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性化教学设计构建
2022-05-05吴丽娜张继艳
吴丽娜 张继艳
摘 要:近年來效率主义和工具理性的盛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理性化精神缺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设计的理性特征,需要立足学情,明确学科培育的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巧妙布白,寻找知识生成点,优化教学评价,建立绿色、健全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流本科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理性化
一、问题的提出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我国高等院校制定了系列旨在做强、做实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的政策措施,从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为起点,各高校进入了重点课程、重点专业建设的新征程。在此大背景下,作为被国家寄予厚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不仅承担着培养本专业人才的工作,还承担着为国家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缺失了真正的理性精神,各种程序化、技术化、功利化和教条化的教学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制约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各门课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上的问题。
一是过于迷恋教学技术,忽视了教学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思政专业课教师把教学设计视为技术化的备课,在其职业生涯中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跟前辈学习和探讨如何进行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管理等技巧,也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学习如何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翻新教学媒体和教具,收集各种数字媒体资源和精美的课件,注重教学信息的丰富化、生动化。教学是围绕人展开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班级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1]但功利化心理使得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技术和专家,各种“拿来主义”现象比比皆是,如较为突出的大学慕课、对分课堂、“三三制”教学法等教学法曾让一些老师趋之若骛,纷纷加以推广实践,而对于这些教学法体现出来的课程理念的理解、解读和领悟却缺乏应有的时间和耐心,也误读了教学设计本身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过于强调“教”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忽视了“学”的有效性。观察现在的教学会发现,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基本都是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规范”,而对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则很少顾及。所谓的规范,就是教学符合教务部门制定的系列文件,课时、教法、教学材料齐全。因此,在规范下教师会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会重点考虑如何进行知识传授,用什么教学方法,怎么让学生更听话,在课堂上,教师成了唯一推动课堂教学的驱动力。这样做确实可以保证课堂不出大问题,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然而深层次研究教育现象会发现,对于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真实情感体验,缺乏思考和辨析的实践。因此当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超越了教学的民主性,变成了一种全程的监控时,学生的“学”就会被忽略,就会徒有虚名。
三是教学设计预设不科学,违背教学的生成性。“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2]预设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生成性教学思维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主体性的发挥。当前,价值化、工具化、机械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了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标准化,具体表现为对客观标准的偏好,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动态生成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精确到分钟,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妥当,确保每一分钟都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进行,每一环节都无缝衔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确保最大的确定性。从上课过程到总结,基本都是已经提前准备好的,老师照本宣科即可。只要课堂中出现“错误”的生成或与预先不符的生成,便会担心浪费时间,无法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不管教学“生成”是否对学生有益,一律跳过。教师包办代替太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成了教师的“应声虫”,没有能够真正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无法进行思维拓展,更别提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教学的工具价值凌驾于师生的生命价值之上,违背了教学的道德性。从社会学意义上说,教学是极具生命性的活动,它可以丰富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知道为什么活着。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学是异化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觉得用别人的教学方法省时省力的占71.3%,觉得思政课主要是知识传授课的占53.2%。在笔者进行访谈和听课后发现,教师会不时将一些生硬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课的教学中,用冰冷的逻辑去分析充满激情的人文精神,将课程上成了知识传授课。学生固然是可以取得好成绩,但是其自身的品德素养是否提高了,这有待商榷。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直接取代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这种异化,是教育的异化,也是生命的异化。一种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境遇带来的伤害是远非我们能想象的,长久压抑的环境、讨厌的话语在学生看来都是一种惩罚,课堂缺乏活力、校园缺乏生机,久而久之,教学的道德性被严重践踏,这些与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概念的梳理
(一)实践理性
教育科学领域的理性是一种实践理性,它是结合实践结构及其内在结构的关联性,从工具向度、交往向度、价值向度三维角度出发解读现实人复杂的实践活动和应然的教学逻辑。它是以价值合理的目的预设为起点,以工具的合理有效使用为可行性路径,以主客体相互作用及主体间交往为实践过程。从实践理性的价值向度出发,去实现行为的“善”与主体“善”的统一;从实践理性的工具向度出发,去实现教育技术、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的合理有效运用;从实践理性的交往向度出发,则可实现交往式教育、主体交流交往及生活世界的交融。
(二)理性化教学设计
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实践理性工具向度的外在表现,它以教学目标为起点,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重要服务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方位衔接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目标很明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思维活动,因而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和活动。它是根据课程建设目标,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预计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是实现教育技术、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深度融合的前提条件。
以实践理性为基础产生的理性化教学设计,其内含的主体精神、批判精神、探求精神、求实精神等都是理性化教学应该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此价值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考察教学对象,设计出最优教学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国际视野和大局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性化教学设计构建的思考
(一)重塑教学理性,明确学科培育目标
