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校长管理工作中的三大论争
2022-05-05雷丽珍姜宁方征袁影
雷丽珍 姜宁 方征 袁影
[摘 要]学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管理变革,在提高学校组织绩效的同时,也在工作绩效、校长角色感知及情感与伦理三方面产生了争论。技术过载会导致校长工作强化,模糊校长角色感知,降低校长角色自主感,阻碍移情,引发教育伦理问题。在学校管理中,可以采取授权型领导、注重人机协同、给予校长社会支持、遵循教育管理的伦理原则等策略,以抵消信息化给校长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信息化;工作强化;角色感知;教育伦理
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校长必备的素质与能力。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中,都强调了提高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素养的要求和必要性。数字化的管理变革,增强了校长沟通的即时性与便捷性,提高了校长的工作效率,但同时,由于技术在工作中的过度使用而导致的校长在管理工作中产生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工作强化以及校长的角色感知与情感表达的模糊,也随之而来。学校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信息化对校长管理工作产生何种影响,关键在于校长的管理方式及对信息技术的处理与使用。
一、信息化对校长工作效率影响之争
1.数字化办公提高校长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为校长管理工作提供了智能化平台。在工作沟通、工作协作、工作记录与追溯等方面,信息化提升了校长工作效率。
一是在工作沟通方面,微信、钉钉等通讯软件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与便捷性。其中,即时性体现在消除了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时空限制,让沟通能够及时实现;便捷性主要体现在移动设备携带的便利性。比如,在家校沟通方面,十年前,校长还主要通过校长信箱、座谈会等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1],而如今,微信在家校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校长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实现与教师、学生家长的快速沟通。一项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针对70名中小学校长的访谈研究显示,超过一半(即54.3%)的校长认为信息通讯技术能够帮助其快速、有效地与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3]。
二是在工作协作方面,信息分组的展示形式便于校长过滤与工作内容无关的信息。工作群组的建立,改变了工作中信息传递的方式,使其不再只是直线式的层级下达,所有成员均可平等访问并获得信息。与此同时,线上工作群组实现了工作的远程协作,让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利益相关者能够与校长协同工作。
三是在工作记录与追溯方面,数字化办公能够准确记录并保存工作内容,方便追踪问责。如今,越来越多的交流及任务传达经由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可以通过记录搜索的方式进行工作的追踪问责[4];同时也能有效推动工作中的上传下达及双向互动,促进校长治校中问责制的落实。
2.技术培训增加校长工作量
虽然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对于作为数字移民的校长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在工作与教学中使用新技术就要接受相关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长的工作量。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需要将信息化变革纳入学校发展愿景中,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
在学校信息化变革中,校长要发挥变革领导力,学习并使用新技术,成为教师的榜样。《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指出,校长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5],这成为信息化时代校长新的工作内容。例如,线上教学时,部分老教师存在不会使用直播平臺、不会制作慕课课程等操作难题,对此,校长应组织全校教师参与网课制作技术及平台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在对广州市城乡接合部某学校的调研中,该校校长指出,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教师没有接触过线上教学平台,校长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便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数字胜任力。
3.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导致校长工作强化
在信息化时代,由于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校长工作强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地域突破限制;二是相同时间内的工作强度增加。从工作时间与空间来看,以往校长工作只能在校园等教育场所中进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导致工作场所和非工作场所之间的界限[6]以及家庭生活与学校工作之间的界限,产生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
从工作强度来看,相比以往通过纸质媒介等方式传递信息,互联网使得消息传递更加迅速,图片、音频、视频等类型的信息均可通过互联网传递,并以更高频率发送,由此导致校长在短期内收到的信息量增多,面对的工作量也增加。信息传递者往往期望校长尽快做出回应,特别是对于行政事务、突发事件的解决时限要求也在缩短。相比以往,校长在相同时间内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更多,导致工作强化现象发生。
二、信息化对校长角色感知之论
1.降低校长角色自主感,阻碍校长专业成长
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与电子邮件接收工作信息,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校长工作的常态。特别是日常行政事务经由这两种渠道以较高频率介入校长工作中,并需要校长尽快回应,使得校长无法自由支配个人时间。同时,由于很多非重要且优先级较低的事件,如非必要的会议、检查等往往占据校长大量的工作时间,干扰校长的工作状态,导致校长难以集中精力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创造性任务,从而影响自身专业成长。此外,由于校长无法自主支配个人时间,在工作中难以拥有自主权,导致其角色自主感降低。
2.影响校长自我形象塑造
校长在工作与社交中的行为表现对于其个人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领导形象能够促进其领导力及个人魅力的有效发挥。然而,数字化办公中的情感传递与交流较少,使得个体难以向外界展现真实的个人魅力。在社交网络平台,个体通过文字塑造的是自己希望向外界展示的形象,可能并非真实的自我,这就阻碍了真实的自我形象塑造。此外,信息化时代的标准化任务会影响校长的自我发展。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技术可能会限制个体发展深层次的自我意识,不利于校长个人领导形象的塑造[7]。
三、信息化对校长情感与数据伦理之议
1.减少社交接触,阻碍移情
线上沟通减少了校长与学校利益相关人员的社交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互间的情感表达。相比教师而言,校长岗位是具有职业孤独感的工作职位。一所学校可以拥有教师专业社群,但是校长联合会则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校长的联合,在社交上具有距离感,交流起来并不便利。网络信息传递虽然增加了校长与利益相关者交流的频率,但却减少了彼此间的社交接触,使得面部、言语及肢体表现的情感难以有效传递并被准确识别。有研究表明,过多使用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进行沟通,会导致人际关系更加疏远,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及他人情感的关注能力下降,阻碍移情,产生道德冷漠[8]。情感表达的失真会使交谈双方的亲密度、信任度及关系质量受损,导致个体的职业孤独感加剧。
2.技术过载引发伦理问题
