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辉县六月送羊习俗的特色、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2022-05-05何星亮
李 立 何星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民族学系,北京 102488;2.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81)
辉县系远古时期共工氏部族居住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系畿内之地,周称凡国、共国。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累深厚,辉县境内至今仍保留许多源流久远、内涵丰富的民俗节日和文化活动,其中,每年农历六月的送羊节最具特色,在当地节日中的重要性和热闹程度仅次于春节。河南省人民政府把辉县市六月送羊列入2009年公布的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编号:127Ⅹ-15)。但是,辉县六月送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目前还没有相关论文专门进行研究。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辉县六月送羊的特色与功能,认为这一习俗的主要象征意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的孝道。
一、辉县六月送羊习俗的特色
六月送羊在辉县城区是夏季最重要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底,当地的姥姥们就开始张罗给外孙们“送羊”。以前是用新磨的面粉在自己家蒸面羊,有几个外孙(女) 就蒸几对面羊,再搭配盛夏时令水果等,去女儿家探望外孙(女),经济条件较好的姥姥、姥爷还会额外给外孙(女)数额不等的现金。有外孙(女) 的人家,每年都必需送羊,直至姥姥、姥爷去世;如有舅舅,则由舅舅、舅妈继续承担送羊的职责,直至舅舅、舅妈去世。送羊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十之间,最迟不能晚于六月中旬,六月初一送羊最好,寓意领头羊。关于停止送羊的时间,当地一些民众表示以外甥结婚为止,但也有说是外甥结婚生子后,之前的舅舅又变成了舅姥爷,则需继续给外甥的孩子送羊。
文献资料显示,送羊习俗并非辉县地区独有,甚至并非豫北地区独有,在太行山南麓的冀南、晋南和晋中地区也流传着送羊习俗,而辉县地区的送羊习俗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却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一) 变异性——真羊-面羊-面包羊
最早的送羊节中,送的都是真羊。但由于有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负担不起每年送活羊,也有人觉得每年都送活羊并不实际,人们便用面粉这一更易得、更实用的食材捏制面羊替代活羊,同时还会做一些小玩耍来搭配面羊。近几年来,送面羊的人也越来越少,已演变为蛋糕羊和面包羊。辉县街边的各大面包房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就会贴出承接定制面包羊业务的告示,面包羊统一包装,每个塑料袋内装一对羊,包装上一般印有“羊羔跪乳”四字,售价为12~20元人民币不等,口感与普通面包接近。从真羊到面羊再到面包羊的变化,体现了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民俗的影响,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攀升,对饮食口味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送羊通常还要搭配时令水果和糕点牛奶等,家庭条件富裕的还会给一定数量的送羊钱,通常是每个孩子每年200元。
(二) 扩展性——姥姥扩展到姨姥姥、叔伯姥姥
以前送羊都是亲姥姥给亲外孙送,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亲姥姥以外,姨姥姥、叔伯姥姥也会给外甥女和侄女的子女送羊,也就是说小朋友除了会收到姥姥和舅舅送的羊之外,还会收到姥姥的姊妹、姥爷的兄弟送的羊和礼品礼金。送羊时,有几个外孙(女) 或外甥(女),姥姥姥爷或舅舅妗子就要送几对“羊”到女儿或姊妹家。由只给女儿(外孙) 送羊,拓展到给侄女及其子女送羊,说明了传统礼俗文化的回归和当今社会人们对亲戚关系的重视。
(三) 交换性——由单纯的接羊变为接羊后回礼
辉县送羊的另一个特色是由单一的馈赠关系发展为双向交换的互动关系。以前送羊,是长辈对晚辈单向的赠予,今天辉县的女儿们在收到母亲、舅妈、姨妈和婶婶送的羊和礼金后,通常还会回赠一定数量的牛奶点心等,送羊仪式由单纯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礼仪变为一种双向的伦理互动,形成一次完整的民间亲属关系之间的礼物流动。送羊通常在外孙出生的第一年开始,姥姥或舅舅送羊,女儿女婿家回礼,形成一次完整的娘家到夫家、夫家再到娘家的礼物流动,在这每年一次的一送一回之中,“六月羊”无疑起到了维系姻亲关系的作用,这是送羊节外显的实际功能。
二、辉县六月送羊习俗的主要功能
(一) 维系姻亲关系的功能
送羊仪式具有维系姻亲关系的重要功能,对于保持家庭和社会结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辉县六月送羊节送的面羊或蛋糕羊的食用功能很有限,在此之外,更是长辈对晚辈表达要常念生养之恩、谨记乌鸟私情的教诲与祝福,具有维系姻亲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用功能,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对孝道观念的重视和传承,满足了其心理诉求和精神需求,是一种信仰表达和感情寄托方式。
辉县位于河南北部,小麦在辉县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占据着当地主粮的位置。每年农历五月上旬至中旬,正是豫北地区收割麦子的时节,当地俗语讲“五月不造场,麦子土里扬”,此时,往往全家齐上阵,以前依靠人力镰刀收割的年代,即使是出嫁的女儿也要回娘家帮助收麦,俗语说“麦黄农忙,秀女出房”“麦子上了场,闺女去瞧娘”等。因此,到了五月底,新收的小麦磨成了当年的新面粉,娘家往往用新面粉蒸制面羊去看女儿,辛勤劳动的果实化为香甜的馍馍,是对繁重农耕生活的调节和回报。加之以前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机会和次数非常有限,姥姥姥爷见到外孙(女) 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六月送羊节就给母女、兄妹之间创造了一次情感交流和互动的契机,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联络了亲戚感情,维系了姻亲关系。六月送羊节反映了传统农耕社会下家族和家庭这一基本结构在劳动生产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乡土社会民众对姻亲关系的重视。这一岁时民俗,依据当地的生产结构和特定条件,被不断肯定、强化并传承,成为当地群众的一种“标准模式”“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二) 教育教化的功能
节日是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大多数传统节日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重家族人伦,讲三纲五常,亲属制度讲究“尊尊、亲亲”。例如春节的教育功能是十分明显的。春节期间,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理念,都应该事亲尽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而送羊节作为地方性的节日,也具有这种功能。送羊节与娘家期望并要求外孙(外甥) 孝敬母亲的愿望相结合,构成了当地教育教化的一个重要习俗。
