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整治研究
2022-05-05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100028
曲 宪 (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100028)
0 前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有利于推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不仅可以保留历史痕迹,还可以打造城市名片和带动旅游资源,推动城市的良好经济循环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仅需要注重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保留,还得兼顾商业性和未来发展方向,任重而道远。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不一定需要“大拆大建”,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推陈出新,让人们既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又可以体验现代时尚的活力。这样历史街区才能更好地传承璀璨的中华文明,定格时代的记忆,绽放强大的生命力。
1 工程概况
江西,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别称赣鄱大地。抚州是江右古郡,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孕育出王安石、汤显祖等历史名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昌里是整个抚州市区中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并且集中的区域(图1)。由于文昌里在历史上不属于中心城区,因此氛围更贴近民俗文化,自身发展脉络更为自然。
图1 文昌里区位
1.1 设计范围
文昌里总体规划面积65.3hm²(980亩),核心区16.7hm²(250亩)。街区主要分为横街、三角巷和竹椅街。其中横街全长430m,建筑面积约27000m²;三角巷全长130m,以民国建筑为主;竹椅街全长160m(图2)。
图2 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
1.2 设计目标
保持传统的商业功能和独特的风貌特色,以及街道格局与生活方式,形成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建筑,整治院落,完善基础设施,形成适应现代的人居示范街区。成为满足5A级旅游标准,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发展区。
1.3 价值分析
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其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史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
文昌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和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保持了赣派典型建筑风格,拥有着相当规模的历史建筑群,且保存基本完整,至今仍比较完整地保留着江西地区清朝至民国时期商业区发展的历史特征和风貌格局,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保留了江西本土文化和商业特色。
2 设计策略
2.1 设计原则
活化是保证文昌里得到持续保护与生长衍化的必要且有效的方式,它指的是在结合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的活力复兴,主要包括商业业态上的更新升级,以及建筑风貌上的修葺与改造,这样才能促进保护的可持续性。
总体的设计策略:尽最大程度保护老元素,对新建筑主张用创意设计去缝合新老碎片,同时活化氛围。通过设计把文昌里保护中的各种矛盾统一起来,要求设计能够赋予地段以活力。
从规划上,调研历史脉络,梳理街巷空间,打造多主题广场空间,增加区域的可达性、人流循环。在城市空间上将南北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文昌里。
从建筑上,通过现场踏勘,建筑测绘,方案探讨。结合抚州民居特点与文昌里的历史脉络,总结共性,提炼特性。在建筑风貌与历史氛围上将南北部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文昌里历史街区氛围,同时又保留横街自身的独有特征(图3)。
图3 文昌里鸟瞰图
修缮设计中遵循保护历史信息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工艺,去除明确的后期不当添加,尽可能多地保存历史信息,保持建筑的真实性。坚持尊重传统、保持地方风格的原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手法,在修缮过程中要加以识别。尊重传统,承认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传统工艺的地域性和营造手法的独特性,特别注重保留与继承。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着重解决危害文物建筑安全的隐患,对于保存较好、相对安全与稳定的建筑部分尽量维持原状。
2.2 立面分析