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约束和引导教学行为。对一节课来说,上得成功与否,教学目标是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就是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顺利、全面、准确地完成。思政专业的专业课需要重塑教学理性,首要的就是充分认识学科人才培养培育目标,在人才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每门课的教学目标,熟悉教材,了解其总体特点及纵横关系,明确学科培育的目标导向,特别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教学目标要紧跟人才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要重塑理性,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情,做到教学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随意性出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知识学习与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准备水平,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关注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特别是从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实际出发,制定可执行性较强的教学设计,从而把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及热点问题,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有趣的、生动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真问题的探讨,继而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
(二)重塑教学理性,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重塑教学理性,就是要让学生从“应学”到“想学”“会学”进行转变,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批判精神、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是必备的。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方法进行逻辑论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质疑、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尊重书本和历史经验。书本和历史经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晶,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揭示,在它们面前,师生的责任就是去学习和应用它们。另一方面是不能一味地盲从传统和权威,而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具体分析问题,人类所获得的所有知识都不纯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也会受到一些文化传统、个人认知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因而需要不断地发展、修正和完善,这其中需要一种批判精神,要让学习者敢于提出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向旧事物发起进攻。这样的课堂才是理性的课堂,才是现代社会该有的课堂形式。其次,指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主动学习意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学生要学会主动进行学习,培养问题意识,善于进行反思和总结。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是由外化到内化的,如果没有进行主动学习,没有独立思考,不善于应用知识,那知识则永远不会成为自己的认知图式。最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独立人格。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自己的思想。作为独立的个体,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以客观谨慎的态度保留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比如在上核心专业课时,可以整合教材内容,以情景模拟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点评以及老师的点评来发现不足。这样一来,避免了照本宣科,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重塑教学理性,寻找知识生成点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让教学内容留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研究,然后随时调整、随时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呵护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火花。通过一系列留白操作,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理性化程度,培养新的知识增长点。作为思政专业的专业课,在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性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留给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空间更大,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加以考虑。一是预设布白。把课程内容放开些,不要过于拘谨,更加不要精细化,适度模糊,给学生以空间和余地。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骨架的作用,让学生的内心实感去填充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上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充盈,还可以更好地回应学生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存疑布白。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难度和疑点,保持疑点留白,给学生以思考空间,体现出教学的层次性,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递进性。
(四)重塑教学理性,需要优化教学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转型,要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内容广泛有深度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因此,我们要探索适应现代教育环境条件的教学评价,细化评价机制。
教师方面,要综合评定教师业绩,促进教师开展理性教学,要一改过去单一的学生评价方式,不能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和核心的评价指标,要学会关注差异的存在。教育的本质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如果以分数为中心,那教学的理性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教育的目标也将难以达成。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研读国家关于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以此制定新的考核制度,适当参考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如完善教师的创新激励机制,设置创新奖励基金,让富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敢于质疑、敢于自我否定,吐故纳新,同时把教师的创新成果与职称晋级、绩效考评等紧密关联起来,调动教师的热情,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方面,要健全学生的学业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健全学生的学业评价机制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有过硬政治素养的专业性人才,能够胜任思想工作、德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等。如果思想政治素质不能过关,其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完善该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机制,不能唯分数、唯证书论,而是综合学生各方面来评价,尤其是其思想政治和品德素养,应该将之作为首要的考察目标,然后再综合其自我认知、社会实践能力、生涯规划等因素综合考查学生是否符合学业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要注重其学习过程,逐步完善评价机制,构建“绿色评价”,扭转评学生看分数的倾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全方位关怀。
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性化教学设计任重道远,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建设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钻研和探索,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性化教学设计的体系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德芳.论教学之复杂性——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观[J].教育导刊,2004(12A):10-13.
[2] 张海兵,沈涛.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J].上海教育科研,2006(7):74-75.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性化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20JGA329),校级教改课题“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JGYB201919),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GZD201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