送羊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礼仪,每年都举行1 次,每年家长都要向子女讲解送羊节的来源及其涵义,其对当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化作用和深远影响可见一斑。此外,由舅舅每年给外甥送羊,也可以看作是传统母系社会在现代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延续,舅舅对外甥始终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三、辉县六月送羊的象征意义
我国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而牛、犬、羊、猪、鸡“五畜为益”,羊如何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寄托情思的代表性动物?送羊时间为何偏偏选在农历六月?这都与送羊节中羊的文化象征意义有关。象征人类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人类学界兴起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以人类文化的象征符号和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象征是指某种表达意义的媒介物(包括有形物、无形物、行为、仪式、语言、数字、关系、结构等)代表具有类似性质或观念上有关联的其他事物,也就是说,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媒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根据象征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如果将六月送羊看作一种仪式的话,所送之羊是整个仪式中的“工具性象征符号”,是实现送羊节目的之“途径和工具”,辉县六月送羊是当地群众心理观念和思维结构的象征。
送羊节所送之羊,首先是孝道美德的象征。河南辉县普遍流行六月送羊节源于“羊羔跪乳”说。“羊羔跪乳”说在当地流传最广最久。《春秋繁露》称:“羔饮其母, 必跪, 类知礼者”。羊羔为了表示对母羊哺乳的感恩,就用跪着的方式吃奶,这是羔羊跪乳的来历。据考证,六月送羊始于春秋时期,真正的含义是姥姥给外孙送羊,让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亲,报答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如果一个人不孝敬老人,就连一个羊羔都不如。辉县六月送羊就是用这个道理来推动孝道,促进社会和谐,并通过每年农历六月送羊这一形式固定下来,且流传至今。
辉县地方志有如此记载,乾隆年间,辉县常村乡燕窝村一户人家只有母子二人,儿名黑牛,幼年丧父,母亲一人独自把黑牛抚养长大。黑牛长到十几岁,开始嫌弃自己的老母,轻则埋三怨四、牢骚不断,重则出言不逊、推搡母亲,十分不孝。母亲念及他从小没有父亲,所以一直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地过日子。之后黑牛愈演愈烈,母亲无奈便将其送到了舅舅家。黑牛舅舅以牧羊为生,每日带黑牛一起放羊。六月的一天,黑牛突然注意到小羊吃奶的情景:两只小羊羔每次吃奶时都要跪在母亲身下,仰头吃奶。黑牛好奇地问:“小羊为什么要跪着吃奶呢?”舅舅说:“为报答母亲的哺育之恩呗!连小羊羔都明白要跪谢母亲哺乳的道理,何况人呢?”黑牛受到教育后幡然悔悟,此后痛改前非,不但对母亲百般恭敬,还主动操持家事,勤恳务农,热心助人,乡民无不夸赞。舅舅为提醒黑牛要永记孝德,每年进入农历六月,就给黑牛送来两只羊。周围的村民也开始纷纷仿效送羊这一做法,慢慢演化成为辉县当地一种风俗。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来教育外甥们孝敬父母,这就是送羊的直接来源和目的。
辉县六月送羊节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黄河流域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基础上形成的,是当地群众的集体记忆和地方财富。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传统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 《汉书·沟洫志》将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从人文历史看,中原地区受传统儒学影响至深,河南人的性格中浸润着孝道的思想。
孝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是儒家学派提出的处理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传统美德之一,指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奉养和服从。《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善于侍奉父母的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可见“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是完全吻合的。
几千年来,中国的孝道思想体系日渐完备,成为儒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和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和调适着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
送羊习俗从产生至今发展成为辉县当地群众重要的节日,支撑其世代流传、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正是在于其核心意义——孝道,这也是中原作为传统儒学地区推崇、践行、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表现。地理环境、社会生态滋养了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个性,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农业基础雄厚,与江浙的婉约柔美、西北的粗狂豪放相比,河南人的总体性格偏向中和、内敛、稳重,是比较典型的人情社会结构。辉县六月送羊节就是对“百善德为本,敬老孝当先”的传统孝道的忠实传承,是当地民众心理、民间文化及民族性格的象征体现。
四、结语
辉县六月送羊节具有变异性、扩展性、交换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有维系姻亲关系和教育教化的作用,主要象征意义是传统的孝道。
传统民间文化节日具有地方性、历史性及多元性特点,蕴藏着本民族的历史渊源,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众的道德密码,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直观和深层次展示。辉县六月送羊节是当地民众千百年来农耕生活的创造和人伦观念的具体体现,民间节日始终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其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生命力不容小觑。
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灵魂,对于地区发展、民族繁衍、国家昌盛永远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对于辉县当地群众来说,六月送羊的习俗无疑是当地民众形成区域身份认同、凝聚集体记忆的文化节日,也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民间文艺理论家刘魁立先生曾指出:“一切传统只有在对今天或者未来仍具有重要意义时,它才获得了价值。”正如辉县市六月送羊那样,虽然经历了诸多变化,但始终是孝道文化、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的结合体,对当地人有着深远影响,对辉县传承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