江西古建大量使用清水墙体,除赣东北临近徽州的地方常用白粉墙之外,一般粉刷仅用于局部。大部分为青砖,砌筑方式通常是以空斗墙为主。在勒脚和转角处采用眠砌以加强墙体。江西古建大量使用石材加固墙体或制作门窗洞口。石料通常就地取材,赣东、赣中红砂岩分布地区,大量使用红石砌筑。
江西大部分地区的山墙均做成封火山墙,在赣东北、赣西北和赣南的一些地区,也有山墙不做成封火山墙,而是暴露木构架的做法。屋顶为悬山挑出,山面的穿斗式木构架完全露明,穿梁和穿柱之间以竹编泥墙粉刷填充,或嵌以清水木板墙。这种做法在江西省虽不是主流,但分布广泛,也形成了活泼生动的建筑造型。
根据立面分析可知,横街主要的立面风格有三种:民国西式、赣派砖石木、夹泥墙立面。其中由于时间的更迭,部分原有建筑被拆除新建、部分改建,通过研究发现,横街最普遍的立面是夹泥墙店面,原历史街区共占到80%以上(图4),
图4 横街主要立面形式
这也符合了横街的历史条件。一是由于临近抚河,由漕运而起的商业繁荣;二是由于横街位于经文昌桥出古城至正觉寺的主要道路上,城外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文昌里丰富的生活素材与亲民的环境,生成了滋养一代戏曲大师的土壤,留下名传千古的“临川四梦”。
整个文昌里区域有很多砖石木传统民居,但横街区域的分布相对较少。横街基于古运河商业与民俗生活发展起来的,典型的砖石木民居相对较少;同时又贴近天主教堂,在部分建筑细部以及少数建筑立面上受西式建筑的影响。
2.3 现状问题
目前存在建筑结构稳定性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质量较差等问题。首先,由于建筑长期不当使用,缺少维修,加上雨水侵蚀,后期不当改造等自然和人为破坏,使得各个建筑存在多方面残损问题,主要表现在屋顶瓦面损毁漏雨,局部屋面坍塌,木构架位移,墙体损毁、后砌筑、裂缝,地面破损等方面(图5)。
图5 文昌里历史照片
①建筑地面问题:排水不畅的问题普遍存在,建筑墙基部位积水,而导致雨水渗漏,致使建筑基础出现不均匀下沉;部分建筑基础下沉,从而导致墙体整体外闪、外鼓变形,出现结构性裂缝等。
②建筑木构架问题:部分房间梁架歪闪、位移、糟朽,构件变形、污染、开裂等;墙体与木构架之间的连接松动。
③建筑屋面问题:屋面普遍损坏较大,存在屋脊损毁、缺失,望板糟朽,瓦面大量碎裂、滑落等问题;屋面不当改造十分严重,改变屋面轮廓。
④建筑门窗装修构造问题:各建筑的传统门窗装修总体保存较差,门窗后期有改造痕迹;现存传统板门磨损开裂严重。
⑤基础设施问题:建筑给水、排水、电力线路杂乱,没有消防、安防监控和防雷等基础设施,亟待安装;亟待改善卫生条件。
⑥环境卫生问题:杂草附着建筑,石板路坑洼不平,排水系统不畅,垃圾乱堆乱放。
2.4 设计措施
文昌里是一个“衰败但是还活着”的历史街区,我们从历史变迁、居民生活状态、居民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梳理出几个主要课题,并据此提出设计方法与对策。
问题一:商业机能退化、地块功能弱化。
措施一:“活化”历史街区,提升商业氛围。
作为传统商业区,因为城镇中心外移,加之建筑单体面积小,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商业需求,近二十年这里商业环境较差,目前仅存一些老人和租户居住。现有规划三个主入口以及多个次要出入口,每个入口前都留有商业广场。每个广场以各种形式创造开放空间形成“面”,结合临街建筑的后退空间的“线”以及内部各个小型广场的“点”,达到层次多样空间丰富的开放空间。
问题二:传统街巷肌理成碎片化。措施二:“织补”消失的机理特征,整治街区环境。
在中国近现代剧烈的历史变迁中,文昌里的一些特征已逐步消亡,比如入口处缺乏明确的标示,街巷风貌凌乱繁杂。为重现文昌里的传统街区风貌,对消失的街巷肌理进行“织补”。街面两侧统一规划布局和整修外立面,使整体达到和谐美观的效果(图6)。
图6 新旧铺装的织补
为活化文昌里的历史风貌,将原有路面整修,恢复了原有地面铺装。大部分后期加建房屋拆除,新建符合风貌的商业建筑、休憩场所和绿化。维持了原有街巷的曲径通幽之感。街道狭长,最窄处不足3m,不适宜路灯立杆照明。可借助立面照明,美观的同时满足环境光。这些隐喻和象征性的景观,传递着我们尊重过去、传承发扬于当代、神韵连接未来的历史街区活化理念。
问题三:历史建筑单体残损严重,后期新建建筑风貌不协调。
措施三:保护修缮,“可识别”更新。
在勘察中发现,建筑结构与质量参差不齐,病变残损现象严重;部分新建筑与整体风貌特色不协调。文昌里具有江西典型的建筑风貌特征。建筑基本保留了清末民初商业建筑的风貌特色。
在对历史元素进行严格修缮保护的同时,对后加的元素以及需要改造的元素,始终贯穿了“可识别”的历史街区设计理念,将“新与旧”对立统一起来,既保证了历史风貌的协调,又强调了时间的“可读”(图7)。
图7 修缮示意图
对于文昌里这一具体的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实践,能够深刻认识到,对历史街区而言,保护是其目标,活化是保证其得到持续保护与生长衍化的有效方式,而创意则是实现保护与活化的必要手段。
3 结语
目前,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已于2018年正式开街,整治改造初见成效,街区传统风貌得到修缮,商业文化活动增多。在参与设计修缮的过程中,有以下三点收获:一是前期对街区的调研测绘及建筑特色的深入调查,为后期的二次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二是在设计过程中以谦逊的态度去设计新建建筑,使其符合街区的整体风貌,又带去不一样的空间体验;三是在后期的配合过程中各个单位的协调一致,也为最终达成较好的效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街区改造的项目中,需将街道及建筑的新旧特色融合在一起,并让厚重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深入文化让传统街区重获新生,散发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