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补水管线下穿石马河防洪评价

2022-05-05黄祖荣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5期
关键词:河床堤防渗流

黄祖荣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1 概述

为改善区域河涌水环境及水质状况,逐步消除内河涌黑臭现象,全面推进河涌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位于东莞市的常平环保专业基地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约1.4万m3/d尾水排入常平东部污水处理厂。近几年,随着常平镇截污管网工程的建设,现状污水处理厂处理压力日趋饱和。通过建设专管工程,将达标尾水外排至木茶湖水道进行生态补水,不仅可提升木茶湖水质,亦可削减污水厂的处理压力。

生态补水专管工程敷设路线为:沿基底园区围墙外敷设至常谢路,之后沿村内支路敷设至石马河南岸,采用定向钻法施工穿越石马河后,最终敷管至木茶湖水(管道布设如图1所示)。工程设计压力管道总长约5.2km,管径De630,管材为聚乙烯(PE)给水管。由于设计管线采用水平定向钻法穿越石马河,可能会对两岸堤防的渗透稳定和抗滑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须对拟建管线越河进行防洪影响评价。

图1 生态补水专管路线图

2 防洪评价准备

2.1 技术路线和工作内容

根据石马河的水动力特点,研究技术路线为:在收集现有技术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实地查看、资料整理收集和分析、经验公式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工程所在河道的河床演变情况,科学地评价拟建工程对石马河河势稳定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为:分析穿越工程方案及特点,对穿越位置进行水文成果复核分析、堤防渗流和稳定、抗冲刷计算等,结合计算结果综合评价拟建工程对河势稳定、河道行洪、堤防安全、防汛抢险、第三方合法水事权益等的影响。

2.2 管线穿越方案分析

工程采用定向钻法施工穿越石马河,穿越段管长约322m,桩号为K1+851~K2+173,管径为De630,双管(两管间距为2m)水平平行敷设,穿河管段剖面如图2所示。河床现状底高程为1.35m,根据设计方案,该处穿河管管顶高程为-3.94m,管顶至河床的最小覆土厚度为5.29m。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穿越河段揭露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强风化粉砂岩、中风化粉砂岩等,拟建管道主要穿越粉砂岩层,穿越处地质条件较好,无须进行地基处理。工程定向钻穿越需建设两个工作井(始发井和接收井,位于河道管理范围以外),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作井尺寸为长4.55m、宽2.5m、深2.88~4.70m。穿越管段采用水平定向钻法施工,入土点选择始发井沿管道延伸方向的反向30m处,出土点选择接收井沿管道延伸方向30m处。钻孔轨迹设计如下:

图2 穿河管段剖面示意图(单位:mm)

(1)出入土角:根据相关规范要求,项目采用地面始钻式,入土角和出土角应为8°~20°,计算所得的出土角和入土角均为8.3°,符合要求。

(2)管道轴向曲率半径:因为牵引管是作为排水管道使用的,管道由起点向终点方向具有一定的纵向坡度,不能出现弯曲情况,因此管道轴向曲率半径为∞。

(3)终孔孔径、扩孔次数:拖拉管道直径为630mm,成孔直径控制在管道外径的1.2~1.5倍,终孔直径确定为800mm。钻进钻头直径为40cm,初次成孔直径为40cm,根据扩孔钻头比孔洞大1.2~1.5倍的原则,选取直径600cm的钻头进行第1次扩孔,再选取直径800cm的钻头进行二次扩孔至成孔尺寸。

(4)定位导向系统:采用DCI公司生产的ECLIPSE无线地下定位系统,该系统包括地面接收器及遥显,地面接收器通过接收钻头内无线探棒发射的信号,探测钻头的具体位置;遥显上显示钻头钟面值及温度接收器探测的钻头深度[2]。钻机操作人员根据接收器探测结果,对钻头轨迹进行动态纠偏调整,确保钻头沿设计轨迹钻进。

2.3 河道演变分析

河床演变的实质是河床的垂直与水平的移动,以及河床形态的变化,水流对河床的作用是河床演变的基础[3]。河床上垂直方向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冲刷或淤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则表现为河岸的侵蚀[4-5]。由于人类对河岸的整治活动,河道横向变形基本被限制,仅在垂直方向上变形,即表现为冲刷或淤积。工程位置处现状河宽为110m,目前石马河正在进行全流域的综合整治,远期拟建工程处河道需扩宽50~60m,因此河道未来演变方向存在向右拓宽的趋势。当工程处河道扩宽后,流速变慢,一段时间内拟建工程处河道的淤积趋势会有所增强,但最终会达到冲淤平衡状态。因此工程建设不会对所在河段整体冲淤变化造成影响。

3 防洪评价计算

3.1 水文分析计算

3.1.1基本资料

石马河是东江下游的一级支流,位于东莞市东部,主流发源于深圳市大脑壳山,流向为自南向北,形状狭长,河流较弯曲。石马河河道左岸堤防为东莞大堤,规划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右岸堤防为石马河常平段堤防,规划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现状未达标。石马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气候温和,季风明显,雨量充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温差幅小,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在21~22.2℃。石马河流域暴雨成因有锋面、低压槽、低压、低涡、低空急流及热带风暴(台风)等,具有次数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笼罩范围大的特点。每年绝大部分雨量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89%,由于雨量时空分配极不均匀,易引起洪涝灾害。

3.1.2设计洪水

结合相关资料,石马河流域设计洪水成果见表1,满足规划要求。拟建工程位于第六段,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2801m3/s;10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3240m3/s。拟建工程位于司马大桥下游约810m,50年一遇规划水位为13.46m,100年一遇规划水位为14.09m。

