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的相关临床特点分析
2022-05-05徐艳梅
徐艳梅
(北京市房山良乡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2488)
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临床症状表现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对于患者的脏器和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最终会导致这些器官出现功能衰竭[1-2],而高血压在近年来依旧是导致心血管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故而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血压进行评估时,主要采用偶测血压的方式来进行测试,但偶测血压的最终结果可能受到患者心理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4]。医务人员需要动态地了解不同年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状况,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有助于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避免患者的血压值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影响[5]。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4 月至2020 年6 月作为研究时的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4 名作为本次研究实验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段将其分为50~60 岁组(n=28),60~70 岁组(n=28),80 岁以上组(n=28)。50~60 岁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6:12,患者的年龄为50~60 岁,患者年龄均值为(56.4±4.1)岁;60~70 岁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4:14,患者的年龄60~70 岁,患者年龄均值为(64.7±4.0)岁;60~70 岁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4:14,患者的年龄80~91 岁,患者年龄均值为(82.7±4.0)岁。所有患者在入选后接受正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且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均知情,且按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预期生存时间在3 个月以上。
本次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除年龄以外,其他一般资料不具有统计意义,确认患者检验结果P>0.05,提示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接受诊断时医务人员需按要求对患者的血压值进行记录,并由医务人员对其平均值进行分析,确认患者的个体状况。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血压进行评价,测量患者的血压值,借此判断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1.4 数据分析
在开展本次实验结果统计时,选择计算机软件spss22.0for windows 对数据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数据特征进行统计学计算,确认P<0.05 则判断计量数据、计数数据可参考。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患者出现血压波动的状况更为明显,年龄越大患者的血压波动状况发生率越高,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表1。而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患者的血压平均值也会明显增加,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表2。
表1 三组患者出现血压波动状况的事件发生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的平均舒张压力与收缩压对比(mmHg)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加,且外界的环境因素变化也较为明显[6],近年来高血压病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高血压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7],我国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进行了3 次全国性的成人血压普查,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经推算我国现有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 亿,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8]。目前我国的高血压年增长速度大约为5%左右[9],并且这一数据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还在不断地增加。在部分临床研究结果中指出,55 岁的血压正常的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可高达90%,而大约有2/3 左右的高龄老人患有高血压症状[10]。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后舒张压较低,并且脉压较大,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存在明显的异常。目前临床上认为脉压主要受到动脉弹性的直接影响和反射波的间接影响,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价时发现神经体液因子和内皮功能减退等因子也参与其中[11]。
随着近年来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在进行高血压患者治疗时,需要针对患者的高血压时间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优化,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动态血压检测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状况,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尤其是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相关治疗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特点,并针对患者的症状和年龄作出治疗方案的优化调整[12],据此保障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往往合并脏器功能性或糖脂代谢紊乱或者器质性改变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上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药物是首选的一种方法,比如贝那普利、硝苯地平等。但是药物不同,其效果也有所不同。
高血压在目前临床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有明显增加。老年高血压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1)交感神经活动异常,升高血中肾上腺素水平;(2)血管内膜增厚,降低血管弹性,并且往往合并动脉粥样硬化;(3)肾脏排钠功能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等。有研究发现,若长时间保持高血压状态,会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为了使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相关并发症得到控制,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降压药物应用才能保证血压的稳定。如果在治疗时治疗方案不及时,则有可能对患者的机体功能造成极大的损伤,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一定的威胁,而在开展患者的治疗时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疾病之间有较为密切的关联,两种疾病相辅相成,往往容易合并出现,一旦合并出现,则治疗难度会明显增大,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选择合并用药,以保障患者的康复。而在开展患者的临床治疗时,单一用药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给予患者有效的合并用药,以保障患者的康复。
高血压在临床中很多见,其主要特点是体循环动脉增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据相关资料表明,国内超过18 岁的群体中有28%都存在高血压,且患病概率每年呈上升趋势。人体血压水平直接关系着是否会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身体循环动脉血压如一直居高不下,则会致使脑部、肾脏、心脏以及身体其他靶器官发生病理性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其中一类疾病。大量的医学循证研究表明,采用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血压值进行控制,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产生的作用极为良好,我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联合用药对于高血压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所以在进行高血压药物的选择时,应当注意降压和靶器官的保护。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医务人员需要对目前临床上的具体用药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总而言之,在对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时,患者的年龄越大,则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状况越明显,高血压患者更加容易出现不良状况,所以需要由医务人员针对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