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等传染病之少阴伤寒的证候分析与判断
2022-05-05李双锋赵留涛
李双锋 赵留涛
摘要:非洲猪瘟及猪或者牛的其他传染病,在发病后症状相似,笔者经过临床实践,通过中医学的辨证观察,它们都表现出《伤寒论》中少阴伤寒的证候,写作此文是为丰富和发展中兽医学提供可靠的理论实践。
关键词:传染病;少阴伤寒;证候分析
少阴病是《伤寒论》中以心肾阴阳俱衰为主的一组证候,张锡 纯在《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一文中称鼠疫为“少阴寒温”,讲到“疫 菌既染……先犯心脏,使心力衰弱”,所以,这一类传染病一发生就 病情沉重。笔者在观察牛的疑似口蹄疫、牛结节病及非洲猪瘟的动物传染病中,发现它们的证候也是属于少阴伤寒。该证会出现寒化 和热化两种情况,寒化证在《伤寒论》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但对于 热化证,则较为简单,笔者写此文重点论述猪的传染病中的少阴伤寒化热化燥的问题。
1 少阴病是传染病在发病之初邪气直犯心脏
根据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肾 阴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本,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心阳有赖于肾阳的 温煦。肾阴也叫真阴、肾水,是全身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个脏器起 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肾阴和肾阳只要某一个不足,都会危及心 脏。由于阴阳互根,二者缺一不可。
肾阳不足,就是正气不足,抵抗力差,体质弱,或者是西医的免 疫力低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类人或者动物感受传染病后表现的就是少阴病。下面看《伤寒论》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第 315 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始得之的意思是“刚开始发病”,是说病人刚一发病就是少阴病,它是一个原发病,“始得之”是强调需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的这个证候不是继发的,不是其他病证的变证。方剂中的附子,按照现 代医学的解释,用附子是取其强心作用,说明有一些病人在感染传染病的初始阶段邪气已经要侵犯心脏了。“脉沉”是脉象重按无力,这是心脏鼓动无力的征象,心脏功能衰弱已经显露无疑。
“反发热”是反而出现了发热,说明少阴病本来是不发热的。打 个比方来说,本来你是没钱买房买车,但你反而买了房和车,是用银行贷款买的,这是透支消费。“反发热”是对身体抵抗能力的透 支,是虚性的积极反应,这种代偿性的反应是不能持久的。当这种 发热出现体温下降以后,再也无法回到正常体温了,就像资金链断 裂了一样。
《伤寒论》对发热是这样讲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 恶寒者,发于阴也。简化后是说:发热是发于阳,不发热是发于阴。 阳,是机能亢进,阴是机能衰退,那么发热就是机能亢盛,抗邪有 力,不管它是虚性的还是实性的,身体的反应都是积极的。就是不管有钱没钱,我都要买房买车,这是阳性的;没有发热者是阴性的, 证明机体的抗邪机能衰退。但反常情况的“反发热”的虚性的发热 反应,它是假阳性的,它的庐山真面目是阴性的。张锡纯称之为“少阴寒温”,是指因寒生热,因寒产热,其本为寒,其标为热,发热只是 现象,而本质是阳气不足的少阴伤寒。
2“但欲寐”的内涵及意义
《伤寒论》第 295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这是少阴病篇的提纲证,它講的“但欲寐”是少阴病的主症。 “但欲寐”的意思是只想睡觉,与现在的词语“嗜睡”一词意思相近。 人在劳累困倦后只想睡觉,那是正常的生理需要,而病人在病理状态下的“但欲寐”,它的意义是不同的。作者借用外观上的相似性, 来形象地讲述病人在感染传染病后精神沉郁、萎靡不振的一种病 态,不是真的想睡觉的意思。兽医在临床观察时,首先看到的是病 畜的外在表现,若神态疲惫、困倦乏力,基本就可断定为少阴病。这 种精神状态在许多传染病的症状中都有描述。