表1 石马河干流设计洪水成果汇总表

3.2 堤防渗流分析及计算

渗流计算选取生态补水管穿越工程轴线中部实测横断面,运用理正软件中的渗流分析模块,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将渗流场离散成有限个单元体,根据边界水头值,按渗流有限元基本计算方程求得各点水头值,进而求得整个渗流场的水头分布[6]。穿越管段左岸东莞大堤水力边界条件选取临水侧100年一遇洪水位,右岸潼湖围由于现状堤防仍未达标,根据现状情况水力边界选取临水侧10年一遇洪水位,而背水侧均为无水条件时的水位组合。经过计算比较工程建设前、后两岸堤防渗透的稳定性变化,左、右岸堤防在各工况下渗流计算成果见表2。计算表明:左、右岸工程建设前后浸润线位置变化不大,计算最大渗透坡降均小于允许渗透坡降,工程建设对两岸堤防渗流场影响较小,不会造成堤基的渗透破坏,工程运行期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表2 左、右岸堤防渗流计算成果表

3.3 堤防抗滑稳定分析及计算

堤防整体抗滑稳定计算断面与渗流计算选取的断面相同,边坡稳定计算采用瑞典圆弧法,计算模型依据理正软件里的边坡稳定分析模块。计算工况如下:①100年、1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下,堤坡形成稳定渗流后的临、背水侧堤坡;②100年、1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骤降至常水位,堤坡形成稳定渗流后的临水侧堤坡。根据石马河洪水特性,洪水过程一般为1天,常水位采用8.46m;③100年、1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下,施工期堤坡形成稳定渗流后的临、背水侧堤坡;④枯水期水位下,堤坡形成稳定渗流后的临水侧堤坡,枯水期水位取6.40m;⑤100年、1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骤降至常水位,施工期堤坡形成稳定渗流后的临水侧堤坡。根据计算结果,拟建工程施工前后,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无明显变化,均大于规范规定的允许安全系数,满足GB 50286—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3.4 冲刷计算

由于穿越管线沿河床底敷设,没有占用石马河行洪断面,因此只对穿越处河槽进行最大冲刷深度计算,从而判断管道埋深是否安全。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拟建工程穿越处河床地层主要为黏土层,故采用DB44/T 1661—2015《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技术规程》推荐的黏性土一般冲刷经验公式计算。经分析,50年一遇工况下河道一般冲刷深度为1.06m,冲止流速为2.34m/s;100年一遇工况下河道一般冲刷深度为1.01m,冲止流速为2.40m/s。由于穿越管道管顶至河床的最小覆土厚度为5.29m,可见规划管道埋深满足设计要求,河道冲刷不会对管道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4 防洪综合评价

4.1 对河势稳定的影响分析

拟建工程管道布设在河床以下并具有一定埋深,同时管线水平定向钻穿越施工方法具有不开挖地面、不破坏地层结构、不损坏河堤、不扰动河床、施工周期短、施工占地少等特点,管道不会出露河床,不占用河道行洪面积,对河道行洪不产生阻水作用,无壅高行洪水位的影响;同时不改变河道水流边界条件,对河床冲淤变化影响不大。因此,拟建工程对所在河道的河势稳定无明显影响。

4.2 对现有堤防、护岸和其他水利工程及设施的影响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成果,拟建工程建成后对两岸堤防的渗流、抗滑稳定影响较小,工程前后安全系数均大于规范规定的允许安全系数,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因此,工程对堤防的结构安全基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工程始发井和接收井均布置在河道管理范围以外,而且设计采用防水井盖、防水砂浆、防水涂料等措施,对两岸堤防的渗流影响较小。拟建管道穿河断面上游约1km处左岸有司马联围泵站,但距离较远,工程建设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4.3 对防汛抢险的影响分析

根据GB 50286—2013规定,跨堤建筑物、构筑物与堤顶之间的净空高度,应满足堤防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等方面的要求。为保证防洪通道的畅通,防洪堤顶的净空应能满足防汛抢险的需求。拟建管道从河床底部穿越,穿越处左、右两岸场地平坦开阔,不占用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对通道净宽无影响。因此,拟建工程不会对两岸的防汛抢险造成不利影响。

4.4 项目建设对第三方合法水事权益的影响

拟建管道下穿石马河,石马河无通航要求;拟建工程处附近无取水口。拟建工程管道布设在河床以下并具有一定埋深,工程建设不会改变河道水流边界条件,故不会对第三方合法水事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5 结论及建议

(1)根据计算,拟建工程的建设对两岸堤防的渗流、抗滑稳定影响较小,且河道冲刷不会对管道安全构成不利影响。

(2)拟建管道穿越石马河河槽时,管道不会露出河床,不占用河道行洪面积,因此工程实施不会对行洪安全和河势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3)石马河无通航要求,拟建工程附近无取水口,且管道布设在河床以下并具有一定埋深,工程建设不会对第三方合法水事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4)建议在工程管理范围内设置警示标志,标明工程类型、埋深、结构等,以避免其他活动对管道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项目的实施,可为我国类似管线穿河工程的防洪评价分析积累现实经验。

猜你喜欢

河床堤防渗流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深基坑桩锚支护渗流数值分析与监测研究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
河 床(外一首)
基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堤防抗冲刷及稳定性分析
长河坝左岸地下厂房渗流场研究及防渗优化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水利工程堤防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