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策略研究

2022-05-05张佳艺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延边州韧性营造

张佳艺, 周 燕,2,3, 樊 磊,2,3*

(1.延边大学 农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2.沈阳农业大学 林学院;3.北方园林植物与地域景观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86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导致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环境也遭受着来自于外界和自身的不断冲击[1],这些冲击包括飓风、暴雨、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疫病、能源缺乏和气候变化等人为灾害,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难预测性[2],为了赋予景观对这些冲击后的修复能力[3],韧性概念进入到人们的视野。“韧性”这一概念的出现较早,在生态学[4-5]、规划学[6-7]、建筑学[8-9]等领域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0]。目前在城市重建复兴过程的应用中,韧性不仅表现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还在软件管理、以人为本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韧性是降低城市灾害风险最稳妥的办法[11]。居住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分[12],所以营造一个具有韧性特征的居住区景观对于城市风险治理是非常重要的[13]。但是目前将韧性理论应用于居住区景观营造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该文在韧性视角下,就延边州居住区现状情况,探讨如何通过居住区景观营造提高其自我适应、自我修复和自我健全的韧性能力,实现居住区在城市中的可持续发展。

1 韧性理论研究进展

韧性(resilience)一词最早是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最初的意思是“复原到起始的状态”。后来这一单词被演化为现代英语中的“resile”,并延续使用至今[14]。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韧性这一概念在各类学科专业领域都有所应用。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蓬勃发展,韧性一词在机械学学科领域中作为一个力学概念被广泛应用,用来描述机械材料在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自我恢复到原本形态的能力[15]。20世纪中叶,韧性一词逐渐被心理学家延伸应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用来描述遭受精神创伤的患者心理健康恢复的程度[16]。直到1973年,加拿大生态学家霍林(Holling)首次把韧性思想引入到系统生态学领域中,用来定义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韧性”这一概念逐渐从自然生态学延伸到人类生态学[17],进而被生态学学者应用到城市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中,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2015年联合国就提出2030年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11个目标就是“要使得城市更加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18]。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中国。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韧性城市案例,关注我国城市存在的潜在风险,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努力提升韧性实施策略和应急措施,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19]。

由于韧性一词来源于其他学科,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领域,众多学者对韧性的概念都是根据需要进行的名词解释,没有达成共识,但韧性的概念并没有影响其理论的建立和实践的进行。为响应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号召,景观专家学者基于多学科视角的生态系统提出有关景观韧性的理论,通过发挥系统能力保持或恢复景观自身功能和结构以适应环境新的变化,考虑景观功能及空间连通性、生态和社会多样性、自组织及自下而上能动性、模块化及多中心性、多功能服务和多尺度嵌套等韧性景观基本原则[20],并且在很多城市和乡村展开韧性实践,如韧性承洪[21-22]、社区韧性建设[23-24]、旅游地韧性生态建设[19]、灾前韧性预防[25-26]、灾后韧性重建[27]等。尤其是在2020年初全国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韧性城市”这一关键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各界极大关注。相关研究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增长,我国也从最初的呼吁逐步深入应用城市规划建设,解决实际问题,让韧性概念在人群中得以更广泛的传播[28]。这就意味着韧性景观要深入到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这样才能逐步完善韧性城市中建设的不足,提高城市面对冲击的应对能力。目前韧性景观在居住区中的应用多关注于所处区域的空间格局和原有生态[29]、基础设施的体现[30]、网络信息的搭建[31]以及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景观韧性的技术方法[29],主要针对提升居住区风险灾害前后的决策和恢复[32-33]。

2 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现状

居住区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环境空间,也是居住水平最直观的体现。中国居住区景观建设从20世纪50~80年代的简单绿化式,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盲目模仿型,再到现在的综合多元化的演变过程中,人们对于景观的需求也从一味追求风格形式逐步倾向于景观生态性和功能性[34]。下面就居住区景观营造特点分析延边州居住区景观现状存在的不足。

