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2022-05-05刘佳豪
刘佳豪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适应职业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职业情境下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高职学生不愿意思考、教师教学观念不当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等,高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严重不足。应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着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强调职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并丰富教学形式,改变被动“填鸭式”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 键 词] 问题解决;高职教育;职业情境;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06-03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在职业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曾提出“21世纪学习框架”,包括学生所必需的关键学习技能以及支持体系[2]。在这个框架中,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是学生独立面对社会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需。同时,问题解决作为课程思政元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先进思维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元素。因此,必须着重关注学生在职业情境下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培养学生在职业情境下的职业思维与职业知识应用能力。
一、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及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问题解决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面临一个没有直接解决途径的问题时,利用自己的综合知识和已有经验有效、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育家杜威将此思维过程划分成五个步骤,即问题的界定、分析、规划、执行和评价[4]。
岗位需求的提升,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且结合已有经验常识针对纷繁复杂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反映学生在职业情境下面临问题展现出的综合素质,是高职教育阶段最终成果的体现。
二、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困境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不愿意思考
高职学生相比本科生,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主观能动性低下,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其学习探索欲望受到进一步打击,只能被动死记硬背知识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缺乏针对职业情境下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探索动机,只会一味机械背诵知识点和“原题”。一旦把知识点换一种方式考查,学生就会陷入迷茫,不愿意深入思考题目与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对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观念不强
相对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教学目标相对自由,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决定考查范围和考查形式。这对于培养高、精、尖科学研究人才的高校来说是很合适的,因为科学研究的思维需要保持开阔和自由。
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部分教师图省事,或者是为了学生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上课只讲所谓的重点,要求学生把重点全部背下来,在作业和考试中也只考“原题”,忽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看上去获得优秀的成绩,然而其本质还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学生无法理解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操作中,这便失去了高职阶段教育的意义。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强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对于教师本身的能力要求非常高。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针对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目标设定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职业情境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设置恰当难度的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避免习得性无助。
如果教师的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设置的问题偏离职业情境,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职业的特点;或者问题难度设置过高,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滋生放弃心理;或者设置的问题太少,无法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思考,都会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高等教育的教材及课件相比中小学教育,为了显示出作者的专业和严谨,往往以通篇陈述句的形式展示。除了课后思考题板块,很少能见到以疑问句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教师也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教学,学生很快会进入学而不思的惰性陷阱中,长久下去,必然对专业方向和专业价值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围绕授课内容勤发问,多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设置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在于不要把知识点直接改成疑问句发问,这种问题只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起不到锻炼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角度的问题来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界定、分析、规划、执行和评价等不同的思维模块。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可以针对该知识点换种方式提问,从而锻炼学生对问题的界定能力。例如,在讲授完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这一知识点后,不要直接发问“胰岛素会让血糖升高还是降低?”而是结合职业情境换一种问法:“为何有些糖尿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讓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究竟在考查什么知识点,即胰岛素和血糖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能够透过问题看到本质。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需要结合之前章节甚至别的学科的知识点(子知识)来解释的新知识(母知识),针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可以选择带学生回顾子知识,并针对母知识发问。例如,在讲授胰岛素对血糖代谢的调节时,先带学生复习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然后发问:“胰岛素作为降血糖激素,会促进还是抑制血糖的来源?”之后再针对具体的代谢途径发问。通过引导学生将胰岛素对血糖代谢的调节(母知识)拆解为胰岛素对血糖来源或去路的调节以及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具体代谢途径(子知识)。这种方式能有效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自行拆解问题,将新知识拆解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在介绍完具体的知识点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后续应用,可以明确一个具体的职业场景,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在该场景下所面临问题的处理思路。例如,在给学生介绍完血糖的调节后,为了向学生说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原则,可以设置一个案例并提出一个宽泛的问题:“可以选用哪些方式来治疗糖尿病?”一开始学生的思路通常会非常片面,例如学生会回答注射胰岛素即可。这时可再次引导学生追问:“只用注射胰岛素吗?结合血糖的每一个来源与去路能否给出一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方案是否能覆盖到所有情况。重复多次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自己方案的完备性,直至学生能说出一个完整并严谨的方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规划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让学生在总结和思考中成长。
