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2-05-05卢侃侃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初中物理培养策略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关系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及个性化发展。“填鸭式”教学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中更是重知识、轻能力。而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不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将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挫折。对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在课堂中采取多样化手段开展教学。文章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展开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12-0034-03

物理学科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分析,通过强化实验、加强基础教学等方式,逐步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1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意义

1.1  将抽象知识直观化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如力学、電学、光学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其借助实验或动手操作产生直观的感悟,进而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物理本身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很多现象无法直接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需要人们结合生活现象和经验来探究,从而认识到现象背后所代表的深意[1]。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制作教具、在实验中亲身操作,那么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得到符合自然规律的认识。

1.2  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非常适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多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后者缺乏对知识的自主探究和深入理解,导致学习存在浅层化的问题。其实,探究物理知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彰显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等,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为其深度学习提供基础。

1.3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但这并不是学生先天具备的能力,而是要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素质教育推广和实施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却并不明显,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也只有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能与教师互动[2]。这种教学形式无疑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也在无形中产生了教育上的不平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借助探究任务、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动手实践中有所收获,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2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措施

2.1  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好奇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给予足够的关心,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这一特征,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先决条件。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通过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后,再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亲自动手探究。

在学习“声音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实验来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一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准备鼓、鼓槌、豆子等生活常见材料,将豆子放在鼓面上,用鼓槌敲击鼓面,豆子就会在鼓面上跳动,这一有趣的实验现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步,教师要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敲击鼓面,豆子也会跳动?而且,敲击鼓面的力气越大,豆子跳动的高度就越高?”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展开思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第三步,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探究性质的实验,让学生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另一只手拿着鼓槌敲击鼓面,亲自感受敲击产生的震动,进而对声音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可以通过演示、思考、动手实验等探究过程,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实验兴趣。

2.2  进行观察训练,提高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要制定有序的计划,不要盲目开展训练,以免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物理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渠道,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普遍较差,因此在动手操作实验前,教师应先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教授其正确的观察方法,保证观察全面且细致[4]。合理观察后再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更轻易地掌握实验技巧,从而使物理实验获得成功。

在学习“快与慢”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计算速度的公式,教师可以尝试设计物理实验,并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教师应先准备卷尺、电子表(或停表)、玩具小车,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计算小车的运动速度。实验操作过程并不繁琐,但细节上的把控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与教师合作完成演示实验,演示过程中要对学生强调需精确读取电子表计数和小车走过的距离。学生观察完之后,教师将学生分为2~3人的小组,分别负责管理小车、计数和记录数据。在实验中,学生首先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然后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卷尺测出小车运动到底端时通过的路程s1,用电子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耗费的时间t1,再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及所耗费的时间t2,记录在表格中,并将得到的数据代入到公式中,计算出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操作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3  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初中生存在知识面狭窄、物理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这都不利于培养其动手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教学,透彻讲解相关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内容,力求学生当堂理解。同时,还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动手操作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从而努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知识迁移提高动手能力[5]。

在学习“力的合成”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为后续力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重视基础教学。在课堂开始不要急于引导学生做实验,而是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合力的例子,如蚂蚁搬动米粒、轮船上的帆等,再运用生活化语言讲解概念知识,让学生掌握合力的概念。之后,教师再借助实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并准备弹簧、刻度尺等材料。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先将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平面上,弹簧旁边固定好刻度尺,同时竖直向上拉两个弹簧的上端,提示学生观察弹簧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将刻度尺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学生根据观察可以发现,在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变长了。教师重复实验过程,再次提出问题:“老师在拉动弹簧时,为什么一定要注意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为什么还要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基础较好的学生瞬间就会联想到合力的概念,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中掌握知识,并在亲自动手操作中对合力产生直观的认识,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2.4  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动手机会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并深挖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假设并勇于创新。在课堂中,教师要站在指导者的角度,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探索物理知识,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动手的积极性[6]。当学生操作正确且对实验内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其表扬;当学生出现操作错误时,则要给予耐心指导,并委婉指出其中的不足。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在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动手能力。

在学习“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使其深入掌握知识,同时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剪刀、天平、核桃钳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对杠杆的组成结构和原理有初步的理解。接着,提出问题:“杠杆在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此时学生会结合生活中接触杠杆的经验来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并分享给其他同学听。之后,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学生可以设计并完成简易实验:准备一个支架,两边带有调节螺母,中部为带有刻度的硬杆及若干钩码。实验时分别改变两端悬挂的钩码数量和悬挂位置,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按照实验要求制作表格,并将所得数据填入表中。根据表中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与猜想对照,最终得出结论,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2.5  开展随堂实验,体验探索乐趣

许多物理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但多是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割开来,如将物理知识分为两个课时讲解,第一个课时讲解理论知识并完成演示实验,第二个课时则在实验室中带领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在于,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时,产生了好奇心但却无法动手操作,探究兴趣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对此,教师可将演示实验转变为随堂实验,随堂实验最好具备简单、便捷等特点,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进而锻炼动手能力。

在学习“电是什么”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为学生做演示实验,用带电的物体来吸引其他小物体,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不要着急开展下一个教学环节,而是要引导学生用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吸引小纸屑。学生需要先撕一些小纸屑,再拿着直尺在头发上来回擦动,然后将直尺靠近小纸屑,就会发现小纸屑被粘在了尺子上。教师再给学生发玻璃棒,让其重复上述小实验,学生会发现摩擦后的玻璃棒却无法吸引小纸屑。通过这样的小实验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物品哪些易导电,哪些不易导电。而随着电学教学的深入,教师会开展较多演示实验,可以发给学生电池、灯座、导线、变阻器等实验材料,为随堂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

2.6  自制实验教具,培养动手兴趣

教具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可以在保证实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自制实验教具,这不仅可以缓解实验器材紧张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作简单的实验教具,再利用自制教具操作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动手兴趣,并获得成就感。

在学习“光的色散”一课时,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大家见过彩虹吗?想知道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吗?让我们来动手完成这个实验吧!”同时为学生准备装水的容器、平面镜(或镜子)等材料,并引导其将教材翻开,按照“迷你实验室”中的步骤完成实验。学生需要先在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水,将平面镜(或镜子)斜着插入水中,之后将这一简易装置放在阳光下,让镜面对准阳光,慢慢调整镜面倾斜的角度,可以发现对面的白墙或白纸上有一个彩色的光斑。之后通过变换镜面倾斜角度,观察彩色光斑的变化,从而能够了解光的色散,也就是雨后彩虹形成的原理。这一实验装置的材料容易获得,操作也非常简单,学生课后也可以在家尝试操作练习。

总的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借助日常教学和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逐步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中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亚军.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J].文理导航(中旬),2021(12).

[2]孙帆.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学苑教育,2021(33).

[3]张艳.优化实验教学  建设高效物理课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2).

[4]刘飞.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11).

[5]张德恒.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求知导刊,2021(39).

[6]张丽燕.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23).

【作者简介】

卢侃侃(1984~),男,汉族,福建石狮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初中物理培养策略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