2.1 居住区景观营造特点

2.1.1 地域性

居住区所在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是决定居住区景观营造的首要因素,在居住区景观营造中要尊重场地原本的地形地貌特征,遵从景观营造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避和利用场地条件[35]。适地适树,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保持原本的土地地貌和植物群落,营造独特的地域性景观。同时在居住区营造中植入所在地域的人文历史,营造区域人文景观氛围[36],满足居民“乡愁记忆”的居住理想,确保居民享受身心自由舒适的居住空间。

2.1.2 生态性

居住区景观中的生态性营造是将居住区内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加以合理利用,并考虑景观季节性[37],从而起到调节场地微气候、吸收灰尘、减少噪声、形成小型氧吧环境的功能[38]。居住区实现生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然参与设计[39],其中最被人们所忽视的就是那些自生植被,通常被视为“杂草”[40],但它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却是最有价值和潜力的,可以在无需成本的条件下有效实现场地生态修复目标[41]。因此,自然的参与和适当的人工化会让场地更具有生态效益,并且居民也会在这种生态秩序性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压力的缓解[42]。

2.1.3 功能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的景观功能性有着更高的要求。除了设置保证交通可达性的基础居住区消防应急通道和游览道路外,节点的功能性也是设计营造中的重点。节点功能在保证安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要设置合适尺度的功能性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和特殊群体的日常休息、健身和游憩。居住区小空间的活动场地最好灵活设置在宅间或宅旁绿草地中,保证活动场地平坦和日照的条件。适宜的节点安排能够很好地促进邻里之间的互动。在居住区绿化方面要注重空间围合和遮阴等功能[43],良好的绿化环境能够激发居民热爱生活的能量,绿地的多功能性让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富有层次多样化。

2.1.4 经济性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情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营造中要结合场地地形进行设计[44],避免不必要的工程成本;建设中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新材料,达到最优性价比[45];植物选择上也要选择当地树种,合理种植,提高植物成活率的同时也节约了成本;合理完善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功能,对废弃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既做到了节约环保,也给居民提供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景观居住环境。

2.1.5 美观性

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居住区的景观之美也是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在景观设计中,从平面整体设计到局部节点的细节处理上无一不在体现景观营造的美观性原则,景观的各个要素合理布局,形成完整、流畅、和谐自然的景观环境[46]。在植物选择上注重灵活的树种搭配和色彩丰富度,以及与建筑和其他设施的呼应,创造出丰富有层次的景观环境[47],让居民在游览中领略景观之美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居民艺术修养,满足居民对于美的景观的精神需求。

2.2 延边州居住区景观存在的不足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东北吉林省东部,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全州总面积约4.33万km2,辖6市2县,人口约211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延边州城市居住区数量日益增多,人们对于优质的居住区景观环境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作者通过对延边州3个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总结居住区内景观普遍存在的以下5点不足之处。

2.2.1 人文地域特点不明显

场所是人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体现在场所的人文地域性[48]。在目前的延边州居住区景观中,延边州特有的朝鲜民族文化体现不明显,较少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居民无法从身边的景观中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对于“家”的归属感得不到寄托,同时也达不到地域文化继承与宣传的效果。例如延吉市金山嘉园居住区内,假椰子树的造型不符合延边州地域特征,缺乏景观人文地域性特点(图1)。

2.2.2 生态过多关注于短期效果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居住区景观逐渐被人们关注,导致部分房地产商为了创造短期住区景观效果而过度设计的现象发生,让景观变成商业营销的道具[49]。尤其在生态方面,延边州地处中国东北部,不少设计师为了让景观在特定时刻呈现最好的效果,实现居住区景观展示性,便对植物不计成本地进行高密度种植或反季节种植[50]。植物作为景观环境营造中的最大优势,可以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趋于成熟,这种“一次性”的生态构成方式严重忽略了居住区内自然生态环境的景观价值,区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图1 延吉市金山嘉园居住区Fig.1 Jinshan Jiayuan residential area in Yanji

