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趁火打劫和浑水摸鱼

2022-05-05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幽州越王勾越国

“趁火打劫”与“浑水摸鱼”都是“三十六计”中的计谋,共同点是利用对方露出的破绽,进行出其不意的行动,使己方捞到好处。但同中有异,“异”在哪里呢?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趁火打劫”作为计谋,就是利用时机,果断地打击对方。

成语典故一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公元前473年,吴国民怨沸腾。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

“浑水摸鱼”原意是指先将池子里的水搅浑,使鱼儿在浑浊的水里被呛晕,然后不用费很大力气,就可以趁机将鱼儿抓起。在现代汉语中指先在敌人或者对手内部制造混乱,然后趁其混乱之际,获取利益。

成语典故二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并多次进犯唐朝。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担负平定契丹叛乱的重任。契丹大将可突干数次攻打幽州,都不成功,于是假意与唐军讲和。张守珪很明白可突干的意图,便将计就计,派下属王悔去契丹军营,以宣诏为名,借机探听他的虚实。王悔进入契丹军营,在酒宴上发现可突干与部属之间表里不一,关系很不融洽。他又打听到,可突干与分掌兵权的部将李过折长期以来就有矛盾,于是王悔暗地里接触了李过折,得知他十分反对可突干的叛乱。王悔乘机劝李过折,让他脱离可突干,为唐朝廷出力。王悔完成任务后,回到幽州。次日,李过折突袭可突干的军营,把可突干斩于马下。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李礼,率部下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李过折死于乱战中。此时,契丹军营大乱,张守珪得知情报,率大军杀入契丹军营,活捉李礼,大破契丹军,迅速平定了叛乱。张守珪的谋略就在于,想法设法把对方内部搞乱,并利用对方的内乱进行攻击,取得了胜利,收到“浑水摸鱼”的效果。

成语辨析

“趁火打劫”中的困境并非由施计者所造成,只是他“利用”了对方的困境,而“浑水摸魚”中的“浑”是由施计者自己或第三者造成的。“趁火打劫”是在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时,出兵攻击敌人,而“浑水摸鱼”是指在情况不太明朗,各方因素牵制下,主动出击把水搅浑,使之出现可乘之机,再借机行事。简单地说,前者要“趁”,如无机可“趁”,则要主动去创;后者要利用“浑”,如水不浑,设法搞浑。这两计重在抓住时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猜你喜欢

幽州越王勾越国
出土铭文“蕃禺”新解与区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国为中心
卧薪尝胆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所长无用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
目不识丁
西施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