信息化、智能化在数据计算、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技术的使用也面临伦理问题。智能化技术采取自动决策,其决策机制通过规则与算法设定,而人的情感及伦理是难以通过算法与规则准确描述的。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相比于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与管理,学校管理涉及公平正义、是非善恶等问题,因此过度使用技术容易引起道德伦理争议。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大数据支持,同样涉及数据伦理问题。当前,互联网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还有待完善,当在网络上传递工作信息时,其保密性难以保证。大数据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在收集了教师及学生的个人数据后,需要认真思考由谁使用、如何使用这些数据等问题。此外,区域、城乡间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学生及家长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等也可能会加大差距。
四、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之策略
1.以授权型领导抵消信息化对工作效率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推动了学校管理工作标准化,办公软件的使用、标准化的文件处理、信息的网络化传递使得学校组织形态趋于专业化、分散化。但信息技术在快速传递信息、降低信息传递成本的同时,也让校长处理的工作信息逐渐增多。上述关于针对加拿大安大略省的70名中小学校长的调查研究还显示[9],校长26%的工作时间花费在正式会议上,还有25%的工作时间花费在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交流上,这两项便占据了校长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可见,在线沟通与交流不仅没有取代传统的工作方式,反而使校长的工作量增加,进而导致校长从事具有创造性的领导与管理工作的时间减少。面对信息化增加的工作量,校长可以采用授权型领导方式,将部分职权下放,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例如,校长可以授权学校中层管理者对工作信息进行筛选,将重要且优先的学校管理事务交由校长处理,有效减轻校长工作负荷。
2.发挥信息化领导力,注重人机协同
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体现在关注人的发展,借助技术提高学校效能[10]。一是在将信息技术广泛应运用于学校管理工作中时,要从关注技术本身转向关注人,注重人机协同。二是要减少学校管理工作中非必要信息的传递频率,让校长能够专注于具有创新性的管理及变革活动,掌握在学校管理中的自主权。三是充分发挥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教职工形成具有共同愿景的团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效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四是营建信息化文化氛围,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和校长自我形象。
3.提供社会支持,减少校长职业孤独感
线上办公在打破时空壁垒的同时,也扩大了人们的心理与社交距离,导致职业孤独感增加。而社会支持有利于减少职业孤独感。一项针对美国南部各州新任校长的研究探讨了社会支持与职业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其中实验组参加了结构化新任校长培训项目,定期获得校长领导策略等相关培训。研究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孤独感量表测量新任校长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及体验到的孤独感。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轻新任校长的孤独感,改善他们的情感状态并带来积极影响[11]。
鉴于线上沟通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社交接触,校长可定期组织线下行政或教育教学管理研讨会议。政府或第三部门要给校长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比如建立校长联合会等专业社群,成立名校长工作室,组织校长专业培训,定期举办线下校长论坛、研讨会等,就学校变革、学生培养、教育教学等展开深入研究。
4.遵循教育管理的伦理原则
一是积极营造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学校要加強信息安全工作,注重保护师生个人隐私;组织开设特色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健康使用互联网,注意防范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二是正确认识校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对人的培养,不能因技术而忽视人在社会关系及情感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友善的态度、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在师生间传递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而校长良好的领导形象能够更好地带领学校发展。
三是注重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但也可能会带来技术鸿沟。对此,要特别重视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要提供硬件资源支持,还要提供有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服务,以消除数字鸿沟,助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赵福江.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8-61.
[2]董艳,王飞.家校合作的微信支持模式及家长认同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22-127.
[3][9]Pollock K, Hauseman D C. The use of e-mail and principals’ work: A double-edged sword[J]. Leadership and Policy in Schools, 2019, 18(3): 382-393.
[4][7][8]Colbert A, Yee N, George G. The digital workforce and the workplace of the future[J]. 2016, 59(3): 731-73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2010ada326fff705cc170aa1.html.
[6]Blau I, Shamir-Inbal T. Digital competences and long-term ICT integration in school culture: The perspective of elementary school leaders[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17, 22(3): 769-787.
[10]赵晓伟,沈书生.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演变与构建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11):34-40.
[11]Bauer S C, Silver L, Schwartzer J. The Impact of isolation on new principals’ persistence: Evidence from a southern US state[J].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2019, 47(3): 383-399.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
作者简介:雷丽珍,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教授,E-mail:2312076303@qq.com(广东广州,510631)
姜宁,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E-mail:three_cold@163.com(广东广州,510631)
方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E-mail:fzheng@scnu.edu.cn(广东广州,510631)
袁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1538348458@qq.com(广东广州,510631)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师范’背景下‘T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广东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编号:GD18XJY26);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新世纪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研究——以广东省为例”(项目编号:pdjh2020b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