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路径研究

2022-05-05王焕文赵冉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旅游

王焕文 赵冉

作者单位:淄博市博物总馆

自2010年以来,国家连续印发《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建设迎来发展“春天”,截至2020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已达1860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5788家)的三分之一。非国有博物馆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补充,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在建设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运行过程中仍面临服务效能差、观众人数少、生存难度大等突出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一边是蜂涌而起,一边是运营维艰”的现象,亟需加强调查研究,尽快探索出一条非国有博物馆生存、发展之路。本文不涉及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等外部因素,仅从博物馆自身层面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非国有博物馆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兴起时间晚、运行时间短,以及数量大、成分复杂等原因,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从而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严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展陈水平普遍不高,难以吸引观众

不可否认,像四川省建川博物馆、陕西省大唐西市博物馆、上海市震旦博物馆,以及马未都先生创立的观复博物馆等,皆拥有较高的展陈水平,并不逊于许多国有博物大馆。但从全国来看,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陈列水平却普遍偏低,具体表现为:

1.缺少“高度”。每个博物馆都是一所学校,每座博物馆都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高雅艺术殿堂。但由于非国有博物馆诞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创作和设计也大都出自民间,因此往往存在着展示方式呆板、展示设施粗糙、展示手段原始等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参观者求知、求游、求乐的多种需求。俗话说“俗而不雅则无味”,由于展陈水平不高,展览缺少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使观众看不懂或看得很累,形成了一种“不可不去、又不可再去”的乏态。

2.缺少“互动性”。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布展方式存在着程式化、机械化的现象,参观后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感觉。其推出的展览基本上是历史文物陈列,缺少一定的旅游因素,忽视了旅游功能的完善,让观众被动地接受,与观众距离太远。此外,部分博物馆由于受场馆规模限制,仅设一个展览,没有设计一些体验项目和互动活动,从而使观众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感受。

3.缺少“沉浸感”。虽然有些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很多,展览中也不乏精品,但展品彼此之间缺少主次和脉络串联,条理不清,逻辑清晰度不强,难以融入展览叙事。有的展厅内多为长篇大论的介绍性文字,图片少、文字多,视觉冲击力和环境感染力不强,难以引起观众共鸣。一些展览环境营造和表达内容脱节,展示主题不突出,观众参观后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展览对展品内涵发掘不够,特别是对一些重点文物和“明星”文物,没有进行重点展示和重点介绍,缺少故事性和表现力,难以发挥一定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二)运行经费不足,难以长远发展

从创办主体来看,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绝大部分由个人创办,仅有一小部分由企业或村居社区创办,其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多由创办者承担。据山东省文物局调查,每年每个非国有博物馆所需运行费用小馆在二三十万元左右,中型馆约六七十万元,大型馆约百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万元,有半数以上的非国有博物馆完全依赖创办者投入。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我国个人创办的博物馆基本上都缺少后续资金的支持。由于创业者往往在创建博物馆初期已经把个人或家族积蓄全部投入进去,导致博物馆开馆后运行资金严重缺乏。这样,就影响了博物馆藏品的增添、展览的更新、设施的改造和提升,影响了博物馆后期发展和长远发展。“开馆容易运行难”是当前我国非国有博物馆运营面临的问题,“重建馆、轻运营”的观念也影响了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行效果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制定了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运营奖励补助办法,确定对新建成的博物馆一次性给予十万元到二三十万元的财政补助,每年考核合格后再给予三至五万元的运行补贴,但毕竟扶持力度有限,许多非国有博物馆生存状况仍令人担忧。

二、非国有博物馆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同国有博物馆一样,非国有博物馆同样承担着保护文物藏品、传承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职责,面对运营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非国有博物馆必须正视现实、立足实际、积极探索,要不等不靠、修炼内功、自力更生,通过自身的发展赢得未来。

(一)做精展览陈列,积极吸引观众

展览陈列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主要职责,是博物馆吸引观众、凝聚人气的重要平台。博物馆展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声誉和未来发展。因此,每个博物馆都要立足本地实际和本馆特色,把展览陈列做精、做细、做活、做美。

1.要雅俗结合、雅俗共赏。第一,要扬长避短,把“俗”的文物做“雅”。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级别、品质虽然无法与国有博物馆相比,甚至有的博物馆没有一、二、三级文物,但每个馆中毕竟都有“镇馆之宝”、珍贵藏品,各博物馆要注重对重点文物进行策划包装,通过挖掘历史内涵,讲出文物故事,让“俗”的展品变“高雅”。第二,要以观众为中心,把“雅”的展陈做“俗”。博物馆虽然是文化场所和艺术殿堂,但不能像象牙塔般的“高冷”。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大多都是普通观众,在展览展示上既要尊重历史,把“雅”的方面突出出来,又要贴近观众、贴近实际,用“俗”的方式把“游”的元素体现出来。要通过创新使展览和展品变得雅俗共赏。第三,要在“高雅”的场所增加现代服务设施。博物馆不能只停留在获得知识的层面,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用现代的旅游理念和手段进行创新和改造。要在传统“雅”的功能上增加旅游功能,积极开发餐饮、茶馆、游玩区等多元的旅游业态,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如建川博物馆在建馆之初就树立了旅游理念,在场馆建设中融进了旅游元素,先后建立起了茶铺、文物商店、餐饮酒店、影剧院等旅游配套设施,建馆后吸引了大批旅客前往参观旅游。经过几年发展,建川博物馆不仅走上了“以馆养馆”的良性发展之路,而且成为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榜样典范。