在讲授规律性的知识点时,可以先不告诉学生规律是什么,而是给出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自行探索总结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在实例中,这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例如,在介绍胰高血糖素对血糖代谢的调节时,可以先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仔细观察胰高血糖素对不同代谢途径的影响,然后给出一个综合案例让学生指出胰高血糖素产生的调节结果。学生需要在给出的例子中找到并总结规律,然后将自己总结出的规律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学生在胰高血糖素的影响结果前可以先行提问其发现了什么规律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这个小课题中独立完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执行能力。
在介绍一个项目的特点、意义、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评价指标时,避免平铺直叙将结论直接灌输进学生脑海中,而是摆出一些相关事实,让学生在职业案例中总结评价。例如,介绍糖尿病的降糖药时,可以向学生用表格展示各种常用降糖药的原理、用法、价格、并发症等,从而让学生结合数据自行评价在面对不同病人各种降糖药的各种优缺点。进而结合这些优缺点,启发学生总结各种降糖药的特点和使用范围。让学生通过对比逐渐习惯对事物各方面的评价,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评价能力,促使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和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频繁发问,充分发挥领路人的角色:陌生的地方教师先走,向学生展示思路架构;熟悉的地方鼓励学生先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习惯。课后的作业和考核形式也可以避免直接针对知识点发问,而选择创设一个职业情境,让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同时鼓励学生围绕自己所学知识主动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问题为线索主动在各章节、各学科之间建立综合体系。
(二)激发学生探索与自主解决问题的欲望
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动机也不强。很多学生在刚进校时还有高涨的学习热情,然后发现专业课有一定难度,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反过来使学习动机下降,不愿意认真听课,反馈出来的成绩下滑,进一步打击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长久下去,便形成习得性无助。为了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要从授课难度和内容着手,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主要在于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难度处于学生能力边界附近的问题。
高职学生的注意力普遍难以集中在枯燥复杂的抽象专业知识上,而一些具体、动态、与真实体验相关的案例则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设置一些接地气的职业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同时,在学生试图解决问题之后可以向他们展示职业人士的处理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向成熟的职业人士靠拢。例如,在讲授阿司匹林药物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临床病历,让学生思考针对这些症状应该如何用药。当学生回答完毕后,可以再向学生展示医师给出的用药建议并与学生的回答作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中的遗漏,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缩小与医师之间的差距。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情境中成长,加深学生对职业特点的理解。
除了职业情境的创设,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难度。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这说明太简单或者太困难的问题都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下降,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觉得无聊乏味,而太困难的问题则又容易让学生产生放弃心理。对高职学生来说,最合适的问题难度是比平铺直叙重复知识点多思考一两步。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学生思考好几个步骤才能解决,则需要在思考过程中给予提示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转变教学观念,强调职业需求下的问题解决
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也在不停发生变化。完全照搬课本章节安排教学环节,或者教学计划每年不及时更新都会让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脱离实际职业需求。例如,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护理专业教师在往年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患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能力。因此,高职教师应该由课本导向转向职业导向,从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转变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同时强调职业需求下的问题解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重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研究型大学教育鼓励思考问题的想法天马行空,寻求理论突破,但是在职业教育中应脚踏实地立足于职业需求,不可过分脱离职业情境。职业教育的原则是实用、够用,相比让学生体会深刻的科学内涵,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教他们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职业情境下实际的问题。例如,在讨论一氧化碳中毒会使病人發绀时,与其在发绀的原因、机制上发问,不如让学生结合发绀的类型来提问遇见发绀的病人时应采取的紧急救护方式。
(四)丰富课堂形式,将职业情境问题融入课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对学习的专注,尤其是高职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如果不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兴趣,学生很快会感到无聊、倦怠,从而逐渐进入越不想学越学不懂、越学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丰富课堂形式,以学生为主导,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常用的方式是在讲授一些相对容易且细节不太多的内容时让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在没有引导时很容易陷入迷茫,可能会纠结于某些细枝末节,也有可能囫囵吞枣,读过一遍就结束。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时需要提出一些问题作为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循序渐进,先直接对知识点发问,确保学生已经掌握要点,然后可以逐渐将问题向知识的应用靠拢,让学生结合多个知识点解決职业情境下综合的问题。例如,“维生素D”一节要点较少,难度不大,也贴近生活,很适合学生自学。首先针对其作用、缺乏症和生成方式分别提问,让学生迅速捕捉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可以结合若干知识点尝试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晒太阳可以补钙?”让学生解决这个生活上的小问题。最后,可以结合临床提出一个综合问题:“患佝偻病的小儿的护理措施有哪些?”激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合起来加以运用从而解决职业情境下的问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推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因此,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注意与市场需求下的职业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广大高职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EB/OL].(2021-04-13).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3/con tent_5599268.htm.
[2]刘畅,王书林.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要素的探析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8(9):154-158.
[3]李东岩.教育心理学视角:提高职校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41-142.
[4]Dewey.J. How we think[M].Courier Corporation,1997.
◎编辑 张 慧