2.2.3 功能拘泥于形式

在居住区景观中,功能和形式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好的居住区景观首先需要满足居民基本使用的功能,并且具有人性化、舒适性,再加上形式上的美感,两者结合构成好的景观设计[51]。目前延边州居住区景观中部分存在过多追求形式的艺术性而功能性单一的问题,比如在绿化方面,延边州地处北方,四季分明,树木的选择没有充分考虑到春季风多防尘,夏季防酷暑的功能;在园路设计上没有关注居民平常的使用方式,导致居民在居住区内绕远或者踩踏草坪的现象发生;在铺装的选择上只考虑铺装效果,忽略防滑和透水的功能,例如延吉市金山嘉园居住区中的园路铺装,积水得不到渗透,从而导致居住区整体安全性能较差(图2)。

图2 延吉市金山嘉园居住区Fig.2 Jinshan Jiayuan residential area in Yanji

居住区景观内各个功能分区缺少人性化、互动化的景观,景观较为单一,例如延吉市地税居住区中,只有简单的凉亭、廊架和部分健身设施,单一的景观构成使居民鲜少进行活动交流(图3)。

图3 延吉市地税居住区Fig.3 Dishui residential area in Yanji

2.2.4 经济分配不均衡

由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居住区内部建筑用地紧张,停车位稀缺,导致延边州居住区景观普遍用于硬质铺装和生态环境营造方面投入的经济占比不均衡,例如延吉市地税居住区楼间场地,植物生态群落单一,花坛周围停车位分布密集,在建造中过多绿化和草坪被硬质铺装占用,使得居住区内绿地率偏低,也较少发挥植物对于环境的生态效益(图4)。

图4 延吉市地税居住区 Fig.4 Dishui residential area in Yanji

居住区园林景观营造方面的资金投入较低,大部分居住区景观只强调整体景观布局的合理性,空间领域性和功能性特点不明显;并且在后期维护方面做不到位,例如延吉市明大公寓居住区内绿地植物种植凌乱,道路边缘破损得不到修复(图5)。

图5 延吉市明大公寓居住区Fig.5 Mingda apartment residential area in Yanji

2.2.5 美观性表达空泛

目前延边州部分居住区景观设计还是存在模仿抄袭的现象[52],风格模糊,没有形成延边州特有的民族特色景观,居民接纳度和归属感较低;在延边州居住区景观中的园林小品造型缺乏创新,设计空泛,艺术表达形式和功能性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缺乏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美景观,植物的选取和搭配上四季动态变化不明显,例如延吉市明大公寓居住区内中心绿地中的植物群落缺乏层次感,既不美观也不实用,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社会审美范式[53](图6)。

图6 延吉市明大公寓居住区Fig.6 Mingda apartment residential area in Yanji

3 韧性理论在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中的应用策略

3.1 韧性理论与居住区景观营造结合的可行性

前文分别阐述了韧性景观理论和居住区景观营造特点,为创造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下文将两者共有属性进行逐一分析,得出韧性理论在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中的可行性应用策略。

3.1.1 多功能性

居住区景观中的生态功能包括净化空气、调节区域小气候、资源的回收和利用等;使用功能包括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休憩、娱乐和教育的美观经济的空间环境,儿童和老人的活动区域同时更具备安全性。居住区景观具有的多功能性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空间使用率、缓解外部环境冲击带来的压力。

韧性景观中就包括功能多样性的特征,为了应对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结合空间内的资源和功能,达到提高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多功能性使区域内的各个功能空间相互连接、相互补充,从而保障在受到外界环境冲击时,整个系统依然可以正常运行[54]。因此,居住区景观与韧性景观的多功能性相结合是营造延边州韧性居住区景观的重要因素。