在宣长和等主编的《猪病学》传染病总论篇,对猪传染病的基本特征讲到:前驱期“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呼吸和脉搏增加等多数家畜共有的一般症状”,这些症状带有普遍性, 包括人的一些传染病也有“精神不振”等情况。古代中医讲“但欲寐”,现代医学讲精神不振、或者神疲乏力,他们所用的语言不一样,但讲的是同一个症状。这一症状是最直观的,是病人呈现出正 气不足的外观状态,中医和西医在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症状做了各自的描述。它们实际上是相通的,意义是相同的。
3 伤寒和温病的争论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伤寒论》的理论实践性强,可快速掌握并应用于临床实际,不但有治疗传染病的,也有内伤杂病,内容极其丰富多彩。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瘟疫即本伤寒,无非外邪 之病,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谓。
古之瘟疫,就是现在的能引起大流行的疫病,它都能引起人或 者动物发热,所以有的也叫“温疫”。《黄帝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 伤寒之类也。不同时代对疫病有着不同的称谓。
张景岳说“瘟疫即本伤寒”,伤寒是汉代以前对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它有的有传染性,而有的没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疫病,“病 无少长率相似”,病情无论老幼症状相似,这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传 染病相一致。可见,我们的祖先与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太悠久了。
张景岳之后的明末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夫温疫之为 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是在探 究传染病产生的原因的。古人不知道病菌,把引发疫病的原因归之于“时气”,或者“异气”“戾气”。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传染病虽然不 是由异常的气候直接引发,但传染病发病后所表现的证候与外界 气候或环境密切相关,不能忽略气候和环境对人和动物的影响,即 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或许是诱发因素。
根据《温疫论》所用的方剂达原饮的药物看,吴又可所治的疫病应该是湿热疫。它只是疫病中的一种。清代医家吴鞠通对《温疫 论》的评价是:其方本治一时时疫,而世误以治常侯之温热。“常侯 之温热”是指常见的证候是温热病。这就不得不说伤寒和温病的争 议了。F5A101EF-8D6D-448E-9CBD-89E2C5637A1D
外感热病,即广义的伤寒,若按寒热属性来划分,分为伤寒和 温病。若具有传染性,则相应地称为寒疫和温疫。说白了,争论的焦 点是瘟疫是寒证还是热证,在疫病之初,是该辛温发汗还是辛凉解 表、或者清热解毒。自明清以来的一些著名医家如叶天士、王孟英 等都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伤寒是新感,温病是伏邪,他们的论述对当今的疫病治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伤寒论》治疗疫病的正确方法和理论被弃之不用。
笔者从事中兽医治疗十几年,牛和猪的传染病以伤寒居多,温 病极少。而且一发病就是《伤寒论》的少阴病,笔者称之为少因伤 寒。与张锡纯所讲的“少阴寒温”实际是一回事。
4 少阴病的主症
少阴伤寒是与太阳伤寒相对来讲的,一般来说,感染传染病后先是太阳表证,病情较轻,正气充足,一汗可解,恶寒、发热俱去,这 就是“善治者治皮毛也”。但更多的疫病是不按这个套路出牌,它一发病就是少阴病,病人(畜)浑身无力,无精打采,俗语说这个精神 状态垮了,有的发热,有的还不发热。张锡纯说“少阴寒温”,就是由少阴伤寒所造成的发热,我再次重复,发热只是一种现象,它是阳 气即将暴脱(猝死)的标志,医生对该病的严重性不容忽视。只要有 以下几种表现中的一种,就可断定为少阴伤寒:
1)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发病略长的,变成稠鼻涕。