■白练腾空|付秀宏/摄

2.要让“静”的展览和藏品“动”起来。要聘请高水平专家进行展览策划,通过先进的展示方法和科学的陈列技术,让“沉睡”的文物“动”起来,让固定的展览“动”起来。要积极创造条件,多组织举办一些体验性活动。除个别大中型博物馆外,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大都是小馆,一般都散布于社区或工商业区内,缺少大量流动的观众群体。这就要求各个博物馆一定要明确参观对象,融入所在社区和周围居民,尤其是周边的中小学校。要结合本地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结合本馆实际和展览特色,多组织一些体验性的文化活动。通过体验凝聚人气,通过活动常展常新。要“引进来、走出去”,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互动,通过与周边博物馆联合办展、巡回展览等方式,实现“抱薪取暖”直至“抱团发展”。

3.要让展览“活”起来,让展品、人物、场景“活”起来。非国有博物馆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旅客观众的参观需求,多利用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做活、做亮、做美博物馆展览。要通过形象的展示、生动的手法和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让“静”的展览和展品“活”起来。这方面,可以借鉴现代虚拟技术,结合展览内容,对历史场景进行模拟,对历史事件进行演绎,让古人走出来,让战马跑出来,让古战场动起来,从而增强观众在参观中的体验感。

(二)健全“造血”功能,促进长远发展

与国有博物馆不同,非国有博物馆主要是由社会力量或个人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依法设立,并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从非国有博物馆的成立、运营、终止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相比较,两者都有极大的不同。从成立的主体来看,国有博物馆由国家成立,其藏品由国家调拨,场馆由财政投资建设;非国有博物馆则是依赖举办人捐赠藏品、举办人出资租赁场地或者自筹建馆。从成立后的运营经费保障看,国有博物馆运营经费由财政或上级拔款,非国有博物馆基本依靠创办者自筹。因此,非国有博物馆要实现长远发展,最终还需依靠自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以馆养馆”良性发展。因此,非国有博物馆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自力更生,要通过转换思想观念、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服务功能等措施实现自身发展。在这方面,我国也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1996年,文化名人马未都先生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经过近十年的独立发展,他自豪地说:“全国有几千家博物馆,我们是不依赖政府拨款、不依赖其他企业拨款,惟一靠自己来运营的博物馆,而且进入了良性循环”。虽然观复博物馆的经验不能完全复制,但其运营做法或许给我们启示:要以产业思维探索非国有博物馆的运营模式,要学习引进企业经营理念,将博物馆产业经营与商业运营结合起来,在博物馆之外增加纪念品销售、休闲餐饮、客栈、茶馆等功能。要以博物馆作为商业运作平台和载体,以商业运作为博物馆谋求资金,最终推动博物馆良性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非国有博物馆积极探索办馆思路和发展路径,结合自身实际,纷纷采取了“博物馆+产业”“博物馆+非遗”“博物馆+景区”“博物馆+产业”“博物馆+高校”等多种办馆模式,通过发展旅游项目、销售文创产品、开展商业活动等,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实现了“以馆养馆”的目标。

(三)加强宣传营销,让博物馆“活下去”“火起来”

非国有博物馆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传播知识、教育观众、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阵地。从面上看,目前虽然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都认识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但真正重视宣传并开始做这项工作的还是少数,许多非国有博物馆至今还是“养在新闺无人识”。非国有博物馆应该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推销理念,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手段,坚持不懈地进行形象宣传,推销自己,让博物馆真正走进观众、走向社会。

1.做好讲解宣传。讲解工作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博物馆组织观众、联络社会的最基本宣传手段。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非国有博物馆没有配备专职讲解员,有的是由馆长或者举办者做讲解,有的是工作人员作兼职讲解,讲解工作很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宣传效果。要重视博物馆讲解工作,下大气力培养二至三名懂业务、气质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优秀讲解员。要通过讲解员接地气、针对性的讲解,把每件文物讲“活”、把每个人物讲“全”、把每个故事讲“细”并富有趣味,从而让冰冷的展品在观众心中“热”起来。这样,观众结束参观后,才会分享、推荐给周围的人群,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2.做好媒体宣传。非国有博物馆既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更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现代传媒进行推广。要力争通过最大化的宣传,使博物馆特色展览和藏品价值真正为社会所知,从而使博物馆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

3.做好活动宣传。除陈列展览外,举办活动也是博物馆凝聚人气、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非国有博物馆要想生存发展,单靠坐等观众上门是不行的,必须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要利用一些特殊日子,如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以及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多策划一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4.做好旅游宣传。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参观博物馆成为品质旅游的重要项目。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里过大年”等就是一种时尚旅游。各非国有博物馆要抓住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有利时机,通过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力争把自己划进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做好形象包装和宣传推介,力争使博物馆既是文化场所,又是旅游目的地。要在适宜的路段和各大旅游景点设立博物馆指示路标,这样既方便了旅客参观,又扩大了非博物馆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旅游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旅游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