3.1.2 互动性与人性化

在居住区景观营造中,互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可以真正给居民带来一种景观亲和力,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适宜的景观空间尺度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递进的空间布局表现形式、植物的视线引导功能把握人与景观的互动性[55];人性化的景观充分考虑地域人文特点以及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年龄居民的需要,加入符合年轻居民群体的新鲜元素,营造多样的、具有生活活力的空间环境[56]。

韧性景观和居住区景观都同时强调以人文本,以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韧性景观中的互动景观设施和人性化生活服务设施可以增强区域景观活力,降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脆弱性。人们也可以通过智慧化信息平台获取生活或防灾信息[57],并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促进交往和信息的传播。因此,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增强居住区景观韧性,营造更稳定的居住区景观环境。

3.1.3 生态适应性

居住区景观区域内的环境生态系统为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场所,随着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也随着发生自我适应,在受到外界灾害后,能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新的平衡。

韧性景观也同样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韧性景观特有的可变性特征在居住区景观营造方面利用区域本身的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和居民日常活动来主动应对外界干扰,让景观生态系统不与外界变化相对立,从而构建新的景观生态动态平衡。

3.2 韧性理论在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中的提升策略

3.2.1 提升居住区空间格局的韧性

结合韧性理论与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现状,延边州居住区内景观空间格局的韧性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提升。

1) 在空间道路方面要整体考虑不同位置的疏散通道,优化道路布局,保证道路的可达性和可识别性,以免灾害发生时影响居住区的应急响应功能[30];

2) 要提升居住区空间格局的多样性,加强对灰空间的充分利用,为面对不同灾害的发生提供避难场所和备用设施,做到平灾结合;最后在空间营造方面注重以人为本,展现延边州特有的朝鲜族地域文化,并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需求和当地民族风俗习惯,营造符合当地环境空间氛围的居住区景观,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

3.2.2 提升居住区环境要素的韧性

在居住区环境要素中将地域人文与绿色生态理念相融合,采用温和的改造提升手段来增强居住区环境要素的韧性。提升土壤渗透度,在原有的植物基础上合理增加本土植物配置[58],打造雨水花园、增设植草沟、生物滞留地等雨水收集设施,保证区域极端天气的自我调节韧性,创造积极友好的景观环境;增加居民对景观环境的参与感,在传播场地能量的同时激发居民对于场地的探索,例如向居民展示透水铺装和雨水收集的演示图,用废物回收创新改造成的设施小品,居民参与种植当地植物并科普植物知识、了解场地逃生风险地图和应急物资储备场所等,让居民在与景观的互动中渐渐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向居民普及防灾知识,从而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绿色生态与地域人文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好的提升居住区环境要素的韧性。

3.2.3 提升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

延边州居住区景观在保护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本土植物,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提高居住区绿化率,培养景观的自我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便是提升居住区可持续发展韧性的有效手段。植物的选择要根据延边州地理气候条件,有目的地选择抗风、抗污染的植物,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达到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促进居住区内生态的良性循环;打造节约型园林,尽可能减少对场地资源的使用率,合理利用自然光,让自然做功,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景观营造中多利用新技术,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消耗,节约成本;在人文方面,尊重延边州区域民族文化,并在居住区景观营造中融入符合当地居民审美的体验式景观设施。提升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创造具有健康生态、经济节约、对居民的文化体验和自身发展有利的宜居景观[59]。

4 结语

韧性理论的特点契合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的号召,并且韧性理论的融入能够满足延边州居住区景观建设的需求,改善延边州居住区景观现状,提高居住区抵抗外界风险的适应能力,对于延边州居住区景观营造提供了指导意义。但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韧性营造也需要建立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希望在时代的推动下可以调动社会以及居民个人的积极性,踊跃参与到居住区韧性景观营造中,展现延边州特色地域文化景观氛围,推动韧性理论在居住区中的应用,为区域风险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延边州韧性营造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共青团延边州委开展“2018+2019”圆梦“微心愿”活动
共青团吉林省延边州委积极组织抗洪抢险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