2)精神不佳,俗话说蔫不拉几的,像霜杀了一样,畏寒踡缩,喜 卧懒动,站立困难,头低耳耷,严重者走路摇摆,有的瘫痪,群体性发病的扎堆挤压在一起,有的寒颤,有的流涎,有的舌头露出嘴巴 外面,不能回缩。
3)有的呕吐,有的腹泻,或者二者兼有;多数食欲废绝,有的食 欲减退。
4)有的母猪流产,肾不载胎、肾阳虚损而致。
5)有的喘气,有的偶尔咳嗽,由于阳虚水停,解剖后可看到胸 腹腔有积水。
少阴病是急症、险症,主方是四逆汤:生附子、炮干姜、炙甘草, 用此方急救回阳,阳回热退。张锡纯将此证列入“火不归原之证”, 认为“脉象虽大,按之无力……此乃下焦虚寒,孤阳上越之危候”。
5 少阴病的病情变化
少阴伤寒本是大寒之证,一般是向化寒的方向发展。但因病菌 毒力强,发热太盛,毒热伤阴,会出现舌红阴亡向化热化燥方面变 化。阴,是阴液的意思,就像把锅里的水烧干了,锅底烧红了,这就是“阴亡”了。病情是否变化是依据舌苔颜色来判断,色白属寒,色 黄属热,若舌面黏腻是兼有湿邪,那是湿热疫,也属于少阴伤寒。但 此处只讨论不兼湿邪的单纯的寒疫。
舌苔的变化有以下多种多样的变化:
1)嫩白苔 少阴伤寒本证,因阳气衰微,持续化寒,舌苔白润,质地 柔嫩,有的寒气重的如染寒霜,有的如在水中浸泡过,舌头水滑,可 能体内有积水。
2)嫩红舌 毒热轻微伤阴,白苔褪去,微微露出淡红色,这种舌象 是阳气既虚,热邪伤阴也不重,阴阳两虚。
3)半白半红舌 在育成猪的非洲猪瘟的死亡病例有过特殊的舌苔变化,舌头的前半部分深红无苔,后半部分薄白而干,红色表示邪 热极盛,白色为寒气重,舌根为肾所主,舌后边白是机体阳虚的征 象,所以此证为伤寒,并非温病。
4)光红舌 舌面鲜红,光滑如镜,没有起刺。这种舌就是张锡纯所说的“舌上无苔,干亮如镜”,若发热时间略长,则颜色显深。
5)红赤舌 舌面红赤,它比光红舌的情况就严重多了,这两种 舌,就不能用四逆汤了,只可滋阴了,病情已进入阴竭阳亡的境地 了。
6)绛红舌 阴液损伤更为严重,血红的舌苔快成黑红色了,舌 面起刺,大剂量增液汤或许可救,或者用张锡纯的白虎加人参汤。
7)黑干舌 舌面黑干如黑纸,用手指触摸无一丝水分,死证。 以上所讲的舌红的病例,都是少阴病急性发热而且毒热很盛的病例,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褐色舌,它是因长期低热不退或者时断时 续地发热而来的慢性病例。笔者曾治过一个这样的小牛发热的病例,因非洲猪瘟不准治疗,只能以此供参考了。
2020 年 7 月 22 日,洛南县四皓街办闫沟村韩某来站求诊,说他的小牛有三个月龄了,从产后四十多天起有时拉稀,有时发烧, 时好时坏,笔者凭经验出诊时带了一副药:制附子 30g,炙甘草 20g,干姜、益智仁、炒白术各 10g。到他家一看,小牛瘦骨嶙峋,体 重 30~35kg,笔者在圈外光线好的空地上看了舌苔,大出意外,不是白苔,舌苔呈烟熏的红褐色,已经肾阴耗伤,带的药不敢用了。若 单用燥热的四逆汤会更伤阴液,必须合用滋阴的药,即用附子温阳、熟地滋阴,以此调整阴阳的偏盛,给配超过附子剂量的熟地,方 剂如下:
白术、制附子各 15g,白芍 30g、麦冬、益智仁各 10g,熟地,党参,炙甘草各 20g,两副。
两天用了一副药后烧退了。到了 26 日,养户打电话说又发烧 了,原来他把第二副药又灌了 2d,早上测体温 39.7℃,现在粪便还 有出血,下午体溫 40℃。笔者心知附子用得太过了,急用熟地 20g, 生地、丹皮各 10g 等药滋阴凉血,病牛得以痊愈。
从这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就是纠偏,舌红阴伤以滋阴为主,辅以温补肾阳,恢复阴阳平衡,这就是调整阴阳、扶助正气的治疗方法。阴和阳,阴为体,阳为用,它们是体用关系,毒热伤阴以后, 阴精缺乏也使阳无所依。就是说,阴液耗伤,也可以使心脏的功能衰竭。张锡纯对此的解释是“今既肾水不上潮,则阴阳之气不相接 续,失其互根之妙用,其脉之跳动多无力”,脉搏跳动无力,此岂非 心衰乎?
经临床试验,生附子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它对少阴伤寒的虚性 发热的退热效果是其他药物无法替代的,且退热后不易反复。在 《伤寒论》中,四逆汤所用的生附子应该是采挖的新鲜附子,因为干 附子很难做到“去皮、破八片”的,它的药效也可能优于干附子,但 新鲜的生附子用于临床治疗笔者只用过一次且失败了。它们之间 有何不同有待于以后进一步观察和实验。生附子由于毒性太大,在 使用时必须先煎半小时才可,以祛除其毒性,确保用药安全。它的 良好的退热作用实际是中医的引火归元之法。F5A101EF-8D6D-448E-9CBD-89E2C5637A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