体验是基于生理维度的身体损伤,在这个过程中,运动成瘾个体常采用自我调节的行动策略,使消极的运动体验转为相对积极的运动体验,从而使运动行为得以持续进而成瘾,这与运动成瘾个体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有关;当行动策略对消极体验不起作用时,运动个体就会对运动行为表现出抑制和消退,回归以健康为理念的运动行为。因此,运动体验属于核心类属范畴,影响着运动成瘾行为形成的整个过程,对运动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4 结 论

跑步群体中个体的运动坚持性行为属于运动成瘾症状类型,试图通过跑步这项运动达到减肥、控制体重和情绪宣泄等阶段性目标的运动成瘾症状者,产生的跑步动机较为强烈,容易形成较强的自我心理暗示,他们在EAI上的得分超过了17分,具有显著的运动成瘾症状。而群体中形成的运动成瘾行为属于一种积极的成瘾行为,这与运动后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有关,也是对调查过程中受访者对于“人际冲突”表示强烈反对的调查结果的反映。运动成瘾行为的发生源于个体的内在需求动机,即内在动力因素,其形成过程主要在于个体的内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进而产生了行为认同,这是其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而由运动结果引起的积极心理体验是个体对跑步行为产生持续认同的有效动力。

猜你喜欢

动机跑步动力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做到七点跑步不伤膝
跑步穿什么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跑步的时候我们在想些